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业建筑》2021,51(6):181-185
为实现高强度海水珊瑚骨料混凝土(SCAC),综合考察总胶凝材料用量、珊瑚石最大粒径、固盐剂掺量、单方用水量、砂率等关键配合比参数的影响,通过3,7,28 d龄期下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探究不同配合比SCAC的抗压强度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在保证70%就地取材率的前提下,胶凝材料用量和单方用水量对SCAC强度的影响规律与普通混凝土类似,结合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和降低单方用水量的方法可将28 d抗压强度提升至58 MPa。掺量适当的固盐剂能够有效放缓SCAC的早期强度发展,并为长龄期的强度增长提供保障。降低骨料最大粒径可提升SCAC的抗压强度,但其影响程度随龄期延长而逐渐减小。调增砂率带来的强度增长在低水胶比的配比中效果显著,但砂率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了养护时间、骨料级配、水灰比、骨料体积含量和最大骨料直径对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骨料体积含量和最大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也发现骨料级配对早龄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按照正交试验方法,针对四因素三水平,进行珊瑚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分析了水泥用量、骨料用量、体积砂率、净用水量以及龄期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推荐了C40强度等级珊瑚混凝土的配合比。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2017,(7)
由于弹性模量和强度是混凝土力学性能重要指标,而界面过渡区又是混凝土材料组成中的重要一相,因此对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黏结强度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随机骨料模型,根据混凝土试件的真实配合比,计算出各骨料粒径区间的面积含量,对骨料颗粒进行随机投放,分别建立了骨料最大粒径20、40、60、80 mm的凸多边形随机骨料细观模型,以砂浆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实测值为依据,采用反演法确定界面过渡区的力学参数。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骨料粒径对界面过渡区黏结强度有很大影响,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其黏结强度逐渐减小;界面弹性模量随着骨料粒径增加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5.
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韧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姚武  蔡江宁  吴科如  周钟鸣 《混凝土》2002,(6):31-33,30
本文系统研究了晨大骨料粒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等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韧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两种最大骨料粒径(15mm,25mm),两种纤维体积掺量(0.2%,0.6%)和两种纤维长度(35mm,6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为C30和C50。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本身因素(如强度,骨料粒径)与纤维参数(如体积掺量,纤维长度)对钢纤维混凝土的韧性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钢纤维混凝土的设计和应用必须综合考虑纤维与基材料的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6.
粗骨料粒径对卵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4个150mm×150mm×150mm、18个200mm×200mm×200mm和72个150mm×150mm×300mm卵石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粗骨料粒径、水灰比和龄期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增大,抗压强度随之降低;水灰比越小,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粗骨料粒径效应越明显;龄期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骨料粒径效应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立勃  张然然  杨卓 《建筑技术》2021,52(9):1083-1086
采用石灰岩、砂岩、花岗岩3种不同岩性骨料,按C30~C403个强度等级拌制混凝土,开展28,90,120,180,270,360(d)7个龄期的导热系数试验.结果 表明,石灰岩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导热系数最小,砂岩次之,花岗岩最大;混凝土的导热系数随龄期增长而增加,120d之前增加较快,之后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保温隔热混凝土的骨料优选顺序为灰岩、砂岩、花岗岩;在28~360 d龄期内,混凝土试件的导热系数随骨料体积增加而增大;相同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导热系数越小;在配制保温隔热混凝土时应选择低骨料含量的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研究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用水量对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系数随水灰比、骨料取代率、单位用水量等因素变化不大。再生混凝土的各个龄期的抗压和抗折强度均随水灰比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他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粗骨料对钢纤维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直接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为基体组成不进行基体材料的调整配制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了在用水量、钢纤维长径比和体积率变化条件下粗骨料对薄板剪切型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拌合物工作性能及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和弯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连续级配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16~25mm、钢纤维长度与粗骨料最大粒径之比为1.28-2.0、钢纤维体积率为.05%~2.5%范围内,钢纤维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随着粗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钢纤维在基体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棚架”效应导致了钢纤维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降低,在基体混凝土易于振动成型的这况下,这种效应迅速减弱而不明显影响钢纤维混凝土的振动成型。粗骨料粒径变化对钢纤维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和弯拉强度的影响规律基本上不受用水量、钢纤维长径比和体积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再生粗骨料在再生混凝土中的骨架增强作用和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通过配制不同强度的再生混凝土,分析了再生粗骨料不同的取代率和最大粒径对混凝土强度、坍落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用量的减少,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提高,抗折强度趋于增加,且抗折强度随着再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再生粗骨料的最佳粒径为9.5mm;随着再生粗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提高。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单位用水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再生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减少,再生混凝土砂浆的强度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不同压实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介电常数的测定试验。试验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通过高温介电常数平台测定不同压实度试件的介电常数,应用复合材料多相介电常数模型计算各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与室内水中重法测得实际值相比较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不同级配、集料的矿料介电常数并不相同,矿料介电常数应以标准级配及空隙率试件反算求解,不局限于传统7~9的取值范围;通过Rayleigh模型建立沥青混合料介电常数与毛体积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与水中重法的测定结果误差小于1%,精度较高;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在同一深度处压实不均,沥青混合料毛体积相对密度和空隙率相差分别为0.092和3.5%,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随压实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掺杂锆钛的偏铌酸铅基高温压电陶瓷,研究了该陶瓷的体积密度、线收缩率、压电性能、介电性能及居里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锆掺杂量x为0.52时性能最佳,线收缩率为7.72%、相对密度为0.9696、压电常数为102pC·N-1、居里温度为610℃、相对介电常数为308.5。  相似文献   

13.
