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所研制的具有稳定残留奥氏体薄膜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提高到 370℃以上。由此可以通过提高回火温度改善钢的韧性 ,降低钢的氢脆敏感性。经 36 0℃回火后 ,所研钢的σb 为 15 80MPa,AKU为 81J ,该钢的KISCC值超过 5 0MPa·m1/ 2 。  相似文献   

2.
在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奥氏体晶界侵蚀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电致加热循环淬火方法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进行组织超细化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加热速率、循环次数和保温时间对钢的组织和原奥氏体晶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100℃/s的加热速度加热到910~920℃淬火,循环3次,前两次淬火不保温,最后一次保温30 s,可得到平均晶粒度为3.2μm,超高周疲劳性能优异的超细化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TMCP和回火工艺参数对含Nb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后空冷可获得超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屈服强度高于1000 MP、抗拉强度高于1800 MP;贝氏体含量略高,钢的回火稳定性较好。空冷有利于微合金元素Nb第二相粒子析出,发挥细晶强化作用,提高钢的强韧性。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冲击性能呈现“W”型变化趋势。350~400 ℃回火时,强韧性最优,450 ℃回火时,发生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铸钢的合金化设计,研究了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热处理的组织和性能.铸造无碳化物耐磨钢正火低温回火热处理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组成,属于非典型贝氏体或无碳化物贝氏体或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淬火低温回火热处理组织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属于马氏体-奥氏体复相组织.结果表明: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正火或淬火后低温回火,材料具有高的强度、高的韧性和高的耐磨性,低碳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并介绍了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在矿山机械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中所涉及的相变及组织控制方法。马氏体相变是低合金钢获得超高强度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优化热处理或形变热处理工艺获得细化的马氏体板条是保证超高强度的关键。马氏体钢中足够的塑韧性通过适度回火来保障,回火过程中组织控制的关键是避免脆性渗碳体碳化物的析出。对低合金超高强钢起重要作用的贝氏体主要有两种,下贝氏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其中下贝氏体主要与马氏体一起形成复合组织,细化马氏体板条尺寸。无碳化物贝氏体通过得到超细亚结构或超细板条而获得超高强度,同时利用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获得稳定的高碳残留奥氏体来保证塑韧性。残留奥氏体在低合金超高强钢韧性改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Q-P(或Q-P-T)钢和TRIP钢中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可赋予低合金超高强钢超乎寻常的高塑韧性。  相似文献   

6.
对贝氏体耐磨钢进行控轧控冷+回火工艺,探究不同温度回火后贝氏体耐磨钢的组织演变和性能。结果表明,经控轧控冷工艺和200℃回火后,试验钢获得较为理想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组织中包含8.7%(体积分数)的残留奥氏体。该工艺下钢板获得较好的强韧性匹配,屈服强度达到1172 MPa,抗拉强度达到1613 MPa,断后伸长率达到19.4%,-20℃冲击吸收能量为47 J,并可满足NM500级别的硬度要求。520℃回火后大量粗大碳化物析出,且残留奥氏体基本分解完毕,导致钢板强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类 (0 38~ 0 4 4) %C Mn Si Cr成分的贝氏体钢汽车板簧材料 ,测定了常规力学性能 ,分析了组织特征。结果表明 ,该钢奥氏体化后空冷具有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 ;奥氏体化后空冷 ,经中低温回火后 ,其力学性能σb≥ 180 0MPa ,σ0 2 ≥ 16 0 0MPa ,δ5≥ 7%,ψ≥ 35 %,均显著超过 6 0Si2Mn钢的性能 ,屈强比 >0 8。钢中较高的Si含量使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温度升高 ,但随含碳量的增加 ,出现低温回火脆性的初始温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控制热处理参数在G55SiMoV钢中获得了不同贝氏体含量的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研究了贝氏体含量对其韧性和回火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等温时间延长贝氏体含量增加,等温淬火5 min、15 min、30 min、60 min可分别获得17%、27%、29%、31%的贝氏体。当贝氏体量较多(大于27%)时,马氏体对贝氏体的应变强化效果降低,韧性提高更加显著。300℃以下回火时组织和硬度基本不变;300℃回火时存在回火脆性,该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钢的回火脆性温度区间几乎不受贝氏体量的影响,但增加贝氏体量可以提高残留奥氏体稳定性,使韧性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9.
硅合金钢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含Si合金钢两相(马氏体-M,贝氏体-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无碳化物)贝氏体(BF AB)组织,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增加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降低Ms、Md点温度和提高其力学稳定性,从而达到最佳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0.
1500MPa级经济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合金设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综述了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钢强韧性的影响及残留奥氏体对钢延迟断裂性能的影响。在清华大学贝氏体研究及推广中心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1500MPa级经济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该钢奥氏体化后空冷就可获得贝氏体/马氏体上组织,经低温回火后,钢的抗拉强度σb≥1500MPa,屈服强度σ0.2≥1200MPa,伸长率δ5≥14%,断面收缩率ψ≥57%,室温冲击韧度αku≥109J/cm^2。  相似文献   

