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为了满足航天、航空、汽车等领域对深腔复杂曲面板材零件的迫切需求,研发了多向加载液压成形新技术。介绍了该技术原理、变形规律和典型成形件,分析了多向加载液压成形液压加载方式对变形均匀性、起皱行为、成形极限和应力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该技术在提高成形极限和成形精度,改善壁厚分布和变形均匀性,减少成形道次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YX28-400/650C双动液压机的板材液压成形装备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材液压成形技术以其工艺柔性高、制件质量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应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针对基于YX28-400/650C型双动压力机的充液拉深装备进行研究,介绍了它的总体方案设计、模具结构特点、液压系统和自控系统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管件液压成形技术作为汽车零件减重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几年发展很快,国外多个汽车公司已将其应用于管类零件的生产.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特点,国内外应用情况与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产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汽车轻量化和增强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两大主题,主要通过应用轻质新材料、优化汽车的结构设计、采用先进的成形工艺几种途径实现。主要介绍了热冲压和液压成形的技术原理,阐述了热冲压和液压成形汽车零部件在减重、安全方面的优势,介绍了宝钢热冲压和液压成形技术的情况,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板料液压成形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径向加压的液压成形、液压成对成形和粘性介质压力成形等3种金属成形技术,以及近几年国外板料液压成形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17-4PH不锈钢冷成形回弹大、贴模性差等问题,研究17-4PH不锈钢隔碗零件的拉深成形和液压胀形规律,确定隔碗零件拉深液压胀形复合成形的最佳工艺及参数.方法 利用有限元方法确定并优化了拉深预成形和液压胀形中的工艺参数.基于优化后的结果设计并制造了相关的模具,最终通过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提出了零件先拉深预成形、后液压胀形的多步成形方案,逐步优化了成形工艺参数,最终成形出了满足尺寸和精度要求的高精度隔碗零件.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最佳的坯料直径及多步成形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基于数值模拟优化为主和试验验证为辅的设计制造理念,解决了17-4PH不锈钢冷成形回弹大和贴模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高强度钢DP1000液压成形A柱仿真技术和试验效果,解决批量生产中DP100焊管技术和同步冲孔等关键技术。方法基于Autoform有限元模拟软件,仿真分析了DP1000液压成形A柱的可行性,试验了DP1000液压成形A柱零件。通过对比高频焊管和激光焊管的液压成形零件焊缝质量,解决量产零件开裂问题,开展了DP1000液压成形A柱的Cr12MoV、ASP30和SKH51不同材料的同步冲孔效果,解决DP1000材料冲头寿命和冲孔质量问题。结果采用DP1000材料可以获得液压成形A柱,具有制造可行性。与高频焊管相比,具有较小的热影响区和硬度变化较小的激光焊管,更适合DP1000液压成形A柱使用。结论 ASP30和SKH51比传统的Cr12MoV更适合于DP1000材料液压成形A柱同步冲孔,冲头寿命提高80多倍,冲孔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先进快速制模技术是近年来模具制造业中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在汽车车身试制行业,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针对与美国GM公司合作的快速模具与板材液压成形相结合的柔性成形项目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研究,利用电弧喷涂Zn合金,并加以树脂做背衬的快速模具,尝试了软凸模液压成形直边带有较为复杂曲底面的浅杯形件的工艺研究,并对成形过程利用Dyna-form软件包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表明,使用快速制模技术和液压成形技术成形304板材复杂浅杯形件,其成品具有较高的精度,且成形条件不复杂,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管件液压成形中加载路径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载路径是影响管件液压成形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管件液压成形中的加载路径,提出了利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优化和调整成形的加载路径,确定最佳的成形区间.根据塑性力学理论计算出成形的初始内压,确定出成形区间,然后调整不同的轴向补料量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确定最佳的补料量,最终通过调节加载路径的斜率,获得合理的成形加载路径.