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形态、空间分布、均一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埋藏史、生烃史和古地温演化,厘定了延长组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研究表明延长组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储层存在2种流体包裹体:第一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小,丰度低,普遍发育于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晶体次生加大边内缘,均一温度在63~87℃间,平均80℃;第二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较大,丰度高,发育于石英和裂缝充填方解石晶体次生加大外缘,均一温度在115~150℃间,平均127℃。综合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在早白垩世早期(145 Ma±)发生第一次油气运移充注,但该次充注范围小,成藏效果有限,到早白垩世晚期(110 Ma±)长7烃源岩达到生烃高峰期,开始大范围排烃成藏,该时期是延长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临南洼陷油气的成藏时期,对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临南洼陷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临南洼陷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3类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125℃.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期:处于洼陷中心区的油藏为两期成藏,分别是渐新世东营期和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其中第二期为主要成藏期;处在洼陷边缘的油藏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5.
运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分析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恢复孔隙度演化史,确定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具有以康村期少量原油充注、库车期以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历史;白垩系储集层孔隙度在中新世以来迅速下降,在上新世致密化,演化至现今孔隙度约为5.9%;经历"康村期早期原油充注、库车期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调整破坏"3期成藏过程.该研究结果对库车拗陷东部野云地区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黔中隆起北缘金沙岩孔古油藏特征及成藏期次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南方海相古油藏特征及其成藏期次,对金沙岩孔古油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和均一法测温及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模拟烃源岩成熟演化史及生排烃史,确定了流体包裹体类型、古油藏油气充注期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金沙岩孔剖面油气显示明显、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存在2套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包裹体烃类成分以CH_4为主,具明显干气特征,部分包裹体内含CO_2;古油藏存在3期油气充注,构成105~115℃,125~135℃,145~155℃这3个峰簇,分别相当于生油一主生油过渡期、主生油期及湿气主生期.黔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有3期,分别对应早泥盆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侏罗世末期,为主要的古油藏成藏期,与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油气充注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油气调整特征.英买19古近系储层砂岩样品定量荧光光谱响应及流体包裹体观测、储层沥青镜下分析结果表明:英买19有残余油层存在且古油柱厚度大于现今油层厚度,古油藏发育并发生原油泄漏;英买19现今油水界面在4 706m处;英买7构造带油气藏早期吉迪克期~康村期以油充注为主,并形成古油藏,晚期库车期开始以气充注为主,天然气经过阶段性充注、气洗改造原有油气藏,古油水界面多次向下调整,后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最终形成现今凝析气藏.该研究成果为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揭示煤系地层埋藏史、有机质成熟演化史,明确煤层顶板砂岩气成藏期次.采用煤层顶板砂岩矿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及盆地演化史数值模拟技术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煤层顶板砂岩气成藏的地质历史和关键期次,认为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呈双峰型分布特征;本溪组煤系气存在2个关键成藏期.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煤层顶板砂岩层存在2期矿物流体包裹体,第1期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早期较宽的裂隙中,均一温度峰值为90~100℃,盐度峰值为5%~8%;第2期主要赋存于溶蚀孔隙或石英颗粒内晚期细小裂缝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10~130℃,盐度峰值为10%~17%.2个关键成藏期为:一期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早期生烃阶段,另一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二次生烃阶段,是烃源岩生烃、排烃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 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 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 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涠西南凹陷W12-1涠洲组油藏和W11-1N、W11-4N流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结合构造的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探讨W12-1涠洲组油藏、W11-1N流一段油藏和W11-4N涠洲组与一段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运移相态、运移路径、油气来源以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W12-1涠洲组油藏主要发生三次的油气运移充注,其中中块的油气充注最多,北块次之,南块最少。W11-1N流一段油藏主要有二期的油气充注,早期充注的是比较低熟的油,晚期充注的流体包含大量的气体和少量油。W11-4N油藏共有三期的油气充注,前二期主要充注来自同一源岩的未熟~低成熟的油,第三期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前两期高一个台阶,主要为油气包裹体,经分析研究认为:它应来自不同源岩的高成熟油和少量气体,其运移路径与前二期相同。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东地区沙三中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分析为基础,对油气充注史、古温压状态及成藏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晚期超压成藏对于研究区油气藏形成作用显著,东濮老区深部勘探重点应放在超压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综合岩相、荧光观测显示有两期不同成熟度油气充注.由包裹体测温法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分析、自生伊利石K-Ar法测年确定油气为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抬升剥蚀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文东盐间属超压油气藏,现今原始地层压力系数可达1.7~1.9.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PVTX模拟关键成藏期的古压力系数大都为1.3~1.4,揭示晚期油气大规模充住时为超压环境.现场实测资料表明地层压力增高,储层含油气性明显增加,故东濮老区深层超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玄武岩铜矿成矿流体的特征,对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3个成矿期次铜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的气液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成分研究和均一温度、盐度测定,对古石油包裹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了成分鉴定。结果表明:第1、2期次成矿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其气液包裹体气液比小(一般5%~10%),w(NaCl)为8%~22%,气相为甲烷,液相为水,无子晶及液相CO2,均一温度为80℃~260℃;第2期次成矿流体除盆地卤水外,还有以古石油为代表的有机流体,古石油包裹体由液态烃、固体沥青和气相组成,均一温度变化大(30℃~290℃),液态烃以荧光性强的芳烃为主;第3期次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成因,其气液包裹体气液比一般为5%~10%,w(NaCl)<4%,无子晶及液相CO2,均一温度140℃~270℃,但以小于200℃为主。