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密云水库南岸水源涵养林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密云水库流域水源涵养林的整体建设,重点研究了密云水库南岸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防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的林冠截流率最大,刺槐纯林的林冠截流率最小;针阔混交林地的持水量较高,针叶人工纯林地的持水量较低;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高于针阔混交林地;进行过生态抚育的林木生长量最大;大水平条整地的板栗林的保水、保土效果较好,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同,应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树种、具体的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及植被类型选择不同的水源涵养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源沟壑区阴坡集水造林时,采用水平阶、鱼鳞坑和不整地3种整地形式,对油松纯林、油松×沙棘混交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阶整地形式下,油松×沙棘混交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干径、都闭度最高;水平阶整地费用最高,其次为鱼鳞坑.在劳力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形式造林,以保证苗木成活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法对蔡家川流域的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人工侧柏刺槐混交林3个不同人工林群落进行野外调查,针对群落的外貌、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将3个不同的人工林群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群落比人工纯林群落的结构更为合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改良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结合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人工林的含碳率、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9类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柠条刺槐沙棘紫穗槐臭椿山杏山桃侧柏油松,均大于天然草地的总碳密度;吴起县退耕还林12年后植被的总碳储量为152.53万t,是退耕还林前1998年总碳储量的3.2倍,且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吴起县退耕还林地的平均碳密度值远低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各类林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还有很大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近年来人工栽植沙棘林的存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的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栽植;半阴半阳坡的塬边、沟道栽植沙棘纯林效果较好,坡地栽植沙棘与油松、侧柏等乔木混交林时,栽植密度要大,6年后对沙棘进行间伐,以保证乔木树种的生长;阴坡的塬边、坡下部位、沟道适宜栽植沙棘,坡上部位适宜栽植油松。塬边栽植沙棘可以作为封山禁牧的绿篱。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对属黄土丘陵区的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进行实地踏勘与咨询,选取山杨、刺槐、油松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 m×20 m标准样地,在每个标准样地内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样品,包括土壤环刀样品和土壤散样,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系统研究了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油松刺槐山杨;土壤容重刺槐样地最大、山杨样地最小,样地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各样地湿筛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小于干筛的,0~30 cm土层干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总体表现为刺槐油松山杨,湿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最大为山杨、最小为刺槐,即刺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山杨团聚体稳定性最强;不同样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有效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油松样地的水分状况较好,不同样地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表现为油松山杨刺槐,凋萎系数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典型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林地树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分析评价了土壤水分特征,提出了植被恢复初植密度及其动态调控方案。结果表明:测定的林分在植被生长季节内,丰水年土壤贮水量总体为盈余,100cm以上土层水分补充明显,100cm以下土层水分一般呈负增长;平水年的同期降水不能满足林地蒸散消耗;枯水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标准,河北杨、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和沙棘6种林分稳定密度应分别为:196、332、332、872、757、1438株(丛)/hm2,初植密度(以株数保存率65%核算)应分别为:302、511、511、1342、1165、2212株(丛)/hm2。研究区植被恢复造林密度过大是造成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林分密度能够实现植被生态功能持续发挥、群落稳定演替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生态学调查和先进仪器定位观测为手段,对研究区林地树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进行观测。分析评价研究区土壤水分特征,提出了植被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核算方法,核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植被构建合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表明:在多年平均降水量条件下,河北杨、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和沙棘6林分水资源承载能力,即林分稳定密度应分别为:196、332、332、872、757、1438株(丛)/hm2。  相似文献   

9.