原瑞平 《山西建筑》2001,27(1):58-59
介绍了钢架和网喷联合支护体系及其在应用中的各项参数,工艺流程、格栅架设及技术要求等,对钢架的分类、受力特性及结构形式、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分别作了阐述,并提出了榭栅与网喷砼联合支护体系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几点施工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工艺研究旨在模拟实际施工条件,探索自流平混凝土搅拌、灌注工艺及灌注效果评价,包括原材料性能检测、自流平混凝土实验室试配试验。通过灌注及揭板试验,实地检验自流平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确定自流平混凝土的基本施工配合比以及底座板台座浇筑、机具加工准备以及灌板现场模板安装等工艺参数,确保充填层混凝土灌注一次成功。初步探讨了无砟轨道板填充层用自流平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参数,包括原材料性能指标、自流平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施工工艺参数,为自流平混凝土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B2O3含量的光敏微晶玻璃,获得了介电常数最小值为5.1和介电损耗达到最小值为5.7×10-3(1GHz)的光敏玻璃样品,分别对应B2O3含量为2wt%和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B2O3以[BO3]式进入玻璃硅氧网络,会一定程度破坏网络结构,链状的[BO3]使玻璃网络变得更加疏松,最终导致玻璃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上升,介电性能下降。为提高玻璃的介电性能,降低介电损耗,应尽量避免硼元素的引入。  相似文献   

16.
Duration of concrete pouring task is typically considered from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first Ready Mixed Concrete (RMC) truck until the end of the pouring process of the last truck. In practice, the concrete pouring duration does not only depend on site features. In fact, the duration is also affected by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supply process, loc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raffic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in cities with heavy traffi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mpacts of supply chain parameters on predicting concrete pouring duration that have been typically excluded from such analyses. Unlike other studies which are limited to construction site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concrete pouring duration, this study not only considers construction site factors at a general level bu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upply related parameters.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idered variables a field dataset of an active RMC in Adelaide, Australia with four batch plants and around 40 trucks is used. The dataset covers a period of a month which includes 2658 deliveries to > 500 locations. In terms of the modeling practice of this study, first a preliminary linear regression is developed and then it is modified to satisfy crucial assumptions of heteroscedasticity and residuals normality. Finally, a hazard-based model where the assumption of residual normality is relaxed,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vere bias occurs when assumptions associated with linear regression are overlooked. Moreover, in the developed models the supply parameters a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oncrete pouring duration.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质雷达(GPR)方法对深长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软弱带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以软弱带碎石泥土的混合介电常数为研究对象,研究碎石泥土混合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值及变化趋势,推导含水率与混合介电常数经验公式及关系曲线;通过对2种软弱带的空间分布情形进行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正演,分析其典型成像规律及特征,从而达到以实测数据推算软弱带的空间位置的目的。分析结果如下:碎石及泥土混合体的各成分体积比对其混合介电常数影响较大,混合体的水体对电磁波的反射特征明显并更容易形成多次波;通过建立FDTD模型正演对比隧洞内实测数据排除多次波干扰,修正地层含水率取值并建立地层三维切片图,可直观体现地层含水分布位置。从而对类似地质预报工作提供方法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冷缝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组混凝土抗渗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冷缝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冷缝的抗渗性比本体混凝土的要差;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对冷缝的抗渗性影响很大,随着浇筑时间间隔的增加,其相对渗透系数与平均渗透系数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19.
张永平 《山西建筑》2007,33(31):140-141
针对现浇混凝土裂缝的危害,对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现浇板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解决现浇混凝土板的裂缝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广西某矿山人工挖孔桩在成孔后,地表粘性土和铝土矿石被大雨冲进孔底,堆积高达1.5 m,灌注桩身混凝土前未清理孔底,最终造成断桩。采用掏空桩端堆积物后加钢筋束并浇筑混凝土后压力注浆的方法进行了补强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