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断裂系统及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厘定油源断层,分析油水分布规律,认为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断层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受油源条件、油源断裂和砂体的共同控制,表现为西北部就近成藏、东南部上倾成藏的成藏模式。并最终优选出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油源对比、充注期次、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的分析,结合烃源岩、断裂及储层展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中央构造带苏一段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一段油气主要来自下伏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油气为同源一期充注成藏。油气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裂和储层三个因素的控制,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分布范围,巴润断裂系控制油气展布区带,储层发育影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井等手段,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通过对比油源、储层特征研究、圈闭落实以及成藏保存条件的分析,顺托果勒地区海西期通源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圈闭条件是东河塘组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区前期已经在志留系地层发现油气藏,同时近期完钻井在古生界碎屑岩见到较好油气显示,泥盆系储层条件良好,和海西期断裂相关的低幅度构造及局部可能存在的岩性圈闭将是该层系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束鹿凹陷内规模大、埋藏浅、构造简单的圈闭已基本钻完,其潜山油气藏的开发迫在眉睫。由于区块内的潜山油气藏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成藏模式不清,因此运用石油地质学的理论结合现有地震、岩石学等资料对洼槽带、斜坡带和凸起带潜山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及其成藏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洼槽带潜山成藏主要受荆丘断裂、台家庄断裂和上覆石炭-二叠地层控制,为成藏最有利区;斜坡带潜山成藏主要受西北构造脊和北东向断裂复合控制,为成藏次级有利区;凸起带潜山成藏主要受潜山内幕储盖组合控制,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5.
胜西低潜山受西部边界逆断层及东胜堡潜山抬升影响,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总体上为一个东倾的单斜形态。受控于充足的油源和良好的运移通道、多种优势储集岩类型、断裂的多期与早期发育和优越的区域性盖层等有利成藏条件,胜西低潜山主要发育三种油藏类型:沿不整合—断层联合运移的潜山油藏、沿不整合垂向运移的潜山油藏、沿断层侧向运移的潜山油藏。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英旺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源充足,主力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油气具有以纵向运移为主、叠置复合砂体侧向运移为辅,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的成藏特征。通过本区长8油层组成藏条件的系统研究,得出本区英3井-高94井区、庙1井-龙91井区是长8油层组运聚的有利区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沉积体系、沉积特征研究入手,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预测了砂岩发育有利区;结合构造发育史研究,论述了扶余油层成藏规律。其中古构造的发育对扶杨油层的诱导较为明显,但T2断裂是成藏的关键因素。在T2断裂集中的部位,是油气显示富集的部位,而断裂同时断穿扶杨油层与中部含油组合时,则青一段生成的油气优先向上聚集。另外储层的物性制约了局部油水分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长垣西部地区扶余油层有利油气聚集区进行了整体预测。  相似文献   

8.
鄂南麻黄山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麻黄山西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麻黄山西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6种因素的控制:①油源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②断裂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沟通了生油层和储层;③不整合面与断裂相配置,使油气向更广阔的区域运移;④沉积相奠定了成藏的有利区带;⑤异常高压可提高储层的孔、渗能力,作为有利的封盖条件;⑥区域盖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9.
