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卅 《城市建筑》2013,(14):7+10
绿色家园、环保宜居城市,是体现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从公共设施、建筑布局、森林绿化、产业布局、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发展城市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普遍发展方向。本文就结合宜居城市发展目标,阐述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思路和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卅 《城市建筑》2013,(14):7-7,10
绿色家园、环保宜居城市,是体现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从公共设施、建筑布局、森林绿化、产业布局、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发展城市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普遍发展方向。本文就结合宜居城市发展目标,阐述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思路和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跃波 《中外建筑》2010,(5):107-109
规划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本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并站在发展的高度,对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一般发展策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考;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宜居城市内涵和评价标准,并从多尺度的宜居性空间评价、城市宜居性的社会分异和社会经济绩效、宜居城市理论探索等方面对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应重点关注宜居城市的系统性、人本性和规划前瞻性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8,(11)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总体城市设计应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为目标,因此如何将宜居理论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成为新时期规划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在对宜居及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淄博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立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构建城市安全格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搭建后续行动计划四个方面构建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鉴国外宜居城市绿地建设的做法和理念,分析宜居城市对绿地建设的要求,针对广州实现宜居城市中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广州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包括城乡一体的绿地规划理念、多样功能的绿地规划导向、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优先保护、公园服务网络体系的多层次构建、规划编制适度超前与实施策略探索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宜居城市理念,针对目前公交系统不完善、公交出行比例低的现状,从公交系统舒适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等3方面,剖析了目前公共交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宜居导向下的公共交通规划策略,以达到提升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宜居城市综合指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磊 《中州建设》2014,(15):14-15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泌阳县坚持“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将宜居城市作为总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城市定位为中原经济区内、豫西南四市(南阳、信阳、驻马店、平顶山)间,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有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新型工业基地,服务设施良好的文化旅游胜地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世界经济从全球价值效率导向朝以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为目标的国家战略导向的转变,供应链体系建设已成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编制切实可行的市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做好国家战略传导和企业供应链发展指引,提升市域供应链发展水平,引领区域供应链提质增效,已成为规划领域亟待探索的议题。从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两个维度进行理论探索,明确市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的对象、目标、实施路径和重点内容;从规划实践中抽象概括出规划范式,并对范式中普适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规划目标体系、规划成果体系进行具体阐释;择要介绍广州规划实践,对之前理论和范式探索进行印证。整体内容形成从理论到范式到实践的完整体系,为市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余柏椿 《规划师》2007,23(3):12-14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在"巨型化"和"宜居化"平行发展时期."巨型化"不等同于"宜居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巨型城市"在交通、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出了城市的不宜居.应提倡建设宜居小城市,将"宜居小城市"纳入我国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建设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12.
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已经拥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而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仍处于理论与建设的摸索阶段。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选取了国外不同规模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宜居城市建设案例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宜居性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东 《建筑创作》2010,(11):39-49
<正>机遇:亚运会与新世纪广州城市发展20世纪最后20多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与城市化全面、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以沿海开放地区为代表,城市发展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经济、人口和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跨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兴起、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影响下,我国进入了变化、转折、调整与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也进入了  相似文献   

14.
马玉萍 《山西建筑》2011,37(10):30-31
阐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及其内涵,介绍了宜居城市的特点,并指出了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期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早日实现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5.
走出宜居城市研究的悖论:概念模型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文化、生态、治理为3个支柱的宜居城市概念模型和基本公式,对宜居城市的"两个悖论"进行理论解释.然后,得出我国宜居城市要走经济性与宜居性相结合的C路径的结论,并阐述C路径下的宜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我国现阶段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最后,从空间结构、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交通系统和住房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宜居城市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岳阳城市建设的优势及不足,依托需求理论和环境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岳阳宜居城市构成系统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构建体系"的技术路线,建立具有适合岳阳实际情况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提高人们对岳阳宜居性的辨识能力,反馈城市宜居建设问题和矛盾,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指导岳阳建设成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7.
亚运城赛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大型场馆及周边地区赛后利用经验的总结,得出对广州亚运城赛后利用的一些启示;分析亚运城赛后规划建设和发展要求,立足于促进广州新城发展角度,提出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营造滨水宜居社区和打造后亚运旅游品牌三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从而统筹安排亚运城各项设施的合理布局,实现赛时与赛后建设较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18.
亚运召开,亚运城建设为广州新城的启动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在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剖析广州新城的发展动力,确定广州新城的功能定位为广州南部都会中心,珠三角服务之芯,国际亚运游旅休闲地,创意水都,生态宜居新城。规划遵循效法自然、承袭传统、精明增长等理念,提出用地、交通、开发建设等策略,构建未来广州新城。  相似文献   

19.
举办重大赛事将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满足亚运会需要和实现城市长远发展,在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广州制定了以亚运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打造文化名城品牌和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等亚运行动计划。在全面满足亚运会需求的前提下,广州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建设亚运城和城市重点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环境等举措实现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