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常青  石晓冬  杨浚 《城市规划》2021,45(5):61-67
全国首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正处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历史期.城乡建设经历了几十年快速粗放扩张发展后,已到了向空间重构提质转变的关键期,既有规划编制实施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北京新版总规以减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坚持底线转型思维,大幅改革了原有规划管控范式,建构起有利于国土空间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重构型规划调控框架与技术标准体系.重构型规划实施是要深化改革,北京将规划事权与行政事权对应,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强化总规刚性传导与多规合一,将规划实施和行政管理联动起来,建立事前实施方案、事中监督问责、事后体检评估的全过程联动机制,推动规划、土地、投资、财税金融、公共管理、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了北京总规编制思路的演进历程与影响机制,针对当前规划转型期的特点提出了总规编制创新思路.首先从规划宗旨、规划目的、落实方式、实施措施等方面阐述几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演变历程,接着从国家大政方针、基本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模式、社会思潮影响等方面分析导致总规编制重心与思路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从政府与市场、静态与动态、长远与近期、上下与左右、整体与局部、继承与变革等方面指出当前总规编制需着重处理的几个关系,最后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提出总规编制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2016年山西省提出开发区要改革创新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区总规编制的浪潮。开发区总规与城市总规衔接,直接影响其法定位置;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又从顶层设计上决定了转型中的开发区总规定位;"多规合一"背景下的"一张蓝图"思路从深度、广度上提升了本轮开发区总规编制层次。转型中的规划如何能更接地气,让整装待发的开发区重新快速起步,让创新驱动的远景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引言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已建成区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或面临某种阻碍发展的城市问题的地区进行改造的活动。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区均为建成区,未来城市存量更新将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总规")提出"以疏解非首都职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简称新版《总规》)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以解决"大城市病"为突破口,着力适应资源环境约束新常态,按照世界城市标准定位,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在设施建设标准、市政服务质量、运行安全保障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本文围绕新版《总规》中排水与防涝规划展开专题解读,按照提高韧性、亲水宜居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承载能力,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能力,构建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兴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是大兴区落实北京总规实施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风生水起在大兴"的科学依据,是全区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大兴分区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秉承总规精神,落实总规要求,深挖地区本底,体现区域特点,对于促进新时代大兴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从分区规划编制工作思路、规划编制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展现大兴分区规划组织及编制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春天,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关科北京未来的鸿篇蓝图开始绘制,预计年底即将浮出水面,北京总规修编工作进入倒计时.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同时,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总体规划编制也面临变革和转型.信息化为实现总体规划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建设战略数据平台并引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有效支撑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编制,对大数据时代总规编制技术与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的变化,修改型总规开始成为总体规划调整的主要形式.与修编型总规相比,修改型总规在内容、程序、成果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现结合长沙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这一项目实践,从评估、编制和成果3个阶段阐述了修改型总规的编制方法,为其他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10年>提出的首都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调整和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总体构思,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总规中提出的"市域战略转移"和"旧城的保护与复兴"及"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等规划思路,是当前形势下推动首都城市发展与深入开展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新认识,对今后历史名城整体保护工作的实施,以及切实做好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做好总体规划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总结总体规划实施普遍面临的难点,结合党中央对北京规划实施提出的新要求和北京规划实施面对的新形势,介绍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促进和保障规划实施方面形成的思路,以及建立“多规合一——任务分解——体检评估——督查问责——综合治理”统筹实施机制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2.
北京公园规划修编工作实践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英姿 《中国园林》2010,26(2):39-41
公园规划是公园发展建设的龙头。规划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公园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于2004年修订的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已开始执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进行了修编,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市属各公园的总体规划也需要按照变化的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北京市市属公园为例,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历史概况、公园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市属公园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中对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总结了公园规划修编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亚滨 《城市规划》2006,30(8):75-77
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要求的现实,本文在分析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应突出“四性”,强化“五规”。即突出规划的协调性、社会性、经济性和应变性,强化区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旧城区更新改造与保护利用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14.
陈卫民 《规划师》2006,22(8):77-79
"撤市(县)设区"、外延拓展后的新市区往往不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组合,一个以中心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城市区".对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惠州市区,原来针对单一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已不能适应新一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应鼓励城市内部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各个层次总体规划的编制,建立分级审批、多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洛阳在中国古代史和都城史上占有极高的和极为重要的地位,位于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以表现洛阳古城空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具有洛阳古城地域空间特色与文化精神的校园为原则,从传统的"城"的概念入手,着重表现校园内"城-庭-院-园-街"的尺度变化与空间情态。  相似文献   

16.
和红星 《规划师》2004,20(12):13-15
西安市第4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西安定位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构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对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和色调、城市雕塑、景观小品进行设计,以挖掘城市历史内涵,凸显古城风貌,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以泰州市参赛的2007年第五届江苏省园艺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对方案构思形成过程的介绍分析,探讨塑造特定地域自然文化特征与构建和谐景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设计构思提供了参考。方案以城市关键词凤、水为主,找寻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切入点,形成“水与自然”“、水与城市”“、水与文化”3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法论探究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审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了总体规划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需要实现"两个转变"的基本命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期建设规划是应对规划体系弊端而出现的新的法定性规划类型,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然而,以用地和项目为导向的传统的近期建设规划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却存在诸多弊端,这种可操作性并未能很好落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新的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在此,笔者以"活力空间"为基本切入点,认为活力空间是体现城市特色、经营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空间中的新的增长空间,应成为近期建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活力空间"为导向的近期建设规划新方法,并以常州武进区为例,对此进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gives insight into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Helsinki, Finland. The city has an undergroundmaster plan (UMP) for its whