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建立了干酪根氧化试验和氧化产物中有机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对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地区不同类型干酪根进行研究,通过时3口井54块岩心不同浓度有机酸浸泡液中各种离子进行检测,同时对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与研究发现,①不同类型干酪根氧化产率具有明显的不同;②有机酸的存在对储层次生扎隙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实验研究对次生孔隙成因研究有初步的认识,为今后寻找次生扎隙发育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中部油层组合次生孔隙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大庆长垣以西中部油层组合铸体薄片观察,干酪根降解产酸及地层水中有机酸分析和岩心溶蚀实验研究后认为:龙虎泡和他拉哈地区中部油层组合形成次生孔隙的条件优越,砂岩次生孔隙占总面孔率的30%-40%,是松辽盆地新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机酸以乙酸为主,在地层水中的含量可达2060mg/L,探讨了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蚀过程,得出干酪根产酸期地层水的渗流方式决定了次生孔隙的分布,次生孔隙发育的地区同时是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3.
地层干酪根有机酸与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干酪根有机酸在成岩演化和储层次生孔隙研究中的价值。认为与干酪根有机酸有成因关系的次生孔隙,是干酪根累积已产酸与矿物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用地层干酪根有机酸的残酸相对总产量(用单位重量干酪根残酸产量,地层有机酸含量,地层厚度3要素之积表示)及其Σ双元酸/Σ单元酸比值(简称Σ双/Σ单)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层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层干酪根有机酸与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干酪根有机酸在成岩演化和储层次生孔隙研究中的价值。认为与干酪根有机酸有成因关系的次生孔隙,是干酪根累积已产酸与矿物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用地层干酪根有机酸的残酸相对总产量(用单位重量干酪根残酸产量,地层有机酸含量,地层厚度3要素之积表示)及其Σ双元酸/Σ单元酸比值(简称Σ双/Σ单)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层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茫崖坳陷下第三系有机酸形成演化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机酸的形成及分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烃源岩的有机质在向干酪根及油气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地释放出酸性成分 ,释放的有机酸进入储集层水体将改变水介质性质 ,使地层水由碱性变为酸性 ,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通过恢复地层中的有机酸形成过程 ,正确确定烃源岩排酸量及介质中有机酸的浓度 ,有助于预测研究区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发育和分布状况。文中应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实测数据 ,建立了研究区内Ⅱ型干酪根的有机酸生成及演化模式。以模式为指导 ,结合地层压实理论定量恢复E23 和N1 两套烃源岩的有机酸形成演化过程及空间展布特征 ,指出潜在的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于油泉子构造、咸水泉构造、南翼山构造和南乌斯构造等。图 2表 1参 4(徐怀民摘 )  相似文献   

6.
塔北三叠、侏罗系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北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和混合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中微孔隙和缝隙等4类。尤以混合粒间孔最为发育,占总面孔率的43%~51%,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干酪根和粘土转化所释放的有机酸对储层中铝硅酸盐组分和部分石英颗粒阴离子的络合迁移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净增约9.6%的次生孔隙,即增加的次生孔隙约占总孔隙的51.9%,表明了次生孔隙在提高储层储集性中的重要作用。储层除受有利相带和储集类型控制外,埋藏深度(以4200~4700m最为有利)及由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通道亦是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泥岩热解资料,计算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单井泥岩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机酸的高值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当深层泥岩中剩余有机酸的含量低于50 μg/g时,次生孔隙发育带逐渐消失;该地区泥岩有机酸含量大于50 μg/g对应的深度范围为1 500~3 850 m,就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范围。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深层(埋深超过3 500 m)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下限深度,可以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岩石学研究表明,柴西南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在1700-3900m深度范围。在红柳泉和跃进地区发育2个次生孔隙带,绿草滩乌南一弯西地区只有1个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的成因主要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和CO2形成的酸性水对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等塑性物质的溶解。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分布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成熟时间,平面上受控于酸性水分布范围,此外还与沉积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和构造断裂的发育程度有关。图3参13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部储集层次生孔隙成因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主要发育有 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第一、第二、第三发育带主要是由干酪根脱羧及黏土矿物脱水产生的酸性水在压实流机制下溶解铝硅酸盐矿物 (如长石 )等形成的 ,在全区分布较广 ,具可比性。第四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范围局限 ,不具可比性 ,推测可能是浅层次生孔隙在异常高压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剩余孔隙。同时 ,在 4 0 0 0m以下深层 ,有机酸脱羧形成CO2 进入孔隙水 ,使孔隙水仍保持酸性 ,在热循环对流机制下 ,砂体中的碳酸盐矿物进行再分配 ,从而对砂体的物性起了微调作用 ,此微调作用对深部天然气储集层横向物性的演变具重要影响。图 4参 7  相似文献   

