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白蜡枝桠材在四氢萘与苯酚混合供氢溶剂中液化过程的5个因素对残渣率的影响。白蜡枝桠材在供氢溶剂中的优化工艺为:反应温度为150℃、时间为2.5 h、木酚比为1:6、催化剂H2SO4用量为6.5%、四氢萘用量为20%,在此工艺条件下,液化效率可以达到96%左右。各因素的影响次序为:时间>温度>木酚比和催化剂用量>四氢萘用量。在选择的实验参数范围内,时间、木酚比和四氢萘用量越大时,白蜡枝桠材的液化残渣率越小,即液化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蔗渣在水与四氢萘混合溶剂中液化过程的5个因素对蔗渣转化率的影响.蔗渣在混合溶剂中的优化工艺为:反应温度270 ℃、反应时间30 min、固液比(蔗渣与溶剂质量比)1:6、碱浸预处理NaOH用量4%、四氢萘用量(占总溶剂质量分数)50%.各因素的影响次序:NaOH用量>反应温度>四氢萘用量>固液比>反应时间.在此工艺条件下,蔗渣转化率可达到97.9%.实验结果表明,四氢萘部分取代液化溶剂中的水,可以有效提高蔗渣液化效率,同时降低反应温度及压力,促进实验操作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洗油为供氢溶剂,考察了溶煤比、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对新疆五彩湾煤样加氢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液化中,洗油部分加氢,生成具有强供氢能力的物质,增强其供氢能力,可以作液化溶剂,且溶煤比由四氢萘为溶剂的3降低到1.75;虽然氢初压为8.0 MPa,但反应终压为16.3 MPa,与四氢萘为溶剂时相当;油产率达到59.24%,转化率达到81.05%.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添加量以及供氢溶剂对褐煤直接液化油中低级酚生成的影响以及低级酚生成的机理,利用模型化合物邻苄基苯酚在煤直接液化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邻苄基苯酚在液化条件下主要发生桥键断裂反应生成低级酚,苯环不易被加氢饱和。温度升高对促进邻苄基苯酚桥键断裂有利;压力升高则不利于其桥键断裂;铁系催化剂添加量的增加会促进桥键断裂;供氢溶剂四氢萘相比十氢萘会抑制低级酚的生成。邻苄基苯酚加氢液化的产物以苯酚与甲苯为主,邻甲酚与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四氢萘属于萘的加氢中间体,是一种重要的供氢溶剂,也是生产甲萘酚的重要原料,具有很高的附加值.本文以萘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选择性加氢的方式,高收率的得到四氢萘.考察了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种类及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此工艺,原料转化率100%,产品选择性大于99%,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高,具有很高...  相似文献   

6.
氢转移对煤的加氢液化至关重要,理解氢转移机理对于改善煤液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微型反应釜中通过考察氢气的溶解、溶剂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催化剂对煤高温快速液化的影响,揭示了煤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单原子氢和双原子氢的转移机理。结果表明,在以四氢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主要的活性氢来源于溶剂所提供的单原子;在以四氢萘、氮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不同催化剂对溶剂提供单原子氢的影响不同。在以四氢萘和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双原子氢基本未参与液化反应,溶解并不是其参与液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萘为溶剂、氢气气氛下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双原子氢参与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以萘或四氢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可以促使双原子氢快速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7.
溶剂组成对褐煤催化液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60ml微型高压釜,以杂酚油为溶剂,在氨初压6.0MPa,反应温度400℃,反应时间30min的条件,以四氢萘,邻苯二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溶剂中供氢组分和酚类物质对先锋褐煤催化液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供氢组分对液化转化率和油品产率皆有重要作用;酚类物质对液化转化率影响较小,但能改变液化产物之间的分布,催化剂活性是随溶剂中供氢组分和酚类物质百分含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液化反应条件(苯酚/核桃壳质量比、催化剂浓硫酸用量、温度和时间)对核桃壳液化产物成胶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酚/核桃壳质量比的增大,液化残渣率下降,液化产物的耗醛量逐渐上升;随着催化剂浓硫酸用量、液化反应温度和液化反应时间的增加,液化产物的游离酚含量、可被溴化物含量及液化残渣率下降较快,但耗醛量下降缓慢或变化不大;相同液化反应条件下,液化产物的可被溴化物含量总比相应的游离酚含量高;在苯酚与核桃壳质量比3:1、催化剂浓硫酸用量3%、液化反应温度120℃、液化反应时间30min条件下获得的液化产物具有较好的成胶能力.  相似文献   

