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砷、氟污染水体及其共存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长期暴露其中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威胁.文章梳理了砷、氟污染物的来源,及砷、氟污染水体的分布与危害,并按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电絮凝、膜法等分析了用于砷、氟处理的各类技术手段的利弊,以期为后续水体中砷、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环境砷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如意  宋卫锋 《广东化工》2007,34(11):92-94
本文阐述了砷的毒性以及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并详细说明了国内砷污染的现状,随后总结了砷污染防治的方法,及砷污染的主要对策——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它包括微生物法和植物法以及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法。其中利用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治理受砷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体中的镉、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其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难度更大。通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去除试验,探究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去除镉/砷复合污染的性能,发现机械力活化方解石可显著提升水中镉/砷复合污染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在30 min内对溶液中镉、砷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采用SEM-EDS、XRD、XPS等方法对活化方解石复合硫酸亚铁高效去除水中镉/砷复合污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在机械力活化的作用下改变了自身的结晶度和溶解活性,其在水体中溶解水解产生CO32-与OH-的性能明显提升,OH-促进硫酸亚铁在溶液中与砷形成稳定的铁氧结合态沉淀,CO32-与溶液中的镉结合形成稳定的碳酸镉沉淀。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奎河铜山段水体中汞、镉、砷、铬(六价)、铅、铜、锌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进行了污染现状和风险评价。结果为:汞、六价铬含量超过农田灌溉水标准,镉、砷、铅、铜、锌含量未超标。汞、六价铬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为污染等级;其余小于0. 5,为清洁等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奎河铜山段水体全年属于警戒水平。另外,奎河铜山段水体重金属生态风险属于轻微风险级别。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砷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除废水中的砷已受到广泛关注。简单介绍了砷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存在形式,重点综述了除砷的几种主要方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并提出高分子膜材料与吸附剂结合的吸附膜技术是有效处理水体中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西江干流中游河段的浔江水体和虾虎鱼为研究对象,开展浔江水体总氮、总磷、重金属含量的分析以及虾虎鱼体内重金属污染情况的研究,在整个研究区布置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通过对水体中总氮、总磷、COD及对铜、锌、铅、铬、汞、砷六种金属进行了测定,发现浔江水质属于Ⅴ类,水体中总氮、总磷在不同点位分别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和工厂污水污染。鱼体内锌、铬、砷在不同点位分别存在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和工厂污水污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随之提升,工业废弃物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水体环境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超标。本文简要分析水体环境中砷、硒的检测方法,对水体环境中砷、硒的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我国水体环境污染防治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我国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化学物质的泄露事件频繁,发生水体的污染事件较多。在发生水体的化学物质泄漏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发生次生的事故,可控制污染扩散,减轻环境污染。本文介绍了6种方法应对水体的化学物质泄露事故。  相似文献   

9.
水污染问题频发,水体综合毒性的评价备受关注。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法水质综合毒性监测仪对水体中铅、砷、铜和镉4种典型重金属进行毒性检测,评估单一重金属和多种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水质综合毒性监测仪对基于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的铅、砷、铜和镉重金属复合污染毒性响应灵敏,重金属浓度与仪器毒性响应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比单一重金属污染呈现明显的毒性协同作用。水质生物毒性检测对水源突发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刘姣  孟庆强  易青 《广东化工》2009,36(6):140-141,263
