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墩大跨曲线刚构桥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芦家沟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实桥三维板壳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空间有限元分析,并用参数变换法对影响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连续曲线刚构桥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随各种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从而为此类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汤杰瑶  吴超华 《山西建筑》2010,36(17):69-71
以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BAQUS为平台,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和参数,对4根轴心受压下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各柱的荷载—应变曲线,通过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曲线连续刚构桥以其整体性强,适合地形等优势被广泛运用,温度作用是曲线梁桥发生病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以新疆某拟建曲线连续刚构桥为例,运用有限元建模软件MIDAS/Civil,对大跨径曲线连续刚构桥与同等跨径曲线连续梁桥在温度作用下进行结构内力对比分析。分析了系统温度与温度梯度变化对两桥的影响,得出了两桥的应力与径、切向位移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曲线连续刚构桥在减少梁体径、切向位移作用较大,该结果为曲线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外管为方形中空截面或者圆形中空截面,内管为圆形中空截面的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抗压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与一系列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以证实有限元建模的有效性。归纳了平均应力与纵向应变的典型曲线、混凝土应力曲线、混凝土和钢管的交互曲线以及空心率对CFDST短柱性能的影响。对影响复合柱截面性能的重要参数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吴亚伟  卫冰  王佳  杨水泉  李颖  平乐 《市政技术》2022,(3):74-79,152
为研究预应力筋布置形式对曲线梁桥受力的影响,以(22+28+28)m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桥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迈达斯CIVIL 2020 V1.1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钢束布置形式下,曲线梁桥支反力、稳定性系数、位移和扭矩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钢束布置形式对支反力起重新分配作用,顶板束使曲线梁桥稳定,底板束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模拟曲线梁桥不同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大量分析,结合一座立交桥中的一联曲线桥梁的静载试验,经过对桥梁支座和载荷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简化,以及选用不同的实体单元类型,形成不同的有限元简化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各类简化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各类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和与实测结果的比较,总结出不同简化形式对曲线桥梁有限元计算的影响程度,并得到了适合曲线梁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简化类型,为以后的曲线桥梁三维有限元模型简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工程车辆ROPS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某型振动压路机的ROPS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获取了ROPS在侧向、纵向和垂直工况下的载荷-变形曲线,同时根据国际标准ISO3471:1994,对ROPS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李殿平 《特种结构》2012,29(6):56-58
本文对一个钢骨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在施加水平往复荷载情况下,利用有限元软件绘制组合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并对此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变形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此框架结构的延性性能较好,滞回曲线饱满,抗震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9.
以一座三跨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其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桥梁的自振特性。借鉴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地震反应谱,进行桥梁的地震谱响应分析。通过模态的扩展和组合,得到了节点的应力和节点位移响应的时间历程曲线。为曲线连续刚构桥的抗震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一座跨度为314 m的不对称混合梁独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首选建立整体桥梁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的桥梁结构受力特征;再通过实体有限元分析了"佛手"型曲线性索塔锚固区的局部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最大悬臂状态的桥塔最大位移和应力要明显大于桥塔自立状态和满堂支架状态;桥塔最大变形在塔顶第一个锚固区,约为0.742 m...  相似文献   

11.
超长钻孔桩自平衡法荷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晔  王陶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275-278
利用自平衡法进行了超长桩基的静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向传统静载试桩结果进行转化和对比,并对桩的承载性能与荷载传递特点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在超长桩静载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黄土地基中大直径超长桩受力特性进行探讨,通过改变桩长、桩径和桩土模量比等因素对其承载性能与沉降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地基中大直径超长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没有明显拐点,且改变桩长、桩径和桩土模量比等因素对其曲线形式影响较小。桩长、桩径和桩土模量比的改变对其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和减小沉降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超长桩基时需综合考虑桩土模量及合理的长径比。  相似文献   

13.
程泽海  夏建中  谢焰 《工业建筑》2005,35(Z1):454-457
通过单桩的有限元固结分析,研究了单桩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揭示了不同载荷比条件下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受荷载维持时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桩侧和桩端下土体中的初始超静孔压分布,通过分析与实测结果表明,土体的固结对单桩的静载荷试验的影响很小,桩身上的荷载主要以剪应力的形式传递到周围土体中。  相似文献   

14.
钻孔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注浆加固机理的研究 ,针对持力层为砾石层的桩提出了模拟注浆后桩体特征的变截面桩身模型。采用荷载传递法 ,对现场实测的注浆前后荷载 -沉降曲线进行了计算和拟合 ,并对比分析了注浆前后桩的承载力与变形状况 ,最后分析了注浆后桩P -s曲线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单桩轴力实测的桩身压缩变形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软粘土地层中的钻孔灌注桩进行静载荷试验 ,测试并分析了桩顶的荷载~沉降特性以及桩身轴力的发挥过程 ,并结合测试数据就桩身压缩变形与桩顶沉降的关系、规范法中综合系数 ξ的取值以及桩身压缩变形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计算与探讨 ,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单桩轴向刚度理论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舒翔  李镜培 《工业建筑》2002,32(6):51-53
基于单桩荷载 -沉降理论曲线推导出了单桩轴向刚度的计算公式 ,并分析了影响轴向刚度的诸因素 ,可以为桩基础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打入桩荷载-沉降性状的时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沉桩结束后打入桩承载力的时效性现象,目前已经开展大量的研究。然而,有关试桩荷载-沉降曲线时效性的模拟方法却鲜见报道。首先,简要分析打入桩时效性的产生机制。然后,基于荷载传递法,提出一种估算沉桩后单桩荷载-沉降性状时效性的新方法。2个量纲一的时间效应系数被加入到传统的荷载传递函数中,以分别描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随时间的变化。修改后的荷载传递函数可考虑沉桩后任意间歇期的单桩荷载-沉降性状。采用该方法对一个工程实例的打入桩荷载-沉降性状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与试桩荷载-沉降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受沉桩效应的影响,天然饱和黏土地层中新设静压桩与场地既有旧桩的承载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新旧混合群桩基础与传统新建群桩基础呈现不同的承载特性。针对新桩和旧桩桩周土体的力学特性,分别研究了饱和黏土地层中新桩与旧桩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土体的成层性、桩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和群桩沉降中的遮拦效应,提出了饱和黏土地层中新旧混合群桩基础的荷载-沉降关系非线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分析,对不同布置形式的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与荷载-沉降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合理反映饱和黏土地层中新旧混合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并预测其荷载-沉降关系,可为实际工程中新旧混合群桩基础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桩基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应用该程序研究了承台宽与桩长之比、桩距、桩数、土类等对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承台底土阻力及其群桩效应系数随承台宽与桩长之比、桩距增大而增大,随桩数增多而减小:(2)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与土类有关。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相互作用系数法只能计算群桩的弹性沉降,且所得相互作用系数也明显偏大。采用三维数值方法拟合单桩荷载–沉降曲线,通过弹性及弹塑性分析确定土的弹性参数和桩–土弹塑性接触面参数;由此建立双桩模型,计算分析了桩顶荷载水平、桩距径比、桩端土–桩周土模量比、桩–土模量比、桩长径比、桩–桩之间存在第三桩等因素对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并利用多项式回归拟合;根据数值分析及实测结果,提出了在相互作用系数法中利用单桩载荷曲线分析群桩线弹性和非线性沉降的方法,将相互作用系数法扩展至群桩沉降的非线性计算上。算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较常规的数值模拟,节省了大量的运算机时,可用于大规模的较大桩距桩筏基础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