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行洪的干流,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 m~3/s,承泄淮河上中游约80%的洪水。沿线河、湖、滩串联,湖滩长度约占50%;地形、地貌、植被复杂实际河道糙率增大,致使水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该文分析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降低的原因及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0引言淮河洪水历来是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心腹之患,淮河入江水道是排泄淮河洪水最主要的通道,约有70%以上的洪水由其泄入长江。但是,淮河入江水道干流并非单纯的淮洪过境通道,其区域地形、水情和工情极为复杂,存在着淮河洪水与入江水道区间暴雨洪水或长江洪水多重组合遭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干流的实际行洪能力与设计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3.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承担来自淮河中上游约66%~79%的洪水,是淮河行洪的安全阀。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海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建立北抵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三江营的一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设计洪水工况下分析工程方案对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入江水道上段、下段行洪水位低于设计值;中段邵伯湖由于东侧修建隔堤侵占河道,行洪时部分区域水位有少量抬高,当对新民滩南部实施切滩补偿后,可有效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6.
霍中元  楚恩国  王豹 《江苏水利》2021,(8):60-62,66
入江水道是洪泽湖的主要泄洪河道,约排泄70%以上的淮河洪水入江.利用水位流量法、水面曲线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行洪能力,结果表明:入江水道整治后,三河闸控制段行洪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根据2018、2020年实测水文资料,建立蒋坝水位—三河闸最大行洪流量关系曲线,为防汛抗旱精准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闸起至江都市三江营止,全长156公里,流经淮阴、扬州两市的洪泽、盱眙、金湖、宝应、高邮、邗江、江都和扬州郊区等8个县(市、区)。50年代初期,入江水道按设计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8.5米、三江营5.24米的标准,加固、兴建水工程。1969年重新编制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采用金沟改道段做大汕子格堤方案,按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9.5米、三江营水位5.66米设计。 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由  相似文献   

8.
金湖县河湖管理所负责管理境内流域性工程——淮河入江水道行洪道31km,两岸防洪圩堤115km以及沿线中小型穿堤涵闸32座。近年来,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河道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等,结合本所实际,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大胆实践,工程管理从粗放型、多层管理型,  相似文献   

9.
淮河入海水道全长163.5km,为洪泽湖下游的主要泄洪通道.河道沿线桥梁众多,如何解决桥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影响河道安全行洪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淮安盐化铁路专用线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为例,介绍桥梁工程跨越淮河入海水道防洪影响评价的难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江水道建成于1970年,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主要承泄洪泽湖以上15.8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江。工程运行20多年来,为确保淮河下游广大地区安全度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河床内存在的诸多行水障碍,特别是三河滩地和改道段生长的4万多亩芦苇,不仅使河床糙率增大,而且还直接缩小河道过水断面,大大削弱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近几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对清除入江水道阻水芦苇,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探索和方案比较,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马维达 《治淮》1998,(10):18-19
淮河入江水道承担着洪泽湖百分之七十洪水入江任务,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入江水道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如下泄不畅,过水断面的糙率加大,下游水位抬高等,加大沿线防洪压力,影响防洪调度决策,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阻水情况及原因 入江水道通过40多年的治理,行洪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设计行洪标准1.2万立方米每秒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三河闸泄量与金湖水位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际发生的水位较设计水位要高。1991年3、4月份,三河闸下泄3000立方米每秒和4000立方  相似文献   

12.
浅谈防洪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历来是淮河流域重点防洪城市,外围行洪河道有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淮沭新河等,城区有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盐河等河道穿城而过,域内河网密布,河道纵横。但淮安又是"因水而兴"的城市,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13.
朱玉龙  高福生 《治淮》1997,(3):30-32
1991年淮河大水中,设计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的入江水道,最大行洪8900立方米每秒时,沿线穿堤涵闸大多漏水严重,闸门明显薄弱,防洪大堤也发生多处窨潮和渗漏,在外洪内涝夹击下,给入江水道度汛造成极大困难。经沿线广大干群奋力拼搏,采取打土坝堵闭穿堤涵闸、在渗漏堤段帮后戗或圈堤蓄水等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安全度过了汛期。淮  相似文献   

14.
1工程概况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的主干道,也是洪泽湖泄洪的最大口门,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承泄淮河上、中游流域15.8万km^2洪水,同时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汇水。从三河闸至闵桥、施尖入高邮湖、邵伯湖,再经金湾闸、太平闸、万福闸、芒稻闸至三江营而入长江,全长158km,属流域性河道。  相似文献   

15.
徐雷诺  新华 《治淮》2013,(10):27-28
一、码头及货物堆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淮河干流作为淮河防洪的重要行洪通道,是淮河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多年治理,但总体防洪标准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仍有差距,防洪任务依然繁重。由于淮河中游比降小,约万分之零点四,河道行洪能力约占全断面过流能力的30%以上,淮河干流两岸众多的码头及砂堆场对河道行洪的影响不容忽视,如能较好解决码头、砂堆场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对河道行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测算,淮河干流砂堆场平均每个占地约2000~10000 km2,汛期虽三令五申,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金湾闸位于淮河入江水道的金湾河上、扬州市东郊与江都市交界处,是淮河入江的重要控制工程之一,建成于是1973年6月,它同万福闸、太平闸、芒稻闸、运盐闸一起,共同担负着淮河入江水道行洪12000m^3/s的排洪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洪泽湖校核洪水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乃聪 《江苏水利》2000,(11):24-25
1 前言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定为3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淮河流域规划中,仅对300年一遇洪水作了安排,主要工程措施是开辟洪泽湖以下淮河入海水道,并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m~3/s,强迫行洪流量7960n~3/s,确定河道规模。按此工程规模实际对2000年一  相似文献   

18.
高福生  朱玉龙 《治淮》1994,(7):24-24
1991年汛期,淮河入江水道自5月31日至8月25日连续行洪118天,宣泄淮河上中游来水444.68亿立方米,为确保淮河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河道中存在诸多行水障碍,尤其是改道段大面积的阻水柴草,使得入江水道自尾渡至漫水公路水面曲线全面超过设计值,在三河闸下泄8900立方米每秒时,金湖站水位达11.69米,相当于设计行洪10000立方米每秒时的水位。入江水道上段在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和冲刷下,出现了多处险情。当年入江水道除险  相似文献   

19.
盛家宝 《治淮》1996,(10):21-22
江苏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承担着河南、安徽等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除通过苏北灌溉总渠(设计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分泄入海和淮沭河(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分淮入沂外,主要经过入江水道(设计最大排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排泄入江。目前,入江水道工程承担着江苏75.9%的淮河设计排洪任务,在淮河流域排洪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  相似文献   

20.
刘新标 《治淮》2009,(5):15-16
一、工程概况 淮河人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人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本期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新建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总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其中海口北闸共11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