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巩义市10个乡镇241个历史遗留矿山(采点)野外调查、综合调研,全面掌握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及含水层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析。根据位置、矿种、残留资源及周边情况等现状特征,因地制宜、分区综合治理,全域共划分为43个治理区,其中重点治理(开发式治理)区8个,一般治理区35个。针对不同治理区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生态及生物技术措施,消除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土地及植被资源,切实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履行矿山业主主体责任,对研究范围内的21个图斑进行治理,分为10个治理区进行统一治理。分析了1号、2号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并对矿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进行治理修复,通过拆除工程、危岩清理工程、坑底整平及边坡修整工程、覆土工程、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工程手段,基本消除治理区内因采矿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地质灾害隐患等地质环境问题,修复治理区内地形地貌景观,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最大限度地修复了因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实现了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3.
程虎 《云南煤炭》2006,(2):42-46
文章从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矿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根据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开采影响范围及产生的损失程度,将矿区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区);从引发灾害和发生灾害损失的影响程度,规划了两个防治区:重点防治区(A区)和一般防治区(B区).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安县矿业开发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固体废物堆积、矿区水均衡破坏等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现状分区,划分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卫辉市米山洞灰岩矿为资源整合矿山,经过以往长期开采,现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历史遗留露天采场,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对米山洞灰岩矿历史遗留露天采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崩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等,含水层破坏影响较轻。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特征及防治措施,将历史遗留露天采场划分为重点治理区。针对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危岩体清除、防护及警示工程、场地平整、废渣回填及覆土、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及修筑排水沟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包括江夏区和蔡甸区,启动资金1亿元。江夏区主要是对十月矿区进行恢复治理示范,采取采场边坡治理、废弃矿坑填埋、地形地貌景观植被修复、土矿废弃地整治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治理面积3.39 km~2。治理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景观,土地资源得到恢复,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可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集中发育区分布面积约为4.093 3 km2,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区分布面积约为10.735 2 km2,并研究了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等影响破坏情况及相关评价。研究得出,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严重,面积1.40 km2,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面积12.61 k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11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90 km2;对土地资源影响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76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25 km2。基于此,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主要有采空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措施、含水层保护措施、土地复垦措施、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为后期矿山环境修复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申玉松  赵勇  李玉钦  张宸 《现代矿业》2019,35(9):214-216
商城县共有各类矿权68个,主要开采建筑用石料、饰面用花岗岩和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式主要为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划定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划、矿山分布现状及规划、人类活动等因素,划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区、预防区和治理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供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桐柏县城郊乡方家寨片石厂大理岩矿为例,分析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区地质景观严重破坏,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采石均为露天开采,石沫乱放,滥采乱挖,造成了土地压占破坏、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等资源毁损严重。基于此,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矿区划分为采坑治理区,高陡边坡治理区、石沫渣土治理区,采坑治理区主要包括坑底平整、覆土和生物绿化,高陡边坡治理区主要考虑治理总体布局,并结合原始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整治,布置包括残山开挖与边坡整理、覆土绿化和砌筑挡土墙等,2处石沫渣土堆治理区主要采取清运进行整治,其中西南部渣土堆和南部边坡上的弃土可作为本次治理的覆土土源。研究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效益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京北地区露天矿山主要存在包括"三废"、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改变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减轻地质灾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空间。本文以密云某废弃矿山为例,因地制宜,采用了"立体绿化模式",针对不同的边坡类型采取了不同绿化方式,实现了较好的绿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