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黄河小浪底水库 2 0 0 1年运用后 ,在清水冲刷期对下游河南、山东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以及由此产生的山东引黄灌区粗沙入渠和渠首沙害加重的严峻形势 .提出建设好引黄泥沙治理的灌区分级水沙监测站网体系、渠首引水防沙体系、沉沙池及平原调蓄水库体系、渠系输水输沙体系、机械清淤技术质量监督体系、泥沙综合利用体系、灌溉节水减淤优化工程体系、泥沙治理资金投入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引水渠道淤积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渠首闸泥沙治理措施:①建设黄河滩区引黄沉沙供清工程;②引渠口设立鱼嘴或拦沙堰阻沙分沙;③渠系输沙减淤;④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同时,对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景、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引黄灌溉的泥沙问题及其防淤措施,过去已有不少文章详述。本文根据对山东省引黄渠道泥沙情况调查和近几年引水防淤的试验成果,介绍了山东省引黄泥沙的防淤措施及其效果。对过去已有人著文介绍过的经验,只作简略概述。引黄泥沙可分为渠首和渠系泥沙两部分。  相似文献   

4.
位山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原因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 ,渠系泥沙淤积严重 ,泥沙处理困难。通过采用远距离输沙、集中处理沉沙区泥沙、分散沉沙和节水减淤等技术措施 ,减少了渠系的泥沙淤积。对清淤产生的泥沙 ,采取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由山东省水利厅、菏泽市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处、山东省济南水文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邹平县引黄灌溉管理处、山东省第二水利工程局联合承担的“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新型渠首防沙渠系减淤工程试验研究”项目于1997年年底在济南市通过技术鉴定。该项目是多专题系统性的攻关研究课题。内容包括黄河下游元坝引水口门的水沙动态观测、引黄灌区新型渠首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模式、工程引水防沙机理、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行管理、工程效果原型观测、工程动床模型试验、渠系减淤工程试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等10余项专题成果。分别从工程建…  相似文献   

6.
漳卫新河河口泥沙冲淤分析及防洪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卫新河河口属感潮河段 ,由于受海相来沙影响 ,河道淤积严重。分析了河口泥沙冲淤规律、冲淤量并研究了多个治理方案 ,通过泥沙淤积预测、工程措施及综合分析比选 ,推荐导堤方案治理漳卫新河河口。  相似文献   

7.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宝鸡峡灌区骨干渠系淤积成因,并提出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渠,从措施上减少泥沙入渠,以恢复渠道输水能力,保障灌区农田适时灌溉。  相似文献   

