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旧城更新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开放空间的手段唤醒老城活力是国际认可的一种更新思路。本文基于新时期针对城市问题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探讨了"城市修补"应用于老城开放空间更新的重要意义。以北京老城区西四片区为例,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开放空间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并依据综合分析,结合"城市修补"理论提出了织补、转化、置入、延续和众规的开放空间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周一晴  姬向华 《山西建筑》2011,37(33):22-24
通过分析苏州市老城区RBD的发展演变过程与现状特征,并探讨了苏州老城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机制,空间格局及发展趋势;提出应依托环城水系和步行商业街等城市开放空间,构建适应苏州老城区更新发展的RBD空间结构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强烈的外部扰动,正在加剧突显社会内部的"不平衡"与"不正义",因此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实现美化城市环境、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等目标,还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与多元利益等社会诉求。从空间正义维度出发,借助多尺度、多途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老城街巷的热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首先,在城市尺度上通过定量分析识别出北京中心城区的高温脆弱性空间,结果表明脆弱性最高的片区是老城的大栅栏和椿树地区;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寻找大栅栏地区开放空间的类型组成及景观设计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北京老城胡同空间的景观设计正义需求及其对策,为面向"空间正义"与"气候适宜性"的胡同空间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途径参照。  相似文献   

4.
老城的街巷空间从发生到发展,均由生活于其间人们的需求而成就。当代老城街巷的空间更新和品质提升,建设的规则与逻辑亦当如此。就北京老城的物质空间而言,其保护与更新从整体到合院有多个层级,各层级涉及到的价值和内涵又存在差异,由此落实到空间更新中所聚焦的关注点就各有侧重,并使得老城空间更新在方法上有了类型乃至流程的差别。北京老城的保护与空间更新,在街巷和合院层级与人群日常生活的对应最为紧密。基于此,在这两个层级的空间更新中,将关注点从硬环境的“器物”转向软环境的“人群”,即从器物空间更新转向对基层居民需求的关注,以延续老城空间在街巷和合院建造上的规则。老城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层级不同,关注点和类型的多样,利于形成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完善老城空间更新的规则逻辑和持续管控。  相似文献   

5.
商谦  任珂昕 《世界建筑》2023,(7):100-105
本文从历史演变、空间布局角度对北京老城地下商业业态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取83个老城地下商业空间案例,根据空间特点和业态属性的不同将其分为7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城不同类型地下商业空间的形成机制、业态构成和空间形态,并总结概括出业态和老城地下商业空间形态之间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汤雪璇  董卫 《规划师》2009,25(1):85-91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对宁波老城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历史轴线的梳理归纳,将点、线、面3个层面的历史资源和历史资源轴线进行叠加和整合,初步构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形成由城市绿色廊道、开放空间,历史建筑及文化小品等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定海是舟山新区的老城,城市功能日趋饱满,发展空间受到地貌限制,老城公共绿地面积少,现有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均偏向于老城西、北部,城东南缺少开发成熟、适宜老百姓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新区政府拟将老城东南侧的东山建设成为一个山地公园,并欲  相似文献   

9.
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承担合理的城市发展功能对老城的保护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历史地图、档案的分析,简述了1930-2008年南京城墙周边开放空间形态的变化及背景。发现:伴随着环城墙边缘带的填充和更替,开放空间日益受到压缩,边界更为明确,破碎化加剧,导致老城的景观特征有明显的转变。借鉴英国城市形态学者M.R.G.Conzen的方法,从平面、风貌和功能三个层面研究了三组开放空间在1930年和2008年的形态差别。发现:开放空间中的历史遗迹相对较少,其历史分层相对模糊;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公共空间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城市风貌产生很大影响中,明城墙及周围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持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5,(8)
文章针对形成于封建礼制时期的县城老城区,从"积极场所"营造的角度出发,提出老城更新保护的新思路,并结合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老城区改造规划项目实践,研究"积极场所"的营造方法和途径,探索适合我国县城老城区更新改造和空间设计的方法,从而推动传统的礼制城郭向现代的开放空间转变。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明城墙围合的老城是古都的核心,面积约40km2,历朝都城均位于此范围内(图1),至今尚存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有1000处左右,占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总量的2/3.同时,今天各种现代城市功能又集中于此,其面积占主城不到20%却集中了主城约50%以上的人口,65%的就业岗位,80%的高层建筑.这些功能在给老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老城的传统风貌和历史韵味.为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2002年由南京市规划局牵头,组织开展了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洛阳明清老城历史街巷为例,通过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数值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老城的街巷格局、历史遗存分布、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界面及建筑风貌等与老城街巷空间特色高度关联的几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探讨了老城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并由此进一步对位提出了老城街巷空间特色保护的相关对策,对洛阳老城风貌延续、城市特色营造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城市空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巨大变化。老城内是否出现了大面积的碎片化和绅士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南京老城的实地调研,发现空间"碎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人群之间的隔离并不明显;大规模的绅士化未被证明,人群的贫富混居是老城内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上述过程形成的机理,本文对未来碎片化和绅士化的发展作出了判断,并提出了促进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老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区的空间矛盾,激发城市空间活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提升老城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城市空间科学规划开发的助力器,可为地下空间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老城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系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提取比重较高的影响因子,引入大数据集成处理技术,结合机器算法与相关评价方法,拟开发适用于老城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决策及数据支撑平台,旨在为实现老城空间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从而推进老城更新与城市风貌保护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地段的声景——拉萨老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拉萨老城声环境的特点,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城市的历史地段声环境和标志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特点,且存在较多与传统宗教活动有关的声音,这些声音也是老城声景的主要构成元素.但其声环境受到的机动交通噪声影响较大,最高可达90dBA.与其他历史地段相比,拉萨老城的声环境和标志声都具有显著地方宗教特征.最后以拉萨老城为例阐述了历史地段声景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为历史地段声景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D街道3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满足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使用需求,以公共交往为核心功能的室外场所,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城市记忆等都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空间对保护城市的历史、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特征等有重要作用。北京老城公共空间营造是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政策背景下的重要内容。如何使公共空间在传承文化精神和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北京老城的保护与复兴,亟需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前言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体现,即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复兴目标和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显著的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矛盾。自2002年《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批复至今,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基本稳定,再次遭受整体性空间破坏的威胁逐渐解除1。但在多重功能聚集和高密度居住的背景下,受自上而下的公共行动和自下而上的居民意愿的交叠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独特的分异现象,表现为片区之间、院落之间、家庭之间显著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安纳西是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最美丽的小镇,人称"阿尔卑斯山的阳台",又称"法国的威尼斯",老城主要的街道都在休河的两侧,许多楼房建造于12至17世纪、而且保存完好,古老的石板路仍是中世纪的模样,大部分都开辟为步行街,沿河的小街上都是露天咖啡馆、纪念品商店、旅店和餐馆,而楼房的拱廊前和过河的桥头上种满了鲜花,休河中央岛上的锥形宫殿"岛宫"和老城主要小街圣克莱尔路尽头高坡上的安纳西堡,都是安纳西标志性的古代建筑,它们与城区的小街、流水、鲜花和游客构成了安纳西老城浓烈的旅游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