饮用水砷枵染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应对水源砷污染以及水源砷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文章对水源中的砷(Ⅲ)进行了去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中砷(Ⅲ)含量〈0.06mg/L(超标6倍)时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可使出水达标;当砷(Ⅲ)超标倍数更高时,则采用氧化处理+混凝沉淀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砷,使得出水达标。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除砷常用工艺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化物具有相当大的毒性,对人体危害很大。由于矿物及岩石的风化、火山的喷发、温泉的上溢水及矿石的开采、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中砷污染严重。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对含砷饮用水加以处理。根据国内自来水行业使用较多的除砷工艺,本文就常用饮用水除砷工艺进行了具体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水体重金属污染逐渐加剧,各种环境问题涌现,促使政府对重金属的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黏土矿物是一类便宜易得的吸附材料,且对重金属有良好吸附效果,因此将黏土矿物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去除水体重金属,意义重大。介绍了以膨润土、凹凸棒石、海泡石、沸石、硅藻土等为吸附剂或将其改性用于对水体重金属汞,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工业和城市活动导致水体中的铬、砷污染物浓度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使用零价铁(ZVI)处理地下水和废水中的毒性污染物备受关注,该法被证明有较高的处理效果。该文综述了ZVI处理水中铬、砷污染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杨佳 《贵州化工》2011,36(1):43-45
以江苏省沭阳县饮用水源的氨氮污染事件为例,阐述了高浓度氨氮污水进入水体后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氨氮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探讨了处理此类事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株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和水体砷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修复砷污染土壤和水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近年来生物修复特别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利用微生物使亚砷酸盐[As(Ⅲ)]氧化,是极具潜力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从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废水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砷氧化菌,命名为P11,其可以将As(Ⅲ)有效地氧化为As(Ⅴ)。经鉴定,该菌株为Pseudomonas taiwanensis,在pH值6~9环境下也可以进行繁殖,其中最适生长pH值为7.0;最大As(Ⅲ)耐受浓度为50mmol·L~(-1)。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于水体除砷的材料,比较研究了26种不同材料对水体砷的去除效果及其矿物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与矿物质量比为100、砷的质量浓度0.200 mg·L-1、震荡时间1 h条件下,纳米二氧化钛类矿物对水体As(V)和As(III)去除率达90%以上,效果最好;其次是活性氧化铝和宜昌锰矿粉,去除率在80%~90%;而最差的是斜发沸石和金红石,去除率低于40%。一些矿物含有污染元素,如铁矿渣和铁精粉(初)中砷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478和202μg·g-1,远高于其他矿物。铜含量最高的矿物是宜昌锰矿粉、铁矿渣、铁精粉(初)(Cu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460、2 884、3 378μg·g-1);铁矿渣的锌含量(质量分数28 030μg·g-1)最高。同一类型的矿物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如VK-T01二氧化钛中砷的质量分数高达91μg·g-1,而VK-T25H二氧化钛、VK-TA18H二氧化钛和P25二氧化钛砷的质量分数仅3~6μg·g-1;膨润土ZJL中砷、钾、钠、锌的含量远高于膨润土原矿1 6pu红和膨润土原矿1 6pu白。结果说明,矿物除砷效果和污染元素含量差别很大,应根据实际测定结果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17.
下水中的高含量砷威胁到了全球水资源安全,本文关于我国目前砷污染地下水的现状,介绍了我国高砷污染地区的砷污染来源、砷污染危害和形成机制,并提出当前处理含砷地下水的几种常用处理水工艺。本文通过分析归纳相关研究,综述阐述了关于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和常用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水体中砷中毒事件频发。长期摄入砷化物,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引发神经衰弱症候群等各种疾病。基于此,高效除砷吸附材料的研发成为除砷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铁基复合氧化物具有表面反应活性强、成本低廉、便于制作、可循环利用、对砷的亲和力优良等特点,对于水中砷吸附去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对几种典型铁基复合氧化物材料去除水中砷的行为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水中砷的有效去除提供理论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9.
水体中的砷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寻求高效廉价的除砷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吸附法因其简单易行、去除效果好、能回收废水中的砷、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二次污染,且吸附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重复使用备受人们关注。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用不同吸附方法去除水中砷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吸附性能和特点,提出生物质吸附剂和废弃物吸附剂应成为水体中砷去除的研发热点。  相似文献   

20.
孙吉萌  许锡炜  金星 《广州化工》2022,(17):131-133+144
研究了杨浦区某河道放江前后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放江后,泵站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到受纳水体中,河道整体ORP急剧下降,由好氧状态转化成厌氧状态,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骤降且相近,同时各采样断面pH下降,氨氮、COD上升。为了更好地研究降水事件(放江事件)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我们自创了事件累积污染指数来进行说明,在泵站放江后水质会明显地恶化,这种恶化往往会持续大约一周甚至数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