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目前用电渗析法处理硝酸铵废水的现象,提出以电去离子处理作为硝酸铵废水深度处理,弥补现有电渗析处理的不足,达到硝酸铵废水处理系统"零排放",做到废水资源化利用,硝酸铵和水全部回收。这种改良型电渗析处理方法,除可使浓水中氨氮的质量分数达10%以上外,系统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5 mg/L。  相似文献   

2.
秦斌 《中氮肥》2023,(1):25-29
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有3套硝酸铵装置,通过已投运的氨氮治理装置应用电渗析水处理技术对硝酸铵废水进行处理与回收利用;近年来,随着陕西兴化液体硝酸铵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及愈加严峻的安全和环保形势,硝酸铵的生产面临新的挑战,就硝酸铵装置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而言,一方面为保证液体硝酸铵产品的浓度,返回一段蒸发系统的浓水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工艺的波动会导致进电渗析单元原液品质大幅波动,造成电渗析单元耗电量上升,影响电渗析单元的正常运行。为此,经多次组织技术讨论和可行性分析,陕西兴化决定对硝酸铵装置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系统实施综合技改(包括电渗析浓水提浓技改、表冷液pH在线监测技改、洗塔水循环过滤系统技改)。技改实施后,解决了硝酸铵装置的水平衡问题,保障了硝酸铵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有效降低了蒸汽费用,实现了硝酸铵废水的100%回收利用,进一步巩固了陕西兴化硝酸铵装置废水零排放这一环保成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渗析技术处理硝酸铵冷凝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渗析技术的工艺原理、技术特点、国内概况以及应用在硝酸铵生产冷凝废水处理的一个实例。实践证明:电渗析装置用于处理硝酸铵生产中氨氮严重超标的冷凝废水,能有效实现资源回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目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去离子技术深度处理硝酸铵废水,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15mg/L的情况下,电去离子深度处理系统出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不超过1 mg/L,远远优于GB 26131-2010《硝酸铵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氨氮质量浓度的要求(ρ(氨氮)≤10 mg/L),为解决现有的用电渗析处理硝酸铵废水出水氨氮浓度达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硝酸铵生产过程中,硝酸铵和氨气反应放热,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蒸汽冷凝形成含氨氮的工艺冷凝废水,本文探讨了电渗析技术处理硝酸铵工艺冷凝废水原理、技术特点,并对工艺进行了技术优化。通过对我公司硝酸铵冷凝废水处理装置的技术优化和升级改造,提高了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废水处理能力,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废水零排放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实现了系统灵活应用,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硝酸铵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液,而由于冷凝液中含有较多的氨氮不能直接进行排放,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进行工艺处理。众多废水回收工艺中,电渗析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可实现硝酸铵生产中工艺冷凝液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装置投资少,操作费用较低,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实现消除污染、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一项把废水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回收、循环经济有效结合起来的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结合工程实例,就电渗析技术回收硝酸铵冷凝液废水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电渗析法处理硝酸铵废水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常规电渗析浓缩分离与特种电去离子深度处理相结合的改良型电渗析法以及集成膜技术在硝酸铵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对于现有采用电渗析法处理硝酸铵废水的企业,建议增设电去离子深度处理装置;对于新建企业,建议采用先进的集成膜技术对硝酸铵废水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河南化工》2008,25(11):53-53
目前,一项针对硝酸铵冷凝废水处理的电渗析新工艺在陕西兴化化学股份公司30万t/a硝酸铵装置应用成功,实现了废水资源化回用,硝酸铵回收率超过99%。由江苏盐城市华晖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工艺,使兴化公司外排水氨氮含量小于30mg/L,每天少排废水720t。这是记者最近从全国化工硝酸盐技术协作网得到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贵州化工》2011,(3):20-20
开磷集团剑化公司坚持挖潜降耗工作不停步,仅氨氮废水回收项目每年就新增效益308万元以上。该公司硝酸铵工段每年产生的氨氮废水约80kt/a,每吨废水中含氨、硝酸铵分别为8kg、3kg。自去年10月新建氨氮废水回收系统投入生产运行后,用氨氮废水替代脱盐水进行酸吸收,不但回收了废水中的氨和硝酸铵,而且每年节约脱盐水80kt/a,同时降低了吸收塔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减少了处理尾气的气氨用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电渗析技术在硝酸铵废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对氨氮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术优化,优化方案及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发制品企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发制品生产废水中含有较多不易生物降解的色度高,有机物、氨氮较高的特点,采用强化预处理和水解-接触氧化的治理工艺进行处理。在进水COD、BOD5、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04~859、216~317、146~182mg/L和色度为2134~2608倍的条件下,经处理后出水COD、BOD5、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5~126、24.1~25.9、19.0~22.6mg/L、色度为56~66倍,该工艺处理效果较好,运行稳定,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电催化氧化处理电渗析浓水,当CODCr、TOC和进水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8.4、92和2.91 mg/L时,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47.6、20、0.51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COD去除率随电导率值的提高而提高。光电催化氧化处理电渗析浓水耗电3元/t。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验证,确认废水夹带有机溶剂N-甲基二乙醇胺是造成炼油厂废水处理出水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在不改变现有处理工艺流程的条件下,采用定期投加高效硝化生物菌种的措施来解决有机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造成炼油厂废水氨氮高的问题,结果表明,投加生物菌种后,出水氨氮浓度持续下降,并最终出水达标.高效硝化微生物菌种对高氨氮废...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己内酰胺废水难以稳定达标的问题,采用两级AO-粉末活性炭吸附-臭氧/双氧水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己内酰胺废水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给出了处理效果及运行成本。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氨氮和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 507、 156和92 mg/L时,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5、 10和17mg/L,去除率分别为97%、 94%和82%,达到下游回用水处理段进水要求。己内酰胺废水处理装置总投资为5 000万元,设计规模为345.5 m~3/h,运行成本为4.01元/m~3。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己内酰胺生产废水生化处理装置抗高浓度废水冲击能力,在原A/O处理系统中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对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己内酰胺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膜生物反应器进水pH值应该控制在8.5~9.5,以保证系统有效的硝化反应,去除氨氮;当进水COD、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控制在2 000、200 mg/L以内时,出水COD、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小于70、15 mg/L。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铜负载树脂去除电解锰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铜负载D113树脂处理电解锰废水中高浓度氨氮,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最佳吸附与再生条件.模拟电解锰废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为1 141.07 m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通过三级吸附交换,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1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去除率达到99%;以1.5 mol/L...  相似文献   

17.
以再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可能富集的污染物为对象,通过对比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与"强化混凝-沉淀-过滤"这两种工艺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得到两种工艺对水中污染物色度、氨氮和总氮、总磷等的去除结果,以及臭氧氧化出水相对分子质量和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O3-BAC工艺对有机物、色度、氮、磷等污染物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是适合于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水质保障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8.
汪家铭 《化肥工业》2010,37(3):70-70
河北三洋化肥有限公司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型肥料研究所最新肥料生产技术,将脲醛应用于复合肥生产中,近日建成1套200kt/a脲醛多聚控释肥生产装置。  相似文献   

19.
针对DSD酸生产废水温度高,可生化性差,氨氮含量高,难于进行生化处理的特点,采用氧化-微电解-吹脱的工艺进行处理,效果良好。在进水COD和氨氮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33.6、319.4mg/L,色度为180倍时,处理后出水COD和氨氮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2.2、29.9mg/L,去除率分别达到71.5%和90.6%,对色度的去除率也达到99%。出水可达到GB8978-1996所规定的二类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