9.
首先利用实验室建立的一套平衡液相取样法实验装置测定了氢气在四氢萘和萘中的溶解规律,其次通过间歇式微型反应釜研究了氢气在煤高温快速液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氢气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与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氢气在四氢萘和萘中的溶解度在5 min内达到最大溶解量的78.54%左右,之后溶解度开始逐步缓慢上升直到30 min时达到最大溶解量;②在充足的四氢萘作为溶剂的液化反应中,氢气对于煤高温快速液化反应几乎没有影响,活性氢主要来源于溶剂;在萘作为溶剂的液化反应中,钼酸铵催化剂促进了氢气参与反应,但是总转化率的变化较小,仅仅促进了沥青烯向油方向的转化。③压力对于煤高温快速液化中四氢萘的供氢性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植物纤维在供氢溶剂中的液化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热化学液化方法可以将植物纤维原料液化成为烃、醇、酚、羧酸等多种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做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使用供氢溶剂,可以起到类似于加氢反应的作用,即封闭液化生成的碎片自由基,防止碎片的重结合形成更难以分解的缩合产物。文章主要综述植物纤维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木质素在供氢溶剂中的液化工艺以及反应的机理,以及催化剂在植物纤维液化中的作用和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苯酚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茭白废弃生物质液化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该液化产物制备胶黏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茭白废弃生物质液化过程中,苯酚用量的影响最大,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次之,而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优化参数是苯酚用量为1:5,催化剂用量为7%,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温度为140℃,在此优化条件下,液化率为95.83%。胶黏剂制备过程中,茭白液化物与甲醛的质量比为1:1.8,高温缩聚反应温度为92℃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以苯酚为液化试剂、硫酸为催化剂对香蕉假茎进行液化,探讨液化条件对液化反应的影响,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成分分析研究了不同液化时间的液化物性质差别,同时以液化产物制备环氧树脂胶黏剂,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催化剂用量(占原料的质量分数)30%、反应温度150℃、液固比4:1和液化时间90 min; FT-IR分析表明:40 min和90 min液化产物官能团相似且具有芳香衍生物和酚羟基特性;成分分析和TGA分析表明:40 min残渣中纤维素保留量比90 min高;性能测试表明,90 min液化产物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剪切强度可达7.26 MPa,玻璃化温度(Tg)可达78℃。在优化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液固比的条件下,液化时间对残渣率和液化产物官能团的影响较小,但对残渣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较大,液化产物适合制备生物质环氧树脂胶黏剂。  相似文献   

13.
杨建良 《辽宁化工》2014,(7):837-838
以硫酸亚铁为铁源,硫化钠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超细FeS催化剂。以四氢萘为溶剂,反应温度430℃、氢初压6.0 MPa、反应时间60 min、溶煤比2∶1条件下,探讨超细FeS催化剂对五彩湾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基超细FeS粒子形貌均一,呈细棒状;五彩湾煤直接液化实验的油产率、液化率和转化率,以2.0%(wt,以活性金属元素计,相对于干燥无灰煤,下同)超细FeS为催化剂的实验分别达到56.15、73.29和81.21%(wt,相对于干燥无灰煤,下同),高于相同条件下,以3.0%分析纯Fe2O3为催化剂的实验产率(分别是44.00、49.33和62.05%)。  相似文献   

14.
以苯酚为液化剂,浓硫酸为催化剂,采用微波加热的方式对竹粉进行了液化处理,探讨了酚/竹固液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500W、酚/竹固液比为4:1、浓硫酸为8%、液化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8min时,液化效果最优,所得产物的残渣率仅为O.289%。采用红外光谱对竹粉液化前后官能团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苯酚液化后芳环被引入到竹粉的分子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以苯酚为液化剂对沙生灌木进行液化实验,分别对液化前后的沙柳、柠条进行FT-IR分析。结果显示:沙柳、柠条的液化效果随液化温度、催化剂的用量、液比的增加而增加;在150℃,催化剂用量7%,液固比4:1,液化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沙柳的残渣率为3.79%,柠条的残渣率为11.25%。  相似文献   

16.
苯酚液化是生物质液化的重要手段,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不均一的原料,而完全液化将其看作是 "单一"的原料,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选择性液化处理方式对小麦秸秆进行了苯酚液化,并对比了选择性液化与完全液化。结果表明:低温下适当的浓硫酸用量、较高的苯酚用量、适当的反应时间有利于保留纤维素而选择性液化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完全液化处理方式相比,选择性液化反应条件温和,保留了大量的纤维素,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价值。通过均匀试验和数据回归分析并实验验证得到选择性液化优化条件为:浓硫酸用量占总反应体系质量分数的 3.0%,反应温度 100℃,反应时间 30 min,苯酚与秸秆质量比 3:1,纤维素残留率达 70%,而液化产物结合酚质量分数可达 100%。  相似文献   

17.
竹粉苯酚液化工艺优化及产物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苯酚为液化剂,浓硫酸为催化剂,对竹粉进行液化实验,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液固质量比和反应时间对液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竹粉苯酚液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液固质量比,其次是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竹粉苯酚液化较适宜的试验条件为:苯酚与竹粉质量比4∶1,硫酸质量分数4%,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120min。对竹粉原料、液化产物和残渣进行了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竹粉在苯酚液化后,竹粉中化学组分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更多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18.
The residue of oleaginous yeast (ROY) was liquefied in polyhydric alcohols using sulfuric acid as catalyst. The effects of some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liquefied residue rate, such as liquefaction temperature, catalyst loading, reaction time, glycerol concentration and solvent/ROY ratio, were discussed. The liquefied residue rate decreased as the reaction time, liquefaction temperature, catalyst loading, solvent/ROY ratio increased. The re-polymerization of liquefied products was favored in later stage reaction. Higher catalyst loading and lower solvent/ROY ratio could accelerate the re-polymerization of liquefied products; thus the liquefied residue increase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main component of ROY is polysaccharide. The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liquefied products of ROY included alcohols, acids, ketones, aldehydes, amide, ester and their deriva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