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冰  王晓 《建筑与环境》2010,(6):157-158
本文描述了“模糊空间”的来源,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为例,描述了“模糊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中的体现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晶  卢菁 《四川建筑》2002,22(1):20-22
本文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道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道”的意义,及其与“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邹德侬 《新建筑》1996,(1):58-61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问题,不但长期困扰建筑创作,也是绘画创作的共同难题。吴冠中作为留法的西画家,他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优秀“文人画”传统的功底;作为中国当代画家,他深得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的真髓“形式美”、“抽象美”。吴冠中通过“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等几个阶段的艺术苦恋,终于形成了中国的、现代的吴冠中艺术。这一过程对于建筑学子忽视传统的学习、对于建筑市场上抄袭洋货、对于引进理论食而不化等不良现象,都是有力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的寻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自不例外的卷入了这一旋涡。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经过多年学习、思考与实践,我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提出来,愿与各位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深感“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文质彬彬”造思想具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相异因素的统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孔子倡导豁达大度、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中华文化干年来就是在尚和鄙同…  相似文献   

8.
宋韩 《云南建筑》2014,(5):64-69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建筑师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的一个永恒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在继承传统与二次创新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但也不乏大量“假古董”、“穿衣党”和“四不像”,中国建筑师在“有中国特色建筑设计”道路上走的似乎并非一条坦途。单纯的物质继承、一味模仿,终究让人审美疲劳,其结果也是缺乏深度与灵魂的。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的,形式只是一种物质化的“躯壳”,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传统哲学观与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结合,去探索一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装饰》2014,(6):148-148
一个名为“康盛周庄”的水上俱乐部项目近日建成,位于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的北部。两个L型建筑物围合着一个内部庭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空间。单坡屋顶向着湖边延伸,形成深远的挑檐,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宁静致远,还塑造了优雅轻快的滨水建筑形象。为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建筑师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获得灵感,通过巧妙处理建筑、庭院与水的关系,使用封闭与半封闭的庭院、半透明和实体的墙壁、水景的灵活布局等多种设计语言,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此外,建筑师还研发了一种自行研制的金属瓦,由主设计师命名为“LiWa”,外观具有中国江南名居小青瓦的传统意象,可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和单元拼装。  相似文献   

10.
刘宇政 《山西建筑》2003,29(7):291-292
针对中西方文化及历史发展,介绍了中西园林的重“意”和重“形”的园林特色,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意”重文化语义和个人意兴的特点,提出了继承传统文化,营造现代式“小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相似文献   

12.
自室内设计这个概念在中国大陆诞生之日,“法兰西”、“意大利”、“英伦”、“和风”甚至港台风格就深深烙印在国内设计师的大脑沟回里,“室内设计殖民化”成为中国设计界的痼疾,而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运用反而成了“非主流”。  相似文献   

13.
“身分”和“秩序”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民居以平面设计、房间排列、总体布局等方式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征,并由此构成了区分东西方传统民居的主要标志。揭示传统民居中的“身分”社会文化特征是理解东方传统建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闻栋 《山西建筑》2006,32(3):29-30
运用传统风水理论的“形势”说和代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礼文化”,结合建筑视觉造型理论,以紫禁城为例,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群外部空间构成中的体现,并为以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汪梦林 《山西建筑》2005,31(17):22-23
以翔实的资料证明,四神名称的来历是与中国远古时代天官体系中的四宫,以及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以“礼制”为根本出发点的中国古代建筑,奉行“天人感应”、“与天同构”的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四神之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溪  施勇  陆晓东 《山西建筑》2006,32(8):45-46
阐述了“灰空间”这一概念,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廊等“灰空间”,探讨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意义,通过实例分析了“灰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利用“灰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并从“和”──中之意、“半”──中之象两个角度挖掘了“中”的意蕴和影响,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讨会”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刘占琴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在京城首次举办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讨会”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建筑设计“传统风格”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建筑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建筑风格有几种引人注目之处。如大型传统岭南风格商业设施的升级,历史文化的香味,自然材料的应用,高科技相结合,中国在近50年里在建筑传统风格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在如何保留“传统建筑设计风格”和“国际新文化环境”的创造方面相结合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