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名胜资源是极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对风景名胜区保护不力,许多地方对风景名胜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国务院日前颁布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充分强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解答了《条例》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0,(Z2)
目前,我国尚未对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明确的编制要求和编制方法。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编制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针对其编制特征,借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景源调查与分析评价、用地适建性分析和规划控制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进行编制,以满足风景区保护和利用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信息     
《中国园林》2006,22(10):95-96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风景名胜区条例(草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9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风景名胜区条例(草案)》。会议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有效制止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违法行为,有必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资源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对风景名胜区保护不力,许多地方对风景名胜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国务院目前颁布新的《风景名胜区条倒》(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名胜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上省级风景区256处和市县风景区137处,共计512处,总面积约9.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12月4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办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旨在宣传风景名胜区重要价值、作用和意义,扩大我国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高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意识。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处长毕建玲主持,总规划师唐凯公布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全面介绍我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就。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12月4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办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旨在宣传风景名胜区重要价值、作用和意义,扩大我国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高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江西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风景名胜区具有数量多、类型丰富、品质高、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等特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和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体系,为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分析江西风景名胜区成功经验和存存问题入手,提出了今后重点实施的6项发展战略,达到受损坏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风景名胜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社区居民得到和谐发展等目标,实现江西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全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大省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骨干,省(市)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风景名胜区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基础设施和游览设施不断配套完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机构和法规逐步健全,全省风景名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陈楚文  李萍  范义荣 《中国园林》2009,25(10):95-98
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拥有丰富风景名胜资源的浙江省为案例,通过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了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一核、四心、六带、十八重点"的空间布局,选择和明确了68处世界遗产级、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确立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等级结构、规模结构、类型结构.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宝贵的财富。风景名胜是不能再生、不能创造、不能搬迁的资源,破坏了就无法挽回。如我们不可能人工再造第二个桂林山水。如果保护好.则不仅能为当代服务,也可造福子孙后代。国家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事业,去年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有关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法规,是保护、建设、管理好风景名胜区、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名山自古多古寺,名山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文物资源.本文以北京上方山景区为例,探索山岳型风景区所特有的地理因素与人文景源,研究在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2003,27(5):5-5
建设部要求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划定核心景区 ,切实做好保护建设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 ,在全面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的同时 ,把对核心景区的保护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突出抓好。《通知》指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的、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 ,包括规划中确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区。《通知》强调 ,要依据风景名胜资源性质、特点和管理条件 ,科学界定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范围 ,作为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和景区保护和管理的依…  相似文献   

16.
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占北京市全市面积的13%,其中分布着4000个行政村,村庄民居的风貌控制一直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对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内30余处村庄的农宅风貌调研,对其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历史演进和乡土特色进行综合评价.探讨风景区农宅的演变规律和原因,从政策、经济、产业、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要求2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仇保兴 《城乡建设》2006,(12):53-56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规定,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为例,介绍了风景区规划的景源评价、结构网络分析和区域规划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菜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试图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风景游赏规划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协调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以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规定,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