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环境降解高分子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剑  吴耀国 《材料导报》2004,18(8):29-31
综述了环境降解高分子的研究现状、种类,介绍了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指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在此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并简单介绍了复合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很快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按其降解特性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破坏性塑料。按其来源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化学合成材料、掺混型材料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目前正成为塑料工业缓解石油资源矛盾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对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豆蛋白塑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括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天然产物塑料—大豆蛋白塑料的改性方法及制备方式,并介绍大豆蛋白塑料的主要性能及其表征方法,最后对大豆蛋白塑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加大力度禁止和限制不易回收、易污染的一次性塑料产品。生物降解塑料成为替代一次性塑料产品的最佳选择。生物降解塑料分为生物基和石化基两大类。前者按制作方法细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全淀粉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共同参与获得的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合成型生物降解塑料、共混型生物降解塑料)和不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后者是以煤或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原料,用化学合成法由单体聚合而成,代表性品种有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碳酸亚丙酯(PPC)等,该类塑料均基于脂肪族聚酯,分子链上的酯基结构决定了它们易被微生物或酶降解。从上述各类生物降解塑料的加工制作方法、性能特点、应用场合以及全球、国内外产能状况展开论述。未来,我国应重点发展淀粉基、PLA、 PBAT等三大生物降解塑料,应重视对高分子设计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胡志鹏 《中国包装》2010,30(2):17-20
<正>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很快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按其降解特性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破坏性塑料。按其来源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化学合成材料、掺混型材料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目前正成为塑料工业缓解石油资源矛盾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塑料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讨论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被100%地完全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  相似文献   

8.
国外降解塑料的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已进入新的技术发展阶段;而生物降解塑料也正进入市场化应用的前夜.  相似文献   

9.
以纤维素材料为基质的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29 篇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详述了纤维素材料的降解机理,以天然高分子纤维素材料为基质的生物降解塑料的分类;阐述了该类塑料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并说明了研究该类塑料的降解机理所采用的方法。纤维素材料由于其来源丰富,有良好的反应性、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无毒性等,因而可用来制备生物降解塑料。该类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解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白色污染”的一条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行业信息     
《塑料包装》2006,16(3)
广东肇庆华芳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粒料已由广东肇庆市华芳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该公司用此粒料已吹塑成功塑料薄膜。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粒料和薄膜已通过了由广东省科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及其国内外研究概况,探讨了可降解塑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可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评价的标准及分析方法进行讨论,比较了各相关标准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展望了国内外最新的标准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述国内外生物可降解塑料共混改性的常用策略,为高品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工业化开发提供思路与理论方法。方法 共混改性是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常用策略,因其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针对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增韧共混改性策略,选取聚乳酸(PLA)、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作为对象,对增韧共混改性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同时对比各自的增韧改性效果及优点和不足。结论 以生物可降解塑料取代不可降解塑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未来地膜和包覆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淀粉--聚乙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淀粉-聚乙烯生物降解膜和通用塑料膜PE、CPP为试材,从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试验所用降解材料在20~30d内的降解率大于20%;吸水率、渗透性高于通用薄膜PP、CPP;力学性能指标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分析了生物降解薄膜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可降解塑料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聚烯烃可降解塑料和生物可降解塑料国内生产现状,降解性能标准体系以及发展瓶颈。从政策层面、标准制修订及垃圾回收系统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利于可降解塑料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国内产品标准对光降解塑料力学性能的要求,并运用实验室氙弧灯光源暴露试验方法对添加不同配比降解母料的聚乙烯塑料袋进行降解试验,研究了降解前后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随降解母料添加量的增加,降解前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降低.降解母料添加量为60%时,光降解后断裂伸长率保留率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能保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天然高分子/PVA可生物降解材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聚乙烯醇(PVA)的化学稳定性及成膜性较好,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好,已被广泛应用于与天然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综述了淀粉/PVA复合材料、纤维素/PVA复合材料、壳聚糖/PVA复合材料、木质素/PVA复合材料及蛋白质/PVA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可生物降解材料替代某些通用塑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及利用,综述以纸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和可降解塑料包装为代表的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回收体系。方法 主要总结可降解材料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同降解机理材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介绍4种绿色包装材料的市场地位和回收系统的改进措施。结果 目前绿色包装材料的制造工艺及回收体系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开发经济型的环保材料并改进材料回收处理工艺对当今环境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传统包装材料会持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随着可降解材料研究的深入或将逐步代替传统塑料,成为未来的主流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8.
聚羟基烷酸酯PHA是一种新型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塑料,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压电性以及良好的使用与加工性能,其基本性能与聚丙烯相似,可在传统塑料加工机械上进行拉丝、模压、热注塑加工成型,可代替绝大部分石油基塑料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生物化工、微电材料、能源、医药、医用材料等领域。近年来,PHA在美国、德国等国已得到初步产业化应用,但成本过高,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意可曼公司以世界领先的基因工程菌种构造法,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合成PHA,突破了PHA产业化高成本与产品性能单一的技术瓶颈,性能优异,且其降解速度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由其共聚物的组分来控制,降解后最终产物进入碳的生物循环,构成完整的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金林宇  何思远  李丹  张春红 《包装工程》2020,41(19):108-115
目的 综述可降解材料(光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光-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可降解材料在海洋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综述各类可降解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其降解机理,并从材料降解机理的角度讨论可降解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可行性及相应的材料改性方法。结果 由于海水环境存在特殊性,各类可降解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大幅下降,降解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了使材料能在海水环境下降解,针对降解材料改性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结论 可降解材料虽是目前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可降解材料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发出具有良好水降解性能的可降解材料是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重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