10.
徐深气田兴城开发区火山岩储层次生溶蚀孔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徐深气田兴城开发区火山岩储层次生溶蚀孔隙进行研究,可为今后该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依据。为此,根据岩心、薄片、地球化学等分析资料,对火山岩储层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次生溶蚀孔隙是该类储层中最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之一,主要由晚埋藏成岩阶段有机酸性水与地层中易溶组分(长石)发生溶解作用而形成。进而认为:该区平面上爆发相较溢流相溶蚀孔隙发育,垂向爆发相自下而上表现为空落亚相溶蚀孔隙发育程度低、热激浪亚相溶蚀孔隙较发育,而热碎屑流亚相则溶蚀孔隙最为发育;溢流相溶蚀孔隙发育程度:上部亚相最好、中部亚相较差、下部亚相较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图6表1参28  相似文献   

12.
煤和干酪根中低碳数有机酸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用毛细管电泳仪测定煤和干酪根中有机酸的分析方法。实验和研究表明,用0.4mmol/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和0.8m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混合溶液作电解质,在25kV的电压下分析经水解处理成溶液的样品,操作简单,可以测定煤和干酪根中11种有机酸,精密度、回收率令人满意。对有机酸与孔隙度的关系,煤中不同组分产有机酸的能力及其与孔隙发育的关系等给出了初步地质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张考文  王沁 《吐哈油气》2007,12(4):301-306
通过分析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演化阶段、孔隙结构类型、物性及主控因素,认为压实作用以及碳酸盐和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本区储层砂岩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而溶解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Ⅰ、Ⅱ、Ⅲ型干酪根在排烃之前,会大量生成有机羧酸和酚,尤以Ⅲ型干酪根为佳;胜北洼陷煤系源岩和湖相泥岩均以Ⅲ型为主,且砂泥比接近50%,为次生孔隙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古地温场特征研究寻找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带;并结合洼陷流体势分布特征,间接预测砂岩储层可能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1650m的深度,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650~1900m的深度,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深度以后,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特别是在210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160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而在1850~2500m深度段最为发育;在南部缓坡带,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1900~2600m深度段。因此,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次生孔隙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15.
岐口凹陷沙河街组次生孔隙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徽  何幼斌 《海洋石油》2006,26(2):7-12
通过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深部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孔隙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沙河街组发育七种孔隙类型及四种喉道类型,对次生孔隙的结构特征与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系统地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认为次生孔隙的形成以有机成因为主,无机成因为辅,二者共同作用形成。深入探讨了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根据孔隙结构及其它多种因素对储层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次生孔隙是砂岩储集岩中重要的储某空间类型之一,利用岩石学方法识别次生扎隙并不困难,然而由于强烈的溶蚀作用,常常形成决生扎和原生孔连成一体的混合孔隙,使孔隙类型的定量统计造成困难。本文提出以实测孔隙度与岩石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把作品集合为“强溶蚀”和“弱溶蚀”两类,分别统计,利用岩石学方法准确统计“弱溶类”样品,强溶蚀作用的影响以实测孔隙度求取,最终可取得较准确的定量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次生孔隙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通过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异常高孔隙带成因,指出深层有机酸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T4断层可能成为酸性水运移通道,对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纵向上次生孔隙主要分布于临近T4断层上部的泉头组一段、登娄库组三、四段地层,并具有继承性;平面上分布于升平一汪家屯和昌德地区。次生孔隙形成期与天然气主运聚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次生孔隙发育带最有可能成为高产油气层。  相似文献   

18.
准东地区石炭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东地区石炭系油气藏明显受风化壳的控制,油气藏多数位于石炭系不整合面以下100m内的风化壳中。通过对岩性、孔隙类型和储层物性的分析,认为该地区石炭系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和次生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风化壳长期暴露地表,地表水的持续活动,使风化壳储层淋滤作用、沸石化作用强烈,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储层物性好,是石炭系重要的含油气单元。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 1 4 气层成岩相主要包括准同生期近地表大气淋蚀次生孔隙相、成岩期浅埋次生孔隙相、表生期岩溶次生孔隙相、再埋藏早期次生孔隙相、再埋藏晚期次生孔隙相和复合型次生孔隙相。不同类型成岩相的沉积学标志、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演化序列和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 ,对气藏的最终形成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其中 ,准同生期大气淋蚀次生孔隙相及成岩期浅埋次生孔隙相是形成气藏的基础 ,复合型次生孔隙相和表生期岩溶次生孔隙相是形成气藏的关键 ,再埋藏早期和晚期次生孔隙相是形成气藏的必要条件。诸类型成岩相的叠加和改造部位通常是气藏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近年来的勘探研究表明,与热事件相关的溶蚀作用是深部储层(≥3 300 m)次生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利用磁场、热场及三维地震对研究区火山发育特征的研究,结合薄片观察、场发射能谱环境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西湖凹陷深部储层与热事件相关的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储层受热事件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热流体携带酸性物质及加速烃源岩热演化释放有机酸等因素导致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研究了热事件对不同储层发育部位的改造作用,探讨了热液事件改造储层的机理,进而指出了热液改造影响储层的区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