徐集地垒带是中央隆起带南部滚动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带,结合油源条件、储盖组合、油层分布规律,分析成藏控制因素,建立该区复式地垒断块群成藏模式,即为深大断裂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构造背景控制含油气范围,断块高点聚集,边界断层规模大小与河道砂体决定油气富集程度,表现为多断块、多含油气层系、多油气水系统,油气层沿断层呈"牙刷状"分布,具有上油下气、自西向东油气呈阶梯状分布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发育,主要为裂缝性片麻岩储层以及带溶蚀孔隙的火山岩储层。在成藏方面成藏模式决定了成藏类型,大断裂交会部位决定了太古界成藏部位,油储对接程度决定了太古界成藏规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孤岛凸起东、西斜坡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分析,对该区油气分布、成藏差异富集影响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孤岛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其油气分布呈现较强的不均一性;新构造运动、油源断裂输导效能及有效盖层分布是影响孤岛地区油气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最终分别建立了东、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对后续滚动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准确预测砂体及分析成藏规律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海安地区戴南组地层岩性油气藏比较发育。从生、储、盖三方面分析了戴南组地层的成藏条件,结合地震资料、钻井情况、波阻抗反演,对研究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海安地区岩性油气藏具有近油源、富砂体、占高点的特点。研究区岩性油气藏主要是砂岩上倾尖灭成藏,油气通过断层和砂体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而低部位砂体仅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这为海安地区岩性油气藏钻探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太-葵构造带深层天然气来源多,成因复杂,针对这一问题,用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轻烃组成、稀有气体同位素和伴生原油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指标与邻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天然气类型有油型气、煤型气二种成因,以煤型气为主,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是本区煤型气的主要贡献者。成藏条件分析表明本区气源条件充足,储盖配置关系良好,油源断层较为发育,天然气保存条件有利,这些都为本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辽河坳陷中央凸起南部潜山带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针对这个地区复杂的油气成藏特点,借鉴大民屯和兴隆台潜山内幕成藏勘探的成功经验,从中央凸起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分析入手,开展了潜山构造形态、内幕结构、输导体系、油气保存等成藏条件研究,突出断裂对圈闭形成、储集空间分布以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源-储配置关系对成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成藏特征等研究,将研究区基岩油藏划分为顶部风化壳型块状油藏和内幕层状裂缝型油藏两种油藏类型,并建立了研究区基岩立体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体系为例,研究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经研究分析可得,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成藏体系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毯状仓储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聚网层和油源通道网层。从总体上看,油气分布的特点是沿层发散、顺断汇聚,但是准噶尔盆地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分布的稳定性和物性,其中包括厚度较大的仓储层和沟通仓储的断裂。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为例主要分析了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范围是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及其周边地区地形构造成因,通过对三肇凹陷构造的了解,进而总结油成藏的主控因素,最终确定油成藏模式、优选出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进而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油藏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有一个明确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保证。  相似文献   

17.
油源对比是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因为油的分布直接受控于油源。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种流体矿物,它们在油(气)源岩中生成后,经过一定距离的运移才聚集成藏。油气藏和油气源岩常常不在同一地点,甚至不在同一层位;同一盆地或凹陷内的油气,有时又来自不同油气源。因此,为了确切了解油气来源,必须进行油-油、油-岩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指导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气来源是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因为油气的分布直接受控于油源。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种流体矿物,它们在源岩中生成后,经过一定距离的运移才聚集成藏。油气藏和油气源岩常常不在同一地点,甚至不在同一层位,同一盆地或凹陷内的油气,有时又来自不同油气源。因此为了确切了解油气来源,必须进行烃源岩定性评价、油-油对比、油-岩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仁诺尔油田位于乌尔逊凹陷北部乌北次凹中部隆起带,整体为“两洼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南洼槽烃源岩发育,源岩充足,苏仁诺尔走滑断裂带沟通油源,形成多层位含油,纵向上存在三套主要含油气层系:南二段,南一段和铜钵庙。研究发现苏仁诺尔油田油藏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靠近主断裂的断鼻构造,向上油气沿断层运移到构造高部位在南二段聚集成藏,向下断层与铜钵庙源储对接,在铜钵庙顶部聚集成藏。通过对苏仁诺尔断裂带断层展布特征、类型及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朝阳沟阶地长10区块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和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长10区块在明水组末期发生大规模断层活动,受反转的影响,断裂密集带总体呈背斜形态,形成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三肇凹陷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也于明水组末期沿油源断层下排到扶余油层,后沿河道砂体和断裂密集带匹配做侧向运移到长10区块,形成油气运移的通道,构成扶余油层主要富油气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