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Abstract

In his recent study,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Jonathan Crary sees the writings on perception by the German physician, physiologist, and mathematician, Hermann von Helmholtz, as part of an epistemic shift, the emergence of what Crary terms a ‘modernizing vision’.1 His study proposes that ‘during the first few decad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new kind of observer took shape in Europ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ype of observer dominant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2 Helmholtz's thcory of perception contributes to this emergence of a ‘new observer’, a theory in which sight is no longer severed from the body. Helmholtz's account of a corporealizcd encounter with the phenomenal world marks a shift from the notion of a static monocular eye organizing our sensory experience and constitutes the notation of an autonomous vision, of an optical experience that was produced by and within the subject. Light, for example, is shown to be produced not from without but in darkness, the mere effect of the stimulation of nerve ends by electrical impulses.3 Such a theory highlighted not on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dy in perception but a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s. The sense of sight could be triggered by physical contact; a blow to the eye created light, made one see ‘stars’.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图像中提取的特征色通常表达为一系列单色,即基于聚类法得到的聚类中心。在以图像色彩意象再现为目标的配色方案优化中,很少考虑提取色的聚类分散度,导致配色方案的色彩过于集中在聚类中心而失去了多样性。基于聚类结果为优化过程提供更精准有效的约束。方法 首先用K–Means聚类方法从图库的每一幅图中提取若干特征色彩,并集中表达在可视化的三维色彩空间中;然后用户通过交互方式人工选择色彩构筑一系列定制色彩空间,作为色彩变化的约束条件,即约束空间;并设计了基于约束空间的配色优化交互式遗传算法。结果 以非遗图库的色彩意象再现为目标,基于平面设计的色彩优化任务进行了测试,在效率和满意度两个方面均表现良好。结论 解决了提取色重用的约束条件施加方法问题,有效利用了提取色的分布信息,使优化过程可以更精准地再现原始图库的意象,特别是色彩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孙敏娜 《包装工程》2017,38(22):99-102
目的指出传统包装设计中金色心理色彩感觉的偏差,为现代包装设计中金色的运用提供属性分析的依据。方法基于Photoshop色彩均值法、CIE 1976Lab色度空间和Lab色彩模式,将金箔样本色彩作为写实色彩代表,将金箔产品包装色彩作为设计色彩代表,将苹果手机外壳色彩作为流行色彩代表,研究3类色彩关系中金色的属性。结论揭示金箔并非"黄"金色而是"红"金色的真相,指出金箔产品包装写实色彩的不实,以及金色包装色彩需反映当下流行色趋势,为金色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任蓓 《包装工程》2016,37(16):165-168
目的研究运动服饰品牌的包装平面设计的色彩和造型规律。方法从视觉传达基本原理出发,研究运动服饰的品牌效应,透过包装设计这一品牌载体,分析我国运动服饰品牌发展现状,总结包装平面设计色彩造型规律。结论基于包装视觉传达原理和品牌包装效应,在品牌包装的色彩、文字、图案3个方面得出了我国现代运动服装品牌的特殊规律:在色彩方面运动服饰品牌以红蓝设计为主,其中CMYK色值比突出1~2个色彩,更能体现品牌生命力;在图案造型方面以简洁的符号体现运动精神的简约特点,可以最大限度传达企业品牌形象;在文字设计方面遵从标志设计原则,以简洁易读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琴 《包装工程》2019,40(6):278-281
目的探索界面设计中对平面视觉元素的创造性应用策略。方法以界面设计的产生及其涉及范围为前提,引出界面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以文字、图像、色彩、版式等视觉元素的应用为源头,分析当前界面设计中所存在的编排简陋、布局不佳、色彩欠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接着从界面设计的细节领域展开探索,分别就网页界面设计、游戏界面设计和手机界面设计展开论述,逐一对其中所应用的平面视觉元素进行研究,最后对平面视觉元素可能给界面设计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结论平面视觉元素为界面设计带来了诸多的灵感与设计可能性,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色彩、版式都可以借助设计师的思维进行多样化地创造与展现,这样的界面设计才能产生深层次的价值,直达人们的内心,与人们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7.
指针式仪表界面颜色特征对新驾驶员视觉前注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新驾驶员与仪表界面信息交互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找出仪表界面各元素颜色设置对新驾驶员视觉前注意过程的影响关系,并且对Treisman和Posner提出视觉前注意理论进行验证。方法根据信号检测理论21方法,选取30名新驾驶员进行实验,针对仪表界面中字符颜色、危险区域颜色和安全区域颜色进行视觉前注意过程分析。结果仪表界面安全区域和字符颜色相同时被试反应时间最小,发生特征整合;安全区域为白色、字符颜色为绿色、危险区域为黄色时,被试探测强度最大。结论仪表界面元素特征相同时可以降低新驾驶员的信息处理时间,特征不同时可以提高新驾驶员的探测强度。  相似文献   

8.
