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宽厚板》2017,(3)
针对采用热轧+淬火+低温回火工艺生产的NM400耐磨钢板,研究了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对钢板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耐磨板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能;低温回火可以改善NM400钢的韧性,经过250℃低温回火处理的钢板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一种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晓  孟祥康 《钢铁》1994,29(6):53-58
设计了一种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中碳Si-Mn-Mo系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给出了成分-性能关系,测定了CCT图,考察了低温回火对性能的影响。组合分析表明,该钢在轧态下是一类以无碳化物的特殊贝氏体-准贝氏体为主的组织,此种组织的获得是设计钢种具有超高强度及良好韧塑性配合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李静  张涛  张清辉  陈刚  王泽林 《钢铁》2004,39(7):61-64
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力学性能及焊接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碳贝氏体钢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硅元素,利用其在贝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抑制碳化物析出作用,得到由非等轴铁素体加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M-A)岛或由板条状铁素体及其板条间残余奥氏体(Ar)膜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以此得到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又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同时具有较好的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16 mm厚度规格NM450耐磨钢板进行930℃+保温20 min淬火、200℃+保温25 min回火处理,并对热轧态、淬火态及回火态的钢板取样进行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热轧后钢板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贝氏体,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以及少量贝氏体,回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针状贝氏体。试验钢淬火+回火处理后Rm1 378 MPa,A5021.5%,-20℃夏比冲击功61 J,表面布氏硬度443 HBW,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郑洋  刘中益  李卫 《钢铁》2014,49(3):63-67
 研制了30CrMo,50CrV4两种牌号的薄板坯连铸连轧低合金耐磨钢板,对试验钢板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热处理,并且与传统热轧工艺生产的热轧态的45,16Mn,Q235钢对比进行低应力磨料磨损试验,研究其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淬火低温回火态薄板坯连铸连轧30CrMo,50CrV4钢的相对耐磨性都达到了热轧Q235钢的1.6倍以上。在低应力磨料磨损下,显微切削机制为主要磨损机制,淬火回火态薄板坯连铸连轧低合金耐磨钢具有高硬度因而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并在试验钢板硬度高于450HBW以后相对耐磨性明显提高。对比两种牌号的薄板坯连铸连轧低合金耐磨钢的显微组织、硬度、韧性及耐磨性能,30CrMo钢的综合性能较好。50CrV4钢耐磨性能较好,但其冲击韧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生产的超细化低碳贝氏体钢回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并与控轧后空冷(AC)以及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工艺(RQ)得到的钢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回火前RPC和RQ 2 种工艺得到的钢板组织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少量粒状贝氏体的复合组织。RPC工艺得到的钢板经500~700 ℃回火1 h后,组织变化不明显,随温度升高呈现软化—硬化—再软化的变化规律。RPC工艺得到的高强韧性钢板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800 MPa调质高强钢宽厚板的开发情况,采用C-Mn-Cr-Mo及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结合热轧+调质工艺生产了厚60 mm、宽3 800 mm、成品单重约20 t的钢板,钢板质量满足交货要求,钢板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在原奥氏体晶粒内部呈不同方向的板条束排列,将原奥氏体晶粒分割成若干区域,从而保证了钢板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匹配。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采用直接淬火(DQ)和在线回火(HOP)工艺开发高强度钢板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屈服强度690 MPa级、800 MPa级9、60 MPa级和1 100 MPa级超高强度钢板试制结果。试制钢的微观组织为超细贝氏体及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此类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采用HOP工艺以较快的加热速度热处理,形成的细化渗碳体和分布均匀的马奥组元。细化的渗碳体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可提高钢板的强度和低温冲击功。研究认为,在线淬火及回火技术未来将成为高强结构钢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服高锰钢作为履带板材料具有的耐磨性能较差、力学性能较低的缺点,设计了能够作为高锰钢替代材料的一种新型双相(马氏体+贝氏体)耐磨铸钢.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淬火回火态下为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另外还残存着极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含碳量的增加使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趋向降低.随着铬含量的升高,冲击韧性在淬火回火态下升高.含质量分数为0.30%C,0.6%Cr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经由400 h磨损试验后,在干态磨损条件下,其耐磨性能比高锰钢提高了56%,而在有腐蚀介质的湿态磨损条件下,耐磨性能比高锰钢提高了22.5%.  相似文献   

