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也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建筑装饰是建筑营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承载着民俗的、民间的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向人们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民居建筑装饰,作为民居建筑中的一项专题,保存大量的地域文化的信息,是研究当地文化、历史、民俗等课题的珍贵考古遗存。传统民居装饰元素是综合文化的体现,包括建筑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都涉及的学科领域,并因时间年代的流变有所发展与变化。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为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显成 《辽宁建材》2007,(11):57-58
世界上的建筑物形形色色,奇形怪状,多不胜数,古代世界的建筑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建筑艺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建筑装饰、建筑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古典欧式装饰风格的悄然兴起,在建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玻璃钢艺术装饰构件应运而生。 以古希腊、罗马时期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对西方及世界许多地区的建筑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装饰设计作为建筑工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将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受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传统元素逐渐减少,无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建筑装饰加以体现,也无法进一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寓意与思想。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以达到更有特色建筑装饰设计效果。所以加强探究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与在现代设计中的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本文从建筑装饰色彩艺术,建筑装饰纹样艺术,建筑雕刻装饰艺术三个方面阐述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选取现代设计中的经典案例,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
我国的传统建筑物在建筑造型与建造手法上都表现出了十分精湛的技艺。除此之外,传统建筑物的装饰细节也十分精美,大量的传统雕刻图形装饰着传统建筑。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雕刻图形,能够充分了解传统建筑中的木雕艺术、砖雕艺术、石雕艺术的艺术文化特点与雕刻图形艺术。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寻求传统雕刻图形艺术的现代应用之道,在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丰富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追寻民族装饰元素在现代的新生,这是建筑装饰艺术中永恒的命题。我们应立足湘西本土,积极挖掘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我对侗族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试图将有关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呼吁大家弘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湘西侗族传统建的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都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浓缩了数千年的创作理念。三种装饰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与"艺"高度统一。研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无论在建筑结构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装饰图案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对于研究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劳有不我国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大至宫殿、庙宇小至商店、民居,尽管规模不同,质量有差,但是延续几千年发展的木结构、雕梁画栋、琉璃装饰以及各种装饰图案等,都呈现出别具格调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6)
建筑的色彩与装饰在建筑艺术中是重要的视觉表达元素,它渗透在政治、文化、历史等很多方面,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着建筑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情感。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渊源、哲学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中西方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文章中列举了中西方宫廷建筑的建筑色彩及装饰,阐述了中西方宫廷建筑色彩所表达的文化及情感。  相似文献   

10.
蔡兵 《建筑》2009,(14):62-64
纵观历史长河,各种艺术形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技术的影响,属于建筑艺术的装饰尤其如此。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都会在建筑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大量的信息凝聚在建筑装饰当中。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纹饰、材料贴面以及构造工艺等,都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和工匠们所掌握的技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建华 《华中建筑》2003,21(3):59-60
格栅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标志,其良好的采光、通风、装饰效果得到建筑师和照明工程师的高度重视,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相融合,古为今用,推阵出新,创造出集建筑装饰和艺术照明效果为一体的格栅建筑化照明器。文章透过格栅的人文基础,着力研讨了格栅照明器结构及照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指出山西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手法及其内涵,以更好地吸收民居建筑中的技术、艺术、文化等来完善现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3.
王立明  于莉 《华中建筑》2008,26(12):220-223
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艺术特征。该文使用图示语言分析开平碉楼屋顶的形式与风格特征,探讨开平碉楼建筑所蕴涵的中西交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传统建筑及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显示着我国工程技术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程,将越来越显示出它极其宝贵的价值。为了千百年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科学的、全面的传承,对传统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专门研究、整理、总结和提升,使之逐步形成一个学科,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技艺、经验见于经传,《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应运而生,于1983年12月创刊。它的内容包括古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保护维修古建筑与园林方针政策的探讨、古建筑技术的改革与应用、传统形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以及文物古建筑与园林的实测、复原和重建设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如果需要,又如何表达?文章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性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不是”,“就是”。  相似文献   

16.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悦城龙母祖庙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含义而成为西江百姓心中的圣殿.本文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儒学和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悦城龙母祖庙所蕴含的岭南建筑艺术、文化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覃力 《古建园林技术》1990,(27):40-43转25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人们习惯按照本民族的传统和审美爱好,塑造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些审美爱好的心理倾向和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形象,也是研究建筑艺术特征的关键。发掘和认识这些审美心理要素,对于深入地理解古典建筑意匠,以及今后的建筑创作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国的亭,就是典型地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意韵隽永而又非常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但历史悠久,造型丰富,而且富于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