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布莱恩·弗里埃尔的代表作《翻译》被誉为爱尔兰戏剧史上的分水岭。在爱尔兰被视为一个后殖民语境的前提下,从3个方面解读该剧中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过程:语言和文化身份塑造,(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及重写历史与文化身份之重构。同时,指出弗里埃尔并非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之上,而是通过否定和颠覆“既定”的现状积极地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创造新的表达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翻译理论偏重研究语言转化过程中意义的精准传达,而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翻译被置于更为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其研究焦点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利差异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翻译在殖民化和解殖民化或非殖民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从后殖民视角考察文化之间的权利关系,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以及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如何捍卫弱势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后殖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来研究英国作家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对自身迷失在多元文化时代的混杂身份所进行的解构与重构。奈保尔不断地寻求自我文化身份和文学创作定位,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裂变,最终将身份定位在某种特定的混杂文化之中,这种定位既有妥协的成分同时又是后殖民作家们摆脱危机、寻求认同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中华文化的“隐”和“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主要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主要倡导弱势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本文将简要论述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的综合过程,并由此展开讨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华文化"隐"和"显"翻译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翻译研究纳入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通过对一词多义、隐喻以及文化信息的传译的探讨,揭示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关联理论显示出对翻译研究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7.
变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是作者理智地按照译入语体系中的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文化习俗等规范所为.称之为“有意性背叛”。变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广泛存在.翻译描写学派理论认为,翻译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转换.而是译者创造性的所为。描写学派的两大理论原则:“不完整性”和“操控理论”给翻译变译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进行探讨,对《老友记》中文字幕进行个案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解决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实现最佳关联,使目的语观众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翻译作为文化输出的桥梁备受关注的今天,应用翻译的建构必然趋向系统化。本文以翻译整个行为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确立以关联理论和补偿理论为翻译过程和译本修改的微观指导原则,作为应用翻译宏观指导理论体系的功能翻译理论更加趋以完善,应用翻译宏观和微观方法论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宏观上的指导和微观层面的配合有助于推进应用翻译理论的建构,从而在翻译研究这一维度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首次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区分出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路.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认知框架存在差异,这在翻译中有所体现.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来看,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译者将原文中的框架转化为相应的译入语文化框架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框架对应,而需要进行一定的框架操作以使目标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  相似文献   

12.
动态对等原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个经典。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将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那就是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文章试从文化意象缺失和歪曲的角度对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但却没有一条公认的统一标准。由此看来,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具有共时性。以此从接受理论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原文、译文及其读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译文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接受理论对古诗英译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译者更好地进行古诗翻译,以此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翻译理论。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晋商文化外译研究之中。笔者认为,"模拟"是翻译的本质属性。译者是本着"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对原语文本进行模拟。原语文本实质上是译语文本的原型,译语文本实质上是原语文本的模型。研究表明,"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晋商文化外译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译者外译晋商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历史入手,对这门学科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简述了认知语言学的文化模型理论,讨论了文化模型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意义;对翻译教学指导思想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对翻译现象及理论的讲解有辅助作用;对教师指导学生评价翻译理论和认识翻译学科的本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国外宣翻译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但随着中国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正在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中国的实力和地位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反映出源语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异化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文章拟以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依托,论述了异化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优势或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后殖民杂糅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主人公塔尤(Tayao)治愈精神创伤之旅为线索,阐述认同杂糅景观是促进文化杂糅身份成功构建的契机,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构建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人物在认知杂糅景观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成功构建文化身份,治愈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8.
“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但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语义、语体、跨文化、读者反应理论、译者主体性等几点重要的因素影响了等值翻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但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语义、语体、跨文化、读者反应理论、译者主体性等几点重要的因素影响了等值翻译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而翻译理论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使翻译实践者无这从。通过对翻译理论中几个典型的“二律背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翻译理论中“二律背反”现象的出现是翻译领域的某一方面出现转机的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