11.
12.
《铸造技术》2017,(3):723-725
为了实现低温钢铁路支座在-50℃低温性能,确保产品强度与低温冲击性能均比ZG16Mn有所提高,通过材质成分设计,电弧炉冶炼、浇注工艺和铸件热处理工艺的制订,所生产的试件达到了产品要求的低温性能,并按策划好的工艺完成了生产订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试样保温不同时间后立即快速淬火后的金相组织,测定布氏硬度及不同组织的显微硬度,研究了一种低碳低合金铸钢在970℃正火时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低碳低合金铸钢试样在970℃保温2 min淬火开始生成板条马氏体,保温210 min时得到铁素体、珠光体和马氏体3种组织;随保温时间延长,铁素体含量降低;保温时间大于10 min后,得到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保温25 min和40 min时,试样表面硬度低于心部,初步分析认为是表面氧化脱碳和晶粒粗化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付华 《金属世界》2019,(5):73-75
以提升H08A钢优质品比例为契机,开展低磷低硫H08A焊条用钢研制工作。炼钢厂采用双渣炼钢法,在低温时倒渣,提高冶炼碱度,实现脱磷率平均达到94%。脱硫不仅关注铁水脱硫和钢水脱硫,还要加强回硫的控制,要求铁水经脱硫处理后,扒渣达到镜面效果,加入废钢均是精料废钢,生产前落实入炉料含硫情况,规范转炉操作减少转炉残留渣。采取这些措施后,在原来H08A的基础上,磷含量和硫含量(质量分数)满足不大于0.007%的要求,完成低磷低硫H08A的研制。  相似文献   

15.
Thin film resistors with low TCR and low electric resistivity were prepared from phosphorus free Cu-Ni alloy obtained by electroless and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with heat treatment at low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6.
低碳低硫微合金化钢硫化物析出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力学计算和Schiel凝固方程对于硫化物的析出进行计算模拟,最后利用金相组织证实MnS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钢中MnS析出物是在钢凝固温度以下,锰及硫在晶界处偏析富集,[Mn][S]反应平衡发生移动而生成的.热力学计算和Schiel方程得出析出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最后结合金相组织能谱,说明MnS,CaS共生出现,且温度降低MnS析出量增多.  相似文献   

17.
王建平 《表面技术》1993,22(1):37-41
介绍了脱脂机理,通过对原材料选择,研制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低温低泡脱脂剂。这种脱脂剂不损伤基础金属,操作安全可靠,特别适合于喷淋处理,已被国内许多厂家采用,其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微量元素对高温合金凝固偏析的影响,发现通过控制微量元素含量可减轻合金主元素的偏析,并据此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低偏析铸造、定向和变形高温合金。低偏析铸造高温合金的使用温度可比普通同类合金高25℃;低偏析定向高温合金在无Hf的条件下,具有比同类定向合金更好的纵向和横向力学性能,纵向力学性能达到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的水平,而且具有理想的工艺性能;低偏析变形高温合金的工艺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低蒸气压低熔点银基钎料的制造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祥  唐敏 《贵金属》1996,17(1):33-36
Ag-22.4Cu-xIn-(20-x)Sn系列合金(O≤x≤20)的加工特性随含Sn量的提高而恶化,但Sn≤12%时合金可轧制加工出厚度≥0.1mm,宽度≤80mm的片料,成品率可达50 ̄60%。  相似文献   

20.
低碳低合金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阶梯试样,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低碳Mn、Ni、Mo、Nb、Cr、V等低合金化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规律,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量等工艺参数对变形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的影响,绘制了实验钢变形奥氏体再结晶图。结果表明,在变形量为50%、轧制温度为1050℃和在变形量为70%、轧制温度为1000℃时,实验钢均发生完全再结晶。为此,应控制再结晶区终轧温度高于1000℃,多道次累积变形量大于60%;控制非再结晶区开轧温度低于950℃,第一道次变形量15%~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