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硅胶灌注的方法获得泵轮叶片模型。利用反求设计建立了液力变矩器泵轮三维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2.
要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液力变矩器,其内特性参数是极为重要的,而现有液力变矩器大都只给出几何参数及外特性试验数据,极少有内特性参数。为了能借助较成熟的变矩器结构参数和试验外特性设计新变矩器,本文根据已有变矩器的结构参数和试验外特性,反求循环  相似文献   

3.
针对车用液力变矩器复杂动态过程中工作相位随时发生转换,不能及时判断相应流场结构的改变,难以对瞬时流场特性进行准确仿真的问题,基于传统变矩器CFD流道模型和导轮空转无叶片模型,建立了液力变矩器混合流道CFD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可以自动识别变矩器变矩、偶合和功率反传等工作相位及其相位转换过程,并根据导轮是否空转自动选择相应流道模型。对某变矩器进行了一系列稳态通用特性和动态特性的仿真与试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液力变矩器混合流道CFD仿真方法对变矩器稳态和动态特性仿真精度较高,有效解决了变矩器复杂动态过程难以快速实时仿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T30液力变速箱为轨道车辆液力变速箱,装载于JW-4型接触网作业车上。液力变速箱由液力传动部分和机械传动部分组成,液力传动部分主要部件为液力变矩器和液力偶合器。在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反求工程技术能够得到精确的三维数字模型。运用光电非接触式三坐标扫描测量仪对叶轮进行扫描得到叶轮表面点云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NURBS曲面重构方法对叶片进行重构。为验证叶轮重构精度,对叶轮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构的叶轮精度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5.
针对液力变矩器叶片建模周期长及叶形交错性强等特点,采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对叶片的关键截面和叶形进行参数化表达,并通过叶片设计原则和三维建模软件CATIA建立一款扁平化液力变矩器及相应单流道模型,然后利用CFD对其稳态内流场进行数值仿真,并与试验外特性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分析速度场和压力场,揭示了流道内的主流特征,分析造成液力损失的成因。结果表明,NURBS及CFD在液力变矩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液力变矩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变矩器内流道流体域及叶片浸入实体域三维计算模型,采用浸入实体法模拟液力变矩器叶轮内流道油液运动状态,分析了液力变矩器油液压力及速度分布情况。基于变矩器三维流场分析结果计算其外特性,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泵轮及涡轮流道内均存在涡流和脱流,一级涡轮出口处出现射流现象;仿真结果与试验所得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外特性曲线吻合良好,为液力变矩器流场仿真分析提供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7.
叶片的设计工作一直都是液力变矩器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冲压型泵轮叶片反求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泵轮叶形骨线的数学表达式,从而为设计出合理的叶片形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减小对经验参数和经验公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液力变矩器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部件之一,而液力变矩器设计的关键则是其叶片的设计。对液力变矩器叶片的三维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Pro/E为设计平台,针对不同型式的叶片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对叶片的三维实体设计。与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相比,该设计方法更简便和直观,并可进一步用于叶形优化设计和对叶片曲面进行流体分析;同时,提高了液力变矩器设计的效率,缩短了其研发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圆弧+直线”的设计方法设计了有效直径370 mm的新型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循环圆;运用等倾角射影法设计了新型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各叶轮叶片的叶形,并给出了其总体结构。为了实现导轮叶片的转动,设计了导叶调节机构和导轮内外环结构,阐述了实现导轮叶片转动的过程,并定义了导叶开度的变化范围。运用CFD方法对所设计的新型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其原始特性,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由分析可知,通过调节导叶开度的变化能够实现轴流导叶可调液力变矩器能容的连续可控。由于其连续可控的能容特性,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时能够实现动态匹配,进而提高整机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液力变矩器叶轮叶片级进模的组成及特点,并对级进模在液力变矩器叶轮叶片的应用过程作了详细的说明,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最后简单对级进模在液力变矩器叶轮叶片上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