黄茜 《包装工程》2018,39(22):57-65
目的 研究养老机构标志色彩设计的关联因素,运用色彩语言与设计含义的转换关系,帮助养老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准确地设计标志,同时为其他养老相关产业色彩设计提供参考理论。方法 运用NCD色彩体系的色相与色调系统,色彩印象坐标体系分析老年人色彩生理与心理需求,养老机构的定位关联因素与色彩组合的关系,并以此建立养老机构标志色彩设计的基本逻辑。结论 养老机构的标志色彩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色感衰减的生理状态,避免使用明度对比低的配色,考虑居住其中的老人的心理需要,可对应使用色彩坐标“家庭区”为主的配色。同时,养老机构的标志色彩设计与其品牌核心、目标消费群体、所属地域文化有关。运用色彩印象坐标,将语义信息转化为色彩语言可以设计得出与养老机构信息对应准确的标志色彩,同时建立养老机构的色彩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现LCD显示器RGB颜色空间到颜色光谱高效的特征化。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及借助RBF神经网络研究输入变量数据范围、视觉加权函数和颜色数量对特征化模型的精度影响。结果主成分个数为6时可以很好地保留光谱原来的信息;输入变量范围为0到2.55,CIE1931视觉函数作为加权函数,颜色数量为364时特征化精度高,客观验证99个颜色转换的平均色差为0.36,最大色差为1.59,总样本的平均色差为0.17。结论输入变量数据范围对模型影响最大,视觉加权函数和颜色数量次之,因此在特征化时要考虑输入变量范围、视觉加权函数和颜色数量,这样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文中提出的模型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特征化模型,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智能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进行色彩编码,提高视觉信息的辨识度,从而降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高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认知绩效及驾驶安全性。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视觉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构建视觉注意模型。然后通过问卷形式来获取视觉信息功能元素的操作复杂度、驾驶相关度和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结合调研结果得到使用权重较高的功能元素。对使用权重高的功能元素进行图标设计,通过用户反馈得出最优的图标色彩编码。依据图标方案用户调研数据,在某汽车企业的三种企业形象色中,蓝色是相对于其他两种颜色易于捕获的色彩。蓝色易于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进行注意捕获,从而提高驾驶员的认知绩效,将蓝色应用于智能车载信息交互界面呈现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刘虹 《包装工程》2021,42(24):259-265
目的 基于通用设计理论,探究包装视觉设计领域里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适用于不同生理机能用户的共性配色方案,解决红绿色盲因色觉差异导致的包装视觉信息读取障碍,提高包装色彩设计的普适性,完善包装视觉设计的用户体验。方法 从视觉设计角度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围绕红绿色盲与普通用户的色觉差异,分析了包装印刷色彩的视觉效果,结合包装色彩设计应用,提供了包装配色的解决方案。结论 色彩作为视觉语言传播的媒介,由于受众色觉感知差异而影响视觉信息读取,商品包装的视觉信息是消费者了解商品的重要途径,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包装色彩选择和元素构成关系增强识别效果,优化包装视觉信息传播,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对构筑现代文明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德红  朱文风  李蕊 《包装工程》2014,35(21):86-90,112
目的针对当前色差算法在评价彩色图像时未考虑图像中像素之间颜色在视觉上的空间效应,提出基于最优色空间和视觉掩蔽效应的彩色图像质量评价算法。方法通过分析色空间通道间的相关性,选取最优正交、对立空间作为评价的工作色空间,在此基础上,利用色空间各颜色通道的掩蔽函数,去除图像颜色与颜色之间在视觉上的空间关联性,最后构建图像颜色差别公式,以评价彩色图像质量。结果在验证实验中,通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以及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各算法评价与图像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发现,该算法评价与主观评价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分别可达到0.3948,0.5840和0.4814,且分别大于现有其他色差算法评价与主观评价的相关系数。结论该算法评价结果与人眼视觉主观评价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丁楠  赵青青  全利  王玖 《包装工程》2024,(10):450-459, 468
目的 本文以重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研究背景,满足各类人群高铁出行的适宜性与多样性需求,升级城市形象展示窗口。深入剖析高铁站点导视系统在换乘枢纽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紧密关注城市智慧交通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致力于解决用户在换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视觉困扰和引导不足等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 对城市高铁站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设计要点和布设方法进行举证研究,重点就城市智慧出行、数字导视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对乘客空间寻路、安全感、舒适感等心理需求的调研,总结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导视系统的设计思路。综合考虑色彩及应用、字号及对比度、字体及视觉度、布设逻辑与信息分级,把控导视系统的视觉度、布设尺度、色彩材质、技术工艺。结合我国高铁站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重庆西站换乘导视系统的优化设计策略。结论 在尊重空间动向、用户体验、视觉流程的基础上,以智慧交通导视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探寻高铁站点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高效性、便捷性,旨在提升枢纽的建设水平、运行效率,以及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永华 《包装工程》2017,38(8):207-210
目的从男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化妆品包装设计。方法通过调研分析男性消费者选购化妆品品牌的关注因素,皮肤关注点和困扰,购买化妆品的原因,以及男性消费者偏爱的化妆品包装设计。结论男性化妆品包装应展现出更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令消费者感到使用产品后可以精神饱满,更有男士魅力。男性消费者偏爱的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包装造型偏向简洁大方和稳重有力的风格,包装材质以玻璃和塑料为主,包装色彩倾向以黑白灰为主,以少量鲜艳色彩搭配,或冷色系为主,装饰图形崇尚简洁风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计算机智能生成的方法提取具有华夏民族普遍认知的廿四节气抽象色彩,并展开设计应用的探索。方法 抽象色彩是人类对宇宙、自然及文化等认知获得的视觉经验,通过下意识的联想思维表现出来的深层印象。以廿四节气为对象,运用Word2vec大数据语义分析工具,挖掘出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联想词汇;其次,以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联想词汇为基础抓取廿四节气意象的图片,根据廿四节气意象图片,采用K-Means算法提取出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抽象色彩,构建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抽象色彩库。结果 利用Processing程序对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抽象色彩进行智能化的批量生成,并将智能生成的代表廿四节气深层印象的抽象色彩应用于包装设计。结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计算机智能生成的抽象色彩能符合大多数人对节气的印象。以华夏民族普遍认知的廿四节气抽象色彩展开计算机智能生成的设计研究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博远  方兴  罗蕾 《包装工程》2024,(10):158-167
