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旸  尹豪  王薪宇 《新建筑》2023,(5):146-151
健康社区建成环境是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造成了社区居民健康福祉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定量研究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与居民健康福祉变化之间的关系。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不同社区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测量,分析其居民健康满意度和地理空间差异。进而以社区密度、公共交通便利性、居住空间面积、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绿地空间格局5个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为自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冠疫情发生前后其与居民健康满意度变化的相关性。藉此展开对社区规划设计的再思考,提出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为我国社区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宜居就是讲究人性、突出个性、适宜居住.它包括公众对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评价;它包含并超越了安居概念,其宗旨在于居住地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百姓眼中的宜居具体表现是什么?我国目前的城市宜居水平如何?有什么特征?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指出:2006年市民给中国城市的总体宜居水平打了61.4分,比2005年略有降低;市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其中社区空间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3.
杨瑞  白小鹏 《华中建筑》2008,26(12):109-112
通过阐述社区重建中户外空间需要具有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灾后社区居民精神需求的特点,该文呼吁震后社区重建活动要关注社区精神,关注居民精神生活,最后提出了灾后社区重建的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地震区的居民创造出真正宜居的社区和宜居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社区重建中户外空间需要具有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灾后社区居民精神需求的特点,该文呼吁震后社区重建活动要关注社区精神,关注居民精神生活,最后提出了灾后社区重建的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地震区的居民创造出真正宜居的社区和宜居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宜居社区建设对其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国内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单一主体的构建原则,制约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武汉地域特征及社区建设导向的需求,基于多元主体评价的视角,从评价主导者、社区使用者、第三方技术者角度,筛选匹配各评价主体属性的相关指标,试图构建系统性较强的武汉市主城区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武汉市宜居社区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宜居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学家、规划师等的密切关注。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特征及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总体状况基本满意,但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评价不高;2)居民对其所在社区的评价存在分异现象,这与社区区位、社区类型、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3)公共空间、美学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社区条件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公共环境营造、美学设计评估、公服设施供给、信息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优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与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慢跑环境日渐成为风景园林与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与空间优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健康宜居性、增强居民运动意愿。以福州市金山街道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通过K-means空间聚类法将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特征从道路网络、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宜居社区环境的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启发运动友好型城市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社区环境的宜居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宜居社区的环境评价,尚未形成合理统一的环境评价体系。通过整理总结前人研究内容,对宜居社区环境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未来宜居社区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85-86
目的:探讨全科医学在社区诊疗中的作用,以促进全科医学的广泛开展。方法:选取进行全科医学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和乡镇卫生所4个作为全科医学组,同期选取未行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对照组,每组随机选取30例社区医生及100名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分及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分。结果:通过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全科医学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各项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在在社区诊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开展,可有效促进临床技能,同时显著改善就诊居民对于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段及周边社区承载着居民生活 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 历史地段及周边社区的日常生活环境进一步恶 化。基于社区满意度理论,结合西安市长乐坊片 区居住空间现状,构建了地域化的历史地段及 周边社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 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历史地段及周边社区满 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对 该历史地段及周边社区满意度提升提出了相应 规划建议,以期为国内其他社区可持续发展提 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使用后评价"与"可持续性指标"理论,文章以西安市新旧两个社区为例,针对社区公共环境的居民满意度开展对比研究。文章首先讨论了公共环境在社区营建中的重要性;其次采用可持续性指标,针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与数据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文章对当前我国城市新旧社区公共环境的可持续更新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规划是福州双修工作六大系统之一,从提升居民幸福感出发,在对福州社区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宜居社区建设路径,并落实到宜居社区建设项目库,是对双修工作中宜居社区建设内容的一次全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对河南省周口市、新乡市、焦作市3个地方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实地调研以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通过居民的满意度调查和专家打分的使用状况评估两种评价方法,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总体布局、住宅建设、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建成后的评价与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和专家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权重分配不同,并且新型农村社区只重视住宅建设,而忽视配套的相关设施。本文最后提出3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是公共服务设施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基础设施。研究结合常州新北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基于供给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以及基于需求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分析,提出在规划中应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方式,创新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社区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的梳理,从健康、参与和安全的角度对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模型。从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进展。从全龄化社区、邻里再生理论和积极老龄化三方面分析了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祝马丽 《规划师》2012,28(Z1):56-60
邻里单元模式是与TOD相适应的社区组织模式,其通过功能混合与步行距离的控制,从规划层面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同时,通过基本单元的自我增殖与TOD模式的土地利用方式相衔接,在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居民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促进复合、低碳和宜居的生态社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既有社区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对既有社区进行绿色化综合改造。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大量既有居住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发现深圳市居民满意度总体一般,不同年代建成的社区的居民满意度也有差异,指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社区功能配套是应重点关注的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9.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地区,其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交通设慈供给等均对上海交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了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与中心城居民的出行差异较大,出行更为不便,且柔性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较为落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研究结果为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