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文章以西安市五个典型城中村为例,从社区可持续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城中村"社区公共空间体验""邻里关系"和"居民个人属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数据;然后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讨论了影响"社区公共空间体验"与"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并从社区可持续性视角对我国城中村的保护与更新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宜居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学家、规划师等的密切关注。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特征及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总体状况基本满意,但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评价不高;2)居民对其所在社区的评价存在分异现象,这与社区区位、社区类型、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3)公共空间、美学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社区条件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公共环境营造、美学设计评估、公服设施供给、信息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优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哈尔滨市8个社区387位居民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基本需求、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本3个维度对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发现社会公平与社会资本能对城市社区的社会可持续性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性社会网络、社区归属感、公共空间平等性以及物业管理情况对构建可持续社区具有积极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促进社会可持续性提升的角度提出城市社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休闲行为的活跃程度是社区公共环境与公共生活健康状况的反映.文章跨越多个学科,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休闲行为以及"环境-行为"关联性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中国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及居民休闲行为特点,旨在为今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提供设计、实践与研究的新思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仍为行为观察法,界面评价法也较为常用,结合组构分析、步行指数未来可以在空间结构、功能配置、环境要素等多个维度综合揭示"环境-行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住房困难、提供安居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其相配套的公共设施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入住率。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公共配套设施供需不匹配、公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分析公共配套设施与居民之间的供需关系,运用模糊理论和OWA-熵权法构建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供需失衡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居民满意度量化分析公共配套设施有效供给程度,并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实例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理论的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供需失衡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公共配套设施供需失衡机制。通过有目的地风险追溯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改进措施,为科学合理地配置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人"理论,依据供需匹配原则,构建"遵循理性与物性,平衡自存与共存"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体系。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15分钟生活圈为例,寻求供需双方可达性与满意度共识,从中选取典型的4个优劣生活圈进行对比,从空间属性、规模属性、功能属性、服务管理属性4个维度出发,通过人口密度、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社区体育环境质量、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以及社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程度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人居环境要素进行干预,提升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和人与其所选人居的匹配程度,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罗蓉  傅志伟  赵晓铭 《城市建筑》2023,(13):194-198
社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老旧社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少等特点,是目前城市更新重点关注的片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居家隔离引发了人们对社区环境的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更优的设计手段介入社区景观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景观健康可持续性,是当前老旧社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广船鹤园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为例,在剖析社区景观现状与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将韧性理念引入社区空间建设,构建具有社区恢复力和个人恢复力的社区空间景观,更大程度地满足健康安全需求和防疫需求,以期为同类型老旧社区景观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既有社区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对既有社区进行绿色化综合改造。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大量既有居住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发现深圳市居民满意度总体一般,不同年代建成的社区的居民满意度也有差异,指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社区功能配套是应重点关注的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社区成为中国居民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其中社区的公共环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生活品质直接受到社区公共环境优劣的影响。社区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艺术既要满足引导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需要,又要满足居民审美的需要,同时要提供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度。如果好好利用公共艺术这一艺术与环境,人与艺术,人与人对话的载体,将有利于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和最期待的居住环境问题,为社区规划建设精准发力提供依据,文章基于过去常规的"居住环境满意度"、"居住环境抱怨"和"居住环境期待"3个评价因子的交集,建构了"居住环境关注度"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社区居民不同程度关注的居住环境问题,并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洋泾街道两个社区的微更新调研实践,展开应用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社区规划工作的指向更为明确,政府资金投入更加精准有效,切实解决好民生关注的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品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运动的重要场所,营造能够引导居民进行健康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而实现对居民健康的主动干预,是迎合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研究提出了要求。尝试构建一套确立两者关联性的方法,即通过收集住区居民的个体信息和环境评价的相关量化信息,并运用统计学方法确立环境要素的优先级来支撑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对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3.
荆州古城内存在大量的老旧社区,其公共空间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等多重问题,不仅居住环境较差,还制约了古城的定位发展.其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基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理念对荆州古城内具有代表性的民主街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延续居民公共记忆,重塑社区场所精神和古城空间格局,实现人文关怀.不仅可以改善城内居民居住环境还可以改善荆州古城城市面貌.  相似文献   

14.
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是,延续其原有社会网络以保持场所归属感。对经济落后时期城市居民自建形成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社区的一种形式;社区内的社会活动是现代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对维持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容器"。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5.
吕萌丽 《规划师》2006,22(5):80-84
基于居民环境态度实证研究可知:人均公共绿地与绿地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绿地率与居民对整体环境、绿地面积的满意度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人均公共绿地与居民对人口密度、建设强度的满意度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人均公共绿地与建筑密度、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呈反"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5,(Z2)
邻里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精神文化载体。文章以青岛小村庄居住片区邻里公共空间为例,分析了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人群特征、使用频率、居民满意度和商业综合体内公共空间的特点。通过室内与户外公共空间的对比研究,总结出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老城区邻里公共空间的改善提供一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21,(3)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物质的"虚体"发展趋势必将带来空间的"虚拟"转型。虚拟空间不断介入社区生活,引发了社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模式的变革和实体空间利用方式的变化。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万物互联背景下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特征、日常行为活动的"线上化"可行度及行为需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将社区的实体空间分为三大类,并相应提出了虚拟活动辅助型空间的功能转型、体验性目的主导型空间的功能协调和自发性积极参与型空间的功能完善等虚拟空间介入下社区居民行为空间组织优化的策略,以营造虚实相融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建成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需要小尺度公共空间来承载和实现。小尺度公共空间与住宅地具有较好的邻近性,是日常社会生活的发生器。作为一种社区和邻里层面的平民化的公共空间,它体现了更多的社会公平性,其场所营造对于邻里交往、社区网络建构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一些大城市更新改造拆旧建新的模式单一,使得不少建成区呈现出居住空间类型趋同、社会活动隔离的状态,导致既有的社会资本缺乏空间载体,社会网络解体,社区精神涣散。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的"缤纷社区计划"规划实践,基于居民满意度和意愿的样本调研分析,探讨通过小尺度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来实现社区功能再生的可能性,思考建立小尺度公共空间营造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关联,为当前"城市修补"提供前沿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规划的重点。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研究与实践方法、空间组织方式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友好性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武汉市两个典型的新旧社区为例,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两社区的满意度及满意度影响因素,解读社区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人居要素调控和公共资源的供给两方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友好性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向社区居住的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文章针对现代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提出问题,并以网络时代为背景,借助发达的信息科技,以居民参与的方式提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