实验结果表明:针对非对称结构的空心轴类件的液压成形,应用本方法快速地确定出合理的加载路径,零件顺利成形,且成形零件的减薄率在整个成形区间里是最小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可移动凹模对板材液压成形的影响,进行了有无可移动凹模与不同可移动凹模加载方式(方式1与方式2)的板材液压成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比较有无可移动凹模对板材液压成形厚度分布的影响,在有可移动凹模时,成形零件厚度分布比较均匀,这种技术有利于提高板材的成形极限;没有可移动凹模,板材难于成形,尤其对于复杂零件;可移动凹模加载方式2比加载方式1更有利于板材厚度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内高压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内高压成形技术作为汽车结构件主要的减重方法,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主要优点以及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就当前内高压技术成形的典型汽车结构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指出了未来内高压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在汽车工业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支管直径大小对T型三通管在充液成形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在Dynaform软件中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T型三通管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对比。结果随着支管直径的减小,主管端部的壁厚增大,主管壁厚最厚处逐渐从主管背部转移到主管侧壁处,支管直径越小,壁厚最厚处位置越靠上。支管直径较小的T型三通管的壁厚分布更加不均匀,壁厚变化更为剧烈。充液成形第一阶段的轴向补料量对于T型三通管成形的影响较大,支管直径较大的T型三通管补料量增大有助于减小减薄率;支管直径较小的T型三通管补料量增大,减薄率减小不明显,反而会大幅增加增厚率。结论 T型三通管的支管直径越小,其充液成形的难度越大,起皱和破裂的风险越大。支管直径越大,应增加第一阶段的补料量,支管直径越小,在满足减薄率的条件下需减少补料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弯头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用环壳液压胀形工艺制造弯头的方法 ,分析了环壳的应力特点 ,并给出了其最后的成形压力 .通过实验研究了环壳胀形过程中位移、应变的变化规律及成形后壳体的几何尺寸 ,并对其成形过程中的起皱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用液压液压胀形工艺制作弯头是可行的 .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线性弹性稳定性理论,分析研究了壳体液力成形工艺中的开口圆柱壳弹性稳定性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不仅非线性弹性临界载荷远低于线性弹性临界载荷,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压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柱壳轴向弹性临界屈曲载荷,这样为内高压成形工艺提供了弹性失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Tube hydroforming (THF) is a type of unconventional metal forming process in which high fluid pressure and axial feed are used to deform a tube blank in the desired shape. Bi-layered tube hydroforming is suitable to produce bi-layered joints to be used in spec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aerospace, oil production and nuclear power plants.  相似文献   

16.
超高强钢 QP980 液压成形 B 柱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超高强钢QP980液压成形汽车B柱的可成形性。方法基于Autoform有限元模拟软件,仿真对比了宝钢第三代超高强钢QP980及当前广泛应用的DP980超高强钢液压成形B柱的可成形性,通过试验试制了QP980液压成形B柱,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相同工艺条件下,QP980具有较高安全裕度,DP980具有开裂风险,采用2种材料模拟壁厚减薄率及回弹趋势一致,DP980壁厚减薄率大于QP980,QP980回弹大于DP980;QP980液压成形B柱模拟及试验对比显示,壁厚减薄率和回弹变化趋势一致,试验壁厚减薄率大于模拟,样件实际回弹小于模拟,QP980液压成形B柱实测最大壁厚减薄率7.6%,一端施加约束,另一端回弹约6 mm。结论超高强钢QP980液压成形B柱成形性良好,满足零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Y型三通管内高压成形壁厚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Y型三通管内高压成形时的壁厚分布及成形压力对壁厚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对Y型三通管的内高压成形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3个不同成形阶段零件的壁厚分布规律和成形过程中零件典型点壁厚随内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成形后零件左侧过渡区圆角处壁厚最大,右侧过渡区圆角处次之,枝管顶部壁厚最薄.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终成形压力对零件壁厚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终成形压力的提高,零件的最大增厚率变化不明显,但零件的最大减薄率有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