10.
新型SiMnCr系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低碳SiMnCr系高强度钢,测定了它的CCT曲线及力学性能。微观组织观察表明,在锻造或高温轧制状态下获得了以低碳马氏体为主,含少量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该钢种低温回火后具有高的强度(σb>1230MPa)和良好地韧性(δ5≥8%)。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热轧低碳贝氏体钢Q685不同温度的回火工艺处理,研究了强度、延伸率、冲击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Q685钢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当回火温度为65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758 MPa和835 MPa,延伸率达到30%,明显高于热轧后的试样;而随回火温度逐渐增加到720℃,性能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hemostpopularmicrostructureincurrentstructuralsteelsisstillamixtureofferriteandpearlite .Microalloying (andtheassociatedthermo mechanicalprocess)andsecond phasestrengtheningareusuallyappliedtoobtainhighstrengthandtoughness.Sincethestructurestrengthofgran…  相似文献   

13.
盛光敏  彭侃  高长益 《钢铁》1999,34(3):53-57,62
研究了热轧态,回火态及不同冷却速度下HG80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并讨论了HG80钢在非调质状态下的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HG80钢非调质状态下的组织由铁素体基体和孪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岛状相所组成;熟轧态主要是粒状组织,韧性偏低;随轧后冷却速度的提高,粒状贝氏体量增加,组织细化,钢的强性改善。  相似文献   

14.
新型低合金高强韧性耐磨钢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瑞林  李力军  李玉成 《钢铁》1999,34(7):41-45
采用多元合金化及变质处理设计了一种新型低合金高强度高韧性耐磨钢。研究了钢的基本特性、显微组织、断口形貌以及热处理工艺对钢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高,具有高淬透性及高回火稳定性,经880~920℃淬火及250~300℃回火后获得回火板条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强韧性及高耐磨性  相似文献   

15.
赵佳莉  张福成  于宝东  刘辉 《钢铁》2017,52(1):71-80
 对一种新型70Si3MnCrMo钢进行了等温和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热处理。利用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试验钢的力学行为,利用XRD、SEM和TEM等方法对试验钢进行了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组织形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等温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200 ℃回火,强塑积为26.4 GPa·%。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300 ℃回火,强塑积达到28.6 GPa·%。回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热处理后的组织为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这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由超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而获得超高强度,由一定量的高碳残余奥氏体来保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试验钢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中出现了超细亚单元,并且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和小块状两种形态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这两种形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不同。拉伸试样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持续发生TRIP效应,直至全部残余奥氏体都发生转变生成应变诱发马氏体,从而使钢得到更好的强、塑性配合,表现出十分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采用不同的宽展比对水电站用低碳贝氏体钢07MnCrMoVR进行了轧制,对回火前后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对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同时利用EDS能谱分析了回火过程中碳化物析出行为。结果表明:采用较小的宽展比能提高粗轧纵轧阶段的单道次压下率以及变形区系数,有效地破碎奥氏体再结晶晶粒,轧制后获得细小的粒状贝氏体组织,高温回火后析出大量的渗碳体和合金碳化物均匀弥散地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强度性能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现象,伸长率和低温冲击韧性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7.
对采用TMCP工艺轧制的800 MPa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试验,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是板条贝氏体的熟化过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而冲击韧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Aim at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at treatment process of high strength and high toughness Cr- Mo- V bulb- flat steel was difficulty and the granular bainite was not fully decompos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mpering temperatures and tempering holding tim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and high toughness Cr- Mo- V bulb- flat steel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SEM, TEM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astable granular bainite in the steel can be recovered and transformed to quasi- polygonal ferrite by tempering at temperatures above 600?? and holding for more than 2h. The large- sized and long- shaped M- A islands in the original microstructure are decomposed and transformed into granular M- A isla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empering temperature, the granular bainite in the steel can be further decomposed to make the particles finer and more dispersed,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ow- temperature toughness of the steel and obtains a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For this steel, the best heat treatment process to get good match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 is tempering at 660-680?? and holding for 3. 0-3. 5h.  相似文献   

19.
冷却工艺对超低碳贝氏体钢强韧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侯华兴  于功利  张鹏远  张涛  刘明 《钢铁》2006,41(3):44-50
研究了一种含有Cu、Ni、Mo、Nb、B等元素的超低碳贝氏体钢,以搞清楚其在不同的热机械处理 弛豫-析出-控制相变技术 回火工艺(TMCP RPC T)条件下组织和强韧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制表明,随着工艺制度的不同,钢的显微组织表现为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的比例、形态、尺寸不同;在一定的冷却速度下,轧态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屈强比随终冷温度的降低呈现上升趋势;回火后钢的屈强比较热轧态有所提高.试验条件下,回火温度对Nb析出数量的影响不明显,加热时Nb的固溶程度对该钢的最终组织有明显影响;采用TMCP RPC、TMCP RPC T工艺路线,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能够获得不同性能组合的钢板,实现高性能钢种的柔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