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挖泥船在黄河河口河道挖河施工技术的观测,总结了适宜河口河道的挖河方式、施工机械、最佳施工条件、施工布置以及绞吸式挖泥船的效率等,认为:①应选择在春季施工;②加强施工技术观测研究,寻求更先进的施工机械和组合,研究更好的施工方式;③施工机械布置均匀,机械组合合理,尽量缩短输沙距离,以提高挖河机械效率;④加强挖河监督与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程序施工,保质保量完成挖河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下游开展挖河疏浚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近两年来,重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辅以数学模型计算及对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拟定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不同挖河固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了挖河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并对挖沙减淤计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工程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段挖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了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河口6 800~8 000挖河固堤水挖法施工进行了回顾总结,就施工中各种机泵组合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搞好挖河固堤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强  张明增  陈萍  聂根华 《人民黄河》2006,28(11):78-78,80
为了适应动水条件下挖河固堤工程河道挖沙的需要,总结1998年和2001年两次挖河固堤工程施工经验,结合简易吸泥船的优点,研制了承压移动式挖沙平台。2004年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该平台适用于不同流量下的动水挖沙施工,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挖沙设备,运行安全可靠,产量稳定,效果良好,不仅能在黄河上使用,而且可用于水库清淤、滩涂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经验,减少挖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黄河山东段前两次挖河固堤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观测。结论认为:①挖河固堤旱挖施工易造成风沙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风沙还给当地居民的其他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不推荐旱挖施工方式;②水挖施工不会对淤区外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会引起淤区外潜水位的持续上升,淤筑区施工排水侧渗对潜水起到稀释作用,随着距淤筑区距离的逐渐增大而变弱,且影响范围较小;③淤区应尽快覆盖植被,避免沙化危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挖河固堤施工中采用的旱挖和组合泥浆泵开挖两种方法的施工机械组合、运行情况、生产效率和优缺点。旱挖施工机动灵活,不受运距限制,但对施工道路要求高,投资大,运转费用高,组合泥开挖施工投资小,受天气影响不大,进度稳定,但受源的影响大。旱挖和组合泥浆泵开挖都需要对黄河来水进行控制,施工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8.
徐洪增  丁彦君  李敬义  李芳 《人民黄河》2006,28(11):81-81,83
通过对2001—2002年黄河挖河固堤工程船挖施工情况和回淤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改进船挖施工工艺的方案:①选择合适的挖泥船型号以及与大河来水情况相适应的开挖方式;②积极改进挖泥船的绞刀头和吸泥系统;③采用挖泥船与泥浆泵直接对接的施工方案。同时指出,只要黄河来水满足船挖施工要求,使用挖泥船进行大规模挖河疏浚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分析表明,挖河后在一定时段内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很大。由于黄河水沙特性和河床演变的复杂性,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文艺  侯志军 《水利学报》2001,32(4):0075-0079
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表明,要提高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效果,就要增大挖河段以上河段的溯源冲刷量,同时减少挖河段的泥沙回淤量。而且,后者是提高挖河减淤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挖河段的底坡比降应在设计水沙条件下使水流挟沙力沿程不变或有所增大,其临界坡降至少应等于或大于水流能够克服边界摩擦所引起的摩阻坡降和为保持水流运动所需要的水力坡降之和,根据试验资料初步分析,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应大于1。  相似文献   

11.
郝金之  李希宁 《人民黄河》2006,28(11):58-59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在河口河段分3次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涉及河道总长度为53.6km。共挖泥沙1057万m^3,加固堤防24.8km。研究分析表明,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其影响程度为越靠近挖河段越强;挖河之后,观测河段相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降低,平滩流量明显增大;挖河工程的实施,使得观测河段的河道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的时效性约为2a。  相似文献   

12.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至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及水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挖河后的水面比降调整与挖河水深的-2次方成正比;不论挖河断面大小,其水面比降的调整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在一定的时段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挖河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淤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①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②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 .③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挖河疏浚道路风沙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挖疏浚固堤启动工程在黄河口断流河段采用了机械清淤方法,施工期间由于天气干旱,汽车跑动和风力作用等,对施工区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风沙起动和扬起输移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防治措施,为今后大规模挖河疏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利津站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挖河同堤前后人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变化和河口河道观测范围内河床冲淤变化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人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对挖河固堤工程效果的影响,认为:①就挖河段本身来讲,即使在小水的状态下,挖河段河底平均高程的降低对其上下游河段也有一定的减淤影响;②尽管调水凋沙的过程比较短,水量也不是很大,但持续仅20d的中水流量对挖河后的河床的埋造作用是显著的;③如果黄河枯水少沙的状况长期维持下去,在时间及河段的选择上进行有规律的挖河固堤是有必要的;④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应用,在河口地区选择河段、挖河设备以及确定其他各项挖河参数,可以达到冲刷河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挖河固堤从河口开始的原因,介绍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规模、实施及原型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河河口实施的挖菏疏浚工程,结合当地防洪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指出挖河疏浚在河口防洪与经济建设中具有减淤河道、降低同流量水位、塑造中水河槽、改善水流挟沙能力、调整河势、加固堤防、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维护海岸、提供建筑材料等作用。同时,提出了加大河口挖河疏浚力度、开展挖河泥沙输导的相关技术专题研究、做好泥沙作为污染物或污染物载体的处理,力求使工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监测河段与边界条件相近河段、水沙条件相近年份以及长时段监测河段与上游河段冲淤变化比较,对2004年黄河河口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的减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此次挖河固堤的减淤比约为0.70,挖河对研究河段具有明显的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挖河固堤施工中采用的旱挖和组合泥浆泵开挖两种方法的施工机械组合、运行情况、生产效率和优缺点。旱挖施工机动灵活 ,不受运距限制 ,但对施工道路要求高 ,投资大 ,运转费用高。组合泥浆泵开挖施工投资小 ,受天气影响不大 ,进度稳定 ,但受水源的影响大。旱挖和组合泥浆泵开挖都需要对黄河来水进行控制 ,施工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游荡性河段将普遍遭受冲刷,尽管河床下切可以促进河道稳定,但还不能摆脱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的威胁,近期黄科院开展的游荡性河道挖河固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游荡性河段只要挖河方案可行,可以达到规顺河势的目的,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泄清水为游荡性河道局部河段采用挖河方式规顺河势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期间游荡性河道整治应与挖河固堤相结合,在局部河段实施挖河疏浚,以促进游荡性河段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