目的 明晰我国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为使线路标识色更好地适应大运量轨道交通情境提出新的设计策略。方法 对相关学术文献和现有实践进行探讨;搜集并整理国内各城市已投入使用的地铁线路标识色,并依据孟塞尔系统对色彩的色度属性进行分析;以问卷方式展开色彩舒适度调研,以探索地铁线路标识色色度属性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结果 阐释了当前国内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实践的基本原则及对应的实施方法,将其设计诉求总结为功能和赋能两种层次,并梳理了其内部的六种向度;发现了关于色彩可读性和舒适性的规律。结论 在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中,色彩可读性的潜在影响常被忽略,其应被作为相关设计实践的重要考量因素;地铁线路标识色的舒适度受其明度对比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复杂地铁线网的色彩设计策略,以维系地铁信息界面兼顾辨识度和舒适度的色彩秩序。  相似文献   

17.
Human beings have developed many dyes and pigments and use them for printed and display materials to share information. Today's information society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these color materials. Some living organisms utilize body color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otection by skilfully combining dye, structural, and background colors to realize a body color change based on circumstances. In this study, inspired by the extraordinary body color changes of living things, a composite color material combining photochromic dyes, a black substance, a spherical colloidal crystal exhibiting a structural color, and a background color is prepared. In addition to combining a dye color and a structural color that changes upon light irradi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background color on each coloring property a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or material that can reversibly change into various color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香味与色彩和情绪具有紧密的联系,色彩强烈影响着香薰产品的使用感受与体验。基于联觉实验可获得香薰对应色相与感性意象,便于构建色彩网络辅助香薰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方法 在对中国传统香薰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款香薰作为研究材料。首先进行香-色联觉实验,获得香薰对应色相、情绪关系与感性意象,然后据此选取自然图片进行色彩微调,建立香-色图像数据库,最终对图片进行色彩提取并构建色彩网络模型,获得香味对应的主辅色及色彩关系,将其应用于中国传统香薰产品的配色方案与包装设计中。结论 利用嗅觉与色彩视觉之间的情绪关联作用进行联觉实验,获得的香味对应的色彩和谐自然、感性意象生动明晰,将其应用于中国传统香薰产品的设计中能够唤醒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9.
欧新菊  晁露露  杜爽  贾子婷 《包装工程》2022,43(20):402-411
目的 针对“新国潮”这一新兴的设计现象进行受众关注度研究,旨在剖析“新国潮”设计风格,发现影响“新国潮”受众关注度的设计要素,并展开实验分析,为设计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方法层面上的启示,为“新国潮”风格的推广提供设计策略。方法 在从字体、符号和色彩三方面解构“新国潮”设计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实验数据的信度、效度,运用眼动实验系统和方差分析法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个阶段实证研究“新国潮”设计要素对受众关注度的影响,并对原因展开分析。结果 在无意注意阶段,书法体、有色彩渐变、高纯度色彩、非象征符号能够获得较高关注度;在有意注意阶段,受众对宋体、有色彩渐变、高纯度色彩、象征符号的关注度更高。结论 研究在提高受众对“新国潮”画面的关注度、发现关注度影响机理和构建设计要素有效表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new technique for color reduction of complex document images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It reduces significantly the number of colors of the document image (less than 15 colors in most of the cases) so as to have solid characters and uniform local backgrounds. Therefore,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as a preprocessing step by text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pplications. Specifically, using the edge map of the document image, a representative set of samples is chosen that constructs a 3D color histogram. Based on these samples in the 3D color space,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colors (usually no more than 100 colors) are obtained by using a simple clustering procedure. The final colors are obtained by applying a mean‐shift based procedure. Also, an edge preserving smoothing filter is used as a preprocessing stage that enhances significantly the quality of the initial imag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method's capability of producing correctly segmented complex color documents where the character elements can be easily extracted as connected components.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Int J Imaging Syst Technol, 19, 14–26, 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