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徽 《建筑》2020,(5):79-80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节约型园林和海绵城市的倡导下,高度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功能的提升,采取了相关的行政和技术措施,《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施行为建筑雨水利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条件,"集雨型绿地"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  相似文献   

2.
蒋婵贞 《城市建筑》2014,(32):250-250
本文对衢州市降水情况和园林绿化养护用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衢州市发展集雨型绿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铺设生态型透水材料、设置渗透井、建设雨水地下收集管网和下凹式绿地。  相似文献   

3.
行业     
《建筑》2012,(17):25-26
北京:将增230处雨洪利用工程本刊讯(记者孟楠)日前,记者从北京市水务部门获悉,今年该市将新建蓄雨池、人工湖、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230处,铺设透水砖15万平方米。北京市从2001年开始建设雨洪利用工程,目前,城镇共建设雨水利用工程808处,将雨水收集并储存起来,供绿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2019,(6):204-209
从集雨型绿地雨水设计模型评估角度出发,以紫竹院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中的拓森多边形法则对研究区域进行合理概化,运用SWMM模型模拟在一年一遇设计重现期、降雨历时2 h下,集雨型绿地对雨水径流的调控效果。模拟结果显示,紫竹院公园作为一个传统公园绿地,在雨水径流控制、雨洪峰值流量控制、雨水利用方面均有较好的成效,但雨水及水体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解决,边界雨水外排现象严重。针对模拟结果,提出改造公园边界,防止雨水外排及增加净化措施、改善公园水质等具体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剖析了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含义,即在城市环境条件下,运用最高效的投入和技术措施,保持后期养护管理中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成本投入,并长期而持续地获得最大生态、景观、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绿地.结合丰台区东高地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技术实践,从节约水资源角度探讨了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途径.指出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进行雨水收集再利用是非常必要、重要而切实可行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的关键是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并满足城市园林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周晨  周江  龙岳林 《中国园林》2009,25(11):24-30
加强绿地收集、利用、存储雨水的工程技术措施是实现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隐形蓄水系统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管理和雨水利用设施,其特点是将雨水的收集、渗透、利用和排放组成完整的系统,将节水、蓄水措施不露痕迹地贯穿于城市绿地当中.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红轴"景观工程的具体分析,详细介绍了隐形蓄水系统的结构、内容、实施措施与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对雨水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8.
谢怀南  戈晓宇 《风景园林》2021,28(11):89-95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雨条件的改变会带来径流产流、汇流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通过气候倾向率法和MK检验,分析迁安地区过去及未来的降雨趋势,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 URBAN软件,对外源集雨型绿地建成前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区域雨水管网的溢流负荷情况进行模拟,并计算未来重现期降雨量,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源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结论:1)迁安地区自1989年来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且在未来情景模拟下该趋势将持续;2)集雨型绿地建成后,有效缓解1年、2年、3年、5年一遇区域雨水管网溢流负荷现象;3)外源集雨型绿地应对未来降雨雨水径流的控制效能将减弱。最后提出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将气候变化的条件纳入其中,考虑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发达国家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分析了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现状、潜力和紧迫性及应采取的措施,指出我国将要开展的城市集雨工程将为防水技术提供新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作为雨水管理的主要压力和重点区域,是城市海绵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该文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杭州城市道路绿地的雨洪排放模式、管理效果进行分析,提出适宜杭州城市道路绿地的LID技术措施,并对城市道路绿地设施如何改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园林绿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集水型公园绿地的途径,包括: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收集道路雨水、收集公园建筑屋顶的降水、收集和利用公园大型广场雨水以及利用山坡绿地、微地形绿地、公园林地进行雨水收集。对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式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写照。在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建成区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径流污染防控、内涝防治、生态修复的综合目标。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LID)的概念、内涵及建设体系,介绍微观层面下沈阳七二四绿地雨水收集与利用实践。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收集雨水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蓄集、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控制径流、防治内涝、修复水生态和利用雨水资源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水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建设"低冲击(LI D)城市",进行低冲击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理念与政策应运而生。城市绿地作为可持续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雨水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现状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从街区尺度详细阐述了基于低冲击理念的城市绿地优化设计要点,包括街区雨洪生态过程的判别,街区绿地布局与规模的优化以及街区绿地与雨洪控制措施的关联性设计,为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街区尺度下的绿地规划设计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水文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道路设计中路面标高较低,道路绿地建设雨水管理功能较弱,造成道路更容易汇聚城市雨水径流和污染物质,道路绿地雨洪管理功能无法发挥。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地在雨洪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成因,论述了道路绿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能够缓解城市雨洪问题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道路绿地改造方法及雨洪管理功能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家提倡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在工矿企业设计中也应当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收集了雨水,并进行再利用。  相似文献   

17.
雨水花园,作为收集利用雨水资源的生态景观绿地,是可持续雨洪管理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在雨洪管理效益,体现景观美学和生态价值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现效果。文章基于对英国2010年—2015年间新建雨水花园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调研了雨水花园项目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际表现情况,分析了其在不同场地类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探讨了提升雨水花园景观品质的策略,以期为雨水花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包括对雨水径流的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以及通过设置低势绿地、景观性渗滤设施增加雨水入渗的间接利用.提出为推进上海市大型公共设施的雨水收集和利用,除了传统理念的转变和技术进步外,关键在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采取强制性和优惠性并举的措施,有利于促进雨水综合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遇水具备吸蓄、渗透及净化能力,让城市中的水处理更自然、灵活,以解决城市中逢雨必涝,旱涝并济的现状。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所指,未来城市建设须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为规划宗旨,强调优先利用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生态措施来控制及组织排水。雨水花园作为城市的"海绵体"重要形式之一,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型生态科技,是生态持续的措施手段,它可以有效的净化雨水,同时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本文在国家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背景下对雨水花园进行了一些介绍,主要是分析它的前期设计和建设理论,同时还针对它的后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规划。本文对雨水花园一系列的讨论,希望可以给我国实际建造以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集雨型绿地设计过程中,进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设施规模设计时存在目标单一、缺乏可量化规模依据等现象,且布设效率低下,雨洪模拟和设计流程衔接不畅。在参数化设计平台Grasshopper中建立多目标优化平台,以雨洪控制效果和建设成本为目标,运用NSGA-II算法对LID设施规模变量进行优化求解,从而在设计前期为LID设施规模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南阳院士小镇集雨型绿地设计项目,并与传统开发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优化计算方法可高效地为LID设施规模设计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在研究区选用的LID设施组合条件下,LID设施的建设成本和雨洪控制效益符合边际递减规律,因此LID设施规模须与海绵规划要求匹配,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升透水铺装和生物滞留设施的比例有利于提升LID设施的性价比。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集雨型绿地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