8.
张金良  李达 《中国水利》2024,(5):11-16+23
黄河泥沙治理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系统治理理念逐步深入黄河治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泥沙治理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近十年来,围绕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开展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顶层规划设计,提出入黄、水库、河道、河口四级泥沙控制模式及治理措施,黄河泥沙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针对黄河泥沙治理新需求,提出以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支撑数字孪生黄河智慧决策体系建设、加大防溃决多拦沙新型淤地坝推广力度、加快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重大工程前期工作进程等建议,以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权  汪岗 《人民黄河》2000,22(1):26-28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入黄径流,泥沙取得了显著作用,但在各支流流域面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洪涝灾害,加强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支注的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淤地坝工程在拦淤入黄泥沙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十年来因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拦沙库容淤损等原因,拦沙效益逐渐减小,应提高对淤地坝拦沙作用的认识,采取“参与式流域治理”的机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航道泥沙淤积原因、减少航道淤积措施、泥沙原型观测方法、流域泥沙疏导措施、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等5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水利枢纽工程航道泥沙治理的技术、研究与实践。指出了韩国京仁阿拉航道4个关键泥沙问题:流域产沙输沙估算与观测,航道输沙能力复核与泥沙监测,渠首防沙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航道泥沙疏浚与回淤评估。最后提出了京仁阿拉航道泥沙观测、治理与研究一揽子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下游滩区村台建设过程中,利用黄河泥沙淤筑村台,不但能提升黄河河道的行洪能力,将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还能帮助滩区居民躲避洪灾,改善滩区居民生活条件。为利用高浓度长距离输沙通道淤筑村台,开展"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多技术高效泥沙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张红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体系,运用水流挟沙力等公式计算临界流速、阻力系数等,确定淤筑村台工程中动力系统、造浆系统和管道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构建黄河不同粒径泥沙的长距离管道高效输沙参数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结合工程实际的计算结果为管道高效输沙淤筑村台工程的设备布设等重要环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淤筑村台工程良好的运行情景说明所选择的管径和输沙浓度是合适的,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示范工程中泥沙水力粗度、含沙量等大量实测数据,均与前期理论计算结果颇为接近,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表明,对于黄河床沙中的粗沙,可以实现长距离精准高效的管道高浓度输沙淤滩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长江口的水动力、泥沙回淤、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淮河江苏入洪泽湖段航道局部水深不足的问题,拟采用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在简要介绍了该河段自然条件及河床演变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泥沙回淤经验公式对航道整治前后的流场变化和泥沙回淤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河道水动力场变化较小,主河段过流能力略有增强,航道泥沙回淤量不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现场调研、实体模型、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等手段,对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效果、水沙配置与利用、水库挖泥疏浚治理措施与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流域水沙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拦沙、水库拦沙、引水用沙和河道淤积等,在基本摸清了流域泥沙配置现状及其对官厅水库减淤效果的基础上,指出改善和提高流域引水用沙、滩地滞沙和水土保持拦沙等方面的泥沙配置能力是减轻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重要目标;论证了挖泥疏浚是解决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和坝前淤积)的重要措施,小底宽挖泥槽疏浚方案(15m方案)可作为枯水年连通两库的应急供水工程措施,宽挖槽疏浚方案(宽300m或500m)和防淤堤方案为近期拦门沙整治方案,其中S型防淤堤方案具有局部导沙入妫的作用,挖泥疏浚可以有效地缓解坝前泥沙淤积严重所造成的危险局面;清淤应急供水工程方案实施后的连通渠回淤监测成果表明,连通渠回淤少,不存在淤堵问题,与实体模型试验成果一致,起到了连通永库和妫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治沙。治沙的重点必须放在泥沙主要来源的中游地区和河道末端的河口地区。中游地区的治理应以工程治理为主,以在多沙支流上修建大中型拦泥库为主要手段,治理目标为大幅度地减少入黄沙量;河口治理应以淤海造陆为主要方向,化害为利,为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黄河青铜峡水电站流域水文泥沙特征与规律、水库运行方式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分析了该水库泥沙淤积的原因及淤积状态,总结了运行中采取的防淤减淤的排沙措施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水库泥沙治理提出了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江口北支某航道调整工程航槽开挖后航道水域的泥沙回淤问题,结合航道水域的回淤情况,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3种经验公式进行回淤计算,并对比分析了4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由于该航道处于高含沙水域,航槽开挖后2 a内河床基本达到平衡状态;4种计算方法结果总体上差别不大,各有适用性。可为类似航道治理方案设计、工程建设以及防淤措施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淤积条件下污水排放口工程上升管喷口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耘  刘成.  韦鹤平 《水利学报》2000,31(5):33-36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实例,利用泥沙运动相似理论,通过水力模型试验,从环境泥沙淤埋在上升管喷口上的最不利条件出发,分析喷口射流对泥沙的冲淤规律,提出喷口射流冲淤临界流速的概念;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喷口射流冲淤的经验关系式,提出浅水域淤积条件下污水排放口工程上升管喷口高度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1.概述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机率高,灌排渠系易被淤高、淤死或冲毁,造成建筑物报废。经过两年的治理,滩区灌溉系统骨干工程已基本形成,建筑物基本配齐,下一步转向田间工程。田间工程斗、农门和斗、农桥的数量很大,如何避免或减轻水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