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垂直流-水平流"潜流湿地组合工艺对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尾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在不同季节下该组合工艺对尾水污染物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组合人工湿地在夏季、秋季时处理效果良好,COD出水浓度可达到19.48mg/L,氨氮出水浓度为0.45mg/L,总氮出水浓度为1.54mg/L,总磷出水浓度为0.015mg/L,出水标准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3)》Ⅳ类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锐  海热提 《水资源保护》2008,24(S1):10-12
研究在不同进水pH值条件下,垂直流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COD 和NH3-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pH<9.5时,模拟人工湿地对COD去除率随pH增大而增大,pH>9.5时,去除率随pH增大逐渐减小,在pH>10.0之后,去除率呈直线下降态势。NH3-N与COD情况类似,只是NH3-N去除率在pH>10.5之后,才呈现直线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3.
王现领  李金中 《水资源保护》2016,32(S1):102-103
为了对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避免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污染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们的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危害,采用微动力生物生态技术,利用波式流人工湿地中水体反复经过好氧、厌氧过程,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生活污水中悬浮物及B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对COD及TP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微动力生物生态技术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对污染负荷波动有较高的适应性,且运行成本不高于0.1元/m3。  相似文献   

4.
选择厌氧—接触氧化渠—垂直潜流型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分析比较了各工艺段DO水平,接触氧化渠充氧效果明显.通过对COD、NH3—N和TP浓度及去除率的研究发现,厌氧池去除率较稳定,对各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可达72%、49.54%和66.36%,接触氧化渠和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也有较高去除率,但并不稳定.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水质整体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部分时段可达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5.
张云  蔡彬彬 《人民长江》2017,48(10):30-32
将生态湿地技术用于处理南通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详细介绍了处理工艺流程和设计参数,并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运行结果表明:生态湿地技术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COD、BOD5、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0.1%,55.3%,76.6%,57.8%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的要求,有效削减了污染物的入河排放量,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小型复合流式人工湿地实验,监测了CODcr、TN、TP、NO3--N、NH4 -N等指标,旨在通过实验,找到处理污水的最佳水流方式.结果表明,垂直流和垂直流搭配对CODCr、TN、NH4 -N去除最好;而潜流和潜流搭配对NO3--N去除最好.人工湿地基质是影响磷的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操作方式可以最终从污水中除磷.在复合型人工湿地中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能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将生物塘/人工湿地床组合工艺作为处理系统,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介绍了整个试验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并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进行了分析。连续的监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TN、TP和NH4+等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系统出水水质可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对于水域污染物总量的消减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医院污水处理站二级处理出水,以达到深度降解并去除TN的目的。设计总面积782 m2人工湿地系统,其中自由表面流型(FWS)人工湿地450 m2和潜流型(SSF)人工湿地186 m2,最后连接生态景观池面积146 m2,每日平均抽取30 m3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水力负荷为0.05 m/d。早期运行结果显示,TN去除率为44%,NO3-—N去除率FWS湿地为15%,SSF湿地为34%。试验进行到稳定运行期,调高流量至70~100 m3/d,水力负荷为0.11~0.16 m/d,结果显示,NO3-—N去除率达68%;比较FWS与SSF湿地的NO3-—N的去除速率,FWS湿地为2.48 g/(m2.d),SSF湿地为3.61 g/(m2.d)。SSF湿地对NO3-—N的去除效能比FWS湿地好。  相似文献   

9.
刘杰  刘涛  苏红玉  王俊能  陈敏敏 《给水排水》2021,47(6):92-96,103
以我国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实际运行和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污水处理量、水力负荷率及使用的主要处理工艺等,研究了COD、BOD5、NH3-N、TN、TP的进出水水质特征以及与去除效率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我国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以1万~5万m3/d的规模为主,平均水力负荷率较低,为43.9%,AAO工艺、AO工艺、普通活性污泥法、SBR类、氧化沟类和MBR类为主流工艺,合计占比达76.2%;进、出水浓度值相对偏高,浓度值波动幅度较大,除总氮去除效率较低外,4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均高于80%;66.1%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进水基本能满足生物除磷的要求,但有56.4%的污水处理厂进水可生化性较差,53.6%的污水处理厂反硝化过程需要外加碳源;5项污染物的进出水浓度和去除效率与本指标的变量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进水污染物浓度对出水水质、去除效率均为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0.
畜禽养殖废水有机物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氨氮与磷的浓度较高,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通过构建厌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预酸化畜禽养殖废水,分析了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BR反应器对高负荷进水中TN、PO3-4—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4.5%、97.5%和94.5%。反应器出现NH+4—N和NO2—N亚硝酸同时积累的短程硝化现象,这可能与高进水负荷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和种群的影响有关。与乙酸盐相比,以丙酸盐作碳源时污泥的强化生物除磷活性更高。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大,聚糖菌(GAOs)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四联球状菌(Tetrasphaera)为反应器中始终占优势的聚磷菌(PAOs),对反应器除磷性能有重要贡献。在高有机负荷条件下,SBR内PAOs与GAOs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底物竞争关系,系统脱氮除磷性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哈尔滨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实测水下地图及水文资料,针对桥梁上、下游浅滩变化,分析桥梁对水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15.
赵波 《吉林水利》2013,(8):29-32,64
针对水库重力式大坝加高加固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对后帮式、前帮式、外包式以及戴帽式加高方式建立实验模型评价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性能。抗折强度试验和微观电镜试验结果表明,四种类型的加高方式,外包式的结合面最大,抗折强度最高,粘结性能最强。采用水泥砂浆处理后增多了结合面的纤维状C-S-H凝胶,增强了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合理的加固方式加上结合面处理有利于提高坝体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地下厂房围岩稳定计算地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工程勘探资料,在分析小浪底枢纽地下厂房区主要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传真概化地质模型,并采用不连续介质有限元离散化计算模型,模拟计算地下厂房围岩的应力应变。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概化地质模型符合实际地质状况,计算的应力分布与实测的变形特征相吻合,这与目前按常用的其它模型及连续介质计算的结果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19.
稳定河床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计算方法建立流量与综合落差、稳定流流量计算公式,从而使受洪水涨落和变动回水影响的非单元值的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为精减测次、简化外业洲验,水文预报、水文及整编工作电算化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