从第1期次到第3期次,成矿流体盐度逐渐降低,特别是第3期次的盐度非常低,但温度变化不明显。本区最重要的自然铜沉淀富集成矿是第2期次不同性质成矿流体混合或成矿流体与有机流体混合、有机质的还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物性、流体包裹体测试等分析方法,结合热史恢复结果,开展海拉尔盆地莫达木吉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成岩作用及油气充注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砂岩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凝灰质岩屑砂岩;填隙物主要以泥质、硅质、火山灰和少量碳酸盐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晶间孔和溶蚀粒内孔。砂岩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破裂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综合多种成岩作用阶段判断指标,认为南屯组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晚期-中成岩阶段A 期。此外,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均一温度测定及南屯组热演化史,确定南屯组油气充注时代约为90~70Ma,大致对应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 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 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 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15.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页岩气的形成与成藏特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记录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三叠世,页岩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的成熟度较低,为粉砂岩夹层石英颗粒中的重质油包裹体以及粉砂岩夹层粒间孔隙中的褐色、深褐色沥青; 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页岩处在成熟阶段,主要为沿切穿石英颗粒微裂缝成带状分布的气烃包裹体以及石英颗粒中充注的轻质油。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中捕获大量纯气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4,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被捕获时间主要为白垩纪。渝东南局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虽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与保存条件,但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在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页岩气成藏与保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s1、Ed1和Ef1主要储层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相态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讨论了储层的油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断阶带东段油气充注早于中段,总体表现在中新世中期以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通过对储层包裹体和开放孔隙抽提物的研究,并依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认为原油充注至今其油源没有发生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潜山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以黄骅坳陷为例,对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源储发育特征及其配置关系控制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其成藏特征差异。综合考虑潜山形成机理、圈闭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潜山油气藏可划分为断块-地貌型、断块-断鼻型、背斜型和断块-背斜型等4种类型,且以断块-断鼻型最为发育。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潜山油气藏在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来源、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断块-地貌型油气藏普遍缺失石炭-二叠系,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δ~(13)C_(饱和烃)小于-27‰、δ~(13)C_(芳烃)小于-27.5‰,天然气δ~(13)C_2大于-26.0‰、仅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侧接—古近系供烃—晚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断块-断鼻型油气在中、古生界均有分布且混源特征明显,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分离—双源供烃—二期充注—多层系差异富集";背斜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碳同位素大于-28‰、天然气δ~(13)C_2普遍大于-26.0‰,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叠置—煤系供烃—二期成藏—古生界富集";断块-背斜型则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富油、下古生界富气,原油碳同位素小于-30‰、仅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天然气δ~(13)C_2普遍大于-26.0‰、存在二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为"源储叠置—侧接复合—双源供烃—二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盆地构造演化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类型,进而导致烃源岩展布及源储配置关系的差异,多套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来源与分布差异,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的多期次性控制油气成藏期次差异,源储配置控制了油气富集层系,储层发育差异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自生矿物K-Ar定年等方法对川西、川中、川南上三叠统气藏成藏年代进行分析,确定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气藏成藏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中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早期与中期(印支期与燕山期)为烃源岩生烃成藏期,晚期(喜山期)为油气调整成藏期.区域差异表现为,川西地区成藏时间相对最早,稍晚为川南地区,川中地区成藏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羊拉大型铜矿床为金沙江成矿带内的代表性铜矿床,目前地质证据显示其在矽卡岩主成矿期之后,经历了构造热液成矿作用.为了研究羊拉铜矿床构造热液成矿作用的流体特征,本文选择该成矿期矿石中的方解石和石英系统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光谱采集等测试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构造热液期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气液两相(L+V)包裹体和纯液相(L)包裹体,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则主要为富液相气液两相(L+V)包裹体、富气相气液两相(L+V)包裹体、纯气相(V)包裹体、纯液相(L)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L+V+S)包裹体.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43~201℃之间,平均为169.9℃;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38~322℃之间,峰值区间为160~220℃;热液流体主要为中温、中-低温流体,明显低于羊拉铜矿床矽卡岩成矿期的流体温度.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在1.40%~17.96%NaCl之间,平均值为10.07%NaCl;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在0.18%~17.08%NaCl之间,平均为6.12%NaCl;亦明显低于矽卡岩成矿期的流体盐度.构造热液期的流体包裹体总体表现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其成分主要为CH_4和H_2O,其次为N_2和CO_2,明显有别于羊拉铜矿床的矽卡岩成矿期的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聚集成藏.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和生长地层分析,厘定了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是上新世库车期和第四纪.利用PRA软件对阳霞凹陷阳1井和人工1井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上新世库车期至今,阳霞凹陷三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部分烃源岩分别处于生湿气-干气阶段和生凝析气阶段,与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