土壤抗冲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放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坡度、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以及同一土地利用形式、不同坡度下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由于植被情况和水稳性团粒含量的不同,土壤抗冲性有较大的差别。本试验中土壤抗冲性的排列顺序为封育荒草坡>洋槐林中杂草地>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打旺人工草地>谷子农地>裸露休闲地,与裸露休闲地相比,土壤抗冲性封育荒草坡地提高94%,洋槐林中杂草地提高84.3%,柠条林地提高72.1%,沙棘林地提高68.7%,沙打旺人工草地提高53.4%,谷子农地提高28.3%;土壤抗冲性随地面坡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生态修复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生态现状,分别对荒漠植被、自然林地、人工防护林以及绿洲等不同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对策:荒漠植被区应大力种草,恢复地下水位,治理零星沙丘;天然林地应确保生态用水,保护现有植被;加强人工防护林建设,实施退耕休牧还草;绿洲的生态修复,应调整种植结构和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区不同坡位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定点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沙棘和人工油松两个典型坡面的上、中、下3个坡位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分析其沿深度方向变化和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天然沙棘和人工油松土壤含水率最高的坡位与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的坡位一致,分别为中坡位和下坡位;坡位对天然沙棘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层在20 cm以下,对人工油松的影响层在40 cm以下;土壤含水率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天然沙棘土壤含水率对于降雨量的响应较人工油松更敏感;相同降雨条件下天然沙棘土壤含水率增幅大于人工油松;在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上,沿深度方向天然沙棘各坡位土壤含水率在20 cm以下土层出现差异,人工油松在40 cm以下土层出现差异,当月降雨超过200 mm时,天然沙棘各坡位间土壤含水率的差异性减小,人工油松各坡位的差异性增大,这说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对临朐县青龙山小流域的刺槐黑松混交林、刺槐纯林、黑松纯林3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积蓄量、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积蓄量、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枯落物层的积蓄量由大到小排列为刺槐纯林、刺槐黑松混交林、黑松纯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都与枯落物的积蓄量呈显著相关性;刺槐黑松混交林比黑松纯林具有更大的枯落物层积蓄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辽宁本溪某尾矿库为例,对尾矿库所在小流域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洪水分析和尾矿库排洪分析,将二者结合,为尾矿库下游洪水风险分析奠定基础,并绘制洪水风险图。重点解决了小流域内自然条件下和有尾矿库控制的人工条件下流域洪水分析方法的不同,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尾矿库小流域洪水风险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昕水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后梯田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坡改梯与水保林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改梯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降水转化效率和氮素转换效率提高,林地在枯落物数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灌木沙棘和柠条的容水量大于乔木刺槐和油松,随着土层厚度增加,灌木林地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但与荒坡地相比,灌木林地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养分含量增加.因此,水土保持林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虽然喀斯特森林的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对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林地为例,采用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持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林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的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为石灰土情况下,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有效持水量的大小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黄壤针叶林土壤容重小于石灰土针叶林,两种林型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明显。除毛管持水量外,其它持水能力指标黄壤针叶林均略大于石灰土针叶林。喀斯特林地土壤饱和的含水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对饱和的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甘肃泾川刺槐林地穿透雨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7):90-94
利用2011年和2012年生长季甘肃省泾川县中沟小流域刺槐林地的穿透降雨观测资料,对不同地形/断面部位、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穿透雨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的林外降雨总量为1061.1 mm,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的百分比为73.0%~85.6%;对于单次降雨,刺槐林地穿透雨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的三次多项式关系;地形/断面部位和坡向对穿透雨量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坡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表现出流域空间尺度上林地穿透雨量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经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研究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松溪河小流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典型代表,结合实地调研,选择小流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各自汇水范围内的水塘及松溪河下游和小流域出口处作为采样点,利用2016年6-11月采集的3次水样,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是小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小流域出口处总氮浓度最高,为0.90~3.15 mg/L;居民点和农田对小流域面源污染贡献最高,这是因为南方低山丘陵小流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硝态氮浓度与总氮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一致,硝态氮、铵态氮与总氮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相同;小流域氮素面源污染受到降雨的显著影响,磷素面源污染受到施肥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岩溶区和红壤区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两区次降雨累积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为区域坡面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南岩溶区兴西湖小流域和南方红壤区山心小流域2015—2016年度观测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方法分析次降雨条件下不同雨强林地、草地、裸地的产流产沙变化规律,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降雨量对径流泥沙的定量影响。结果为:(1)岩溶区小流域裸地累积径流深分别是林地和草地处理的4. 1、2. 5倍,累积土壤流失量大小为:林地草地裸地;(2)红壤区小流域各级雨强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表现为:草地林地裸地,总径流深林地、裸地分别是草地小区的811%、3 229%,草地小区产沙量近乎为0;(3)岩溶区小流域累积产流量低于红壤区小流域,红壤区单位径流携沙能力是岩溶区的7. 22倍。岩溶区和红壤区林地、草地小区均具备较强的径流调蓄和保土减蚀功能,岩溶区林地措施最优而红壤区覆盖度较高的草地措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大规模、有计划地建设水保林是促进水土保持、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麟游县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建设水保林,水土保持效益显著,但已建成的水保林中,油松纯林占60%以上,树种过于单一,由此引发了病虫害易发、林木生长相对较慢、水土保持效益相对较差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大力建设混交林、草灌乔结合、有效管护三大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薄勇平  吴正祥 《人民长江》1993,24(10):45-47
云南省南华县柿子树小流域自1991年被列为水利部长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后,种植蓝桉──黑荆混交林,短期内生态系统转化为良性循环,取得了保持水土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蓝桉,黑荆原产澳在利亚,是世界上著名的速生树种。蓝桉叶富含桉油,黑荆树皮要栲胶原料,经济价值都很高。经两年多对蓝桉,黑荆为主要经济树种进行系列栽植和观测表明:蓝桉,黑荆均适应在本区域生长,蓝桉──黑荆混交林比蓝桉纯林长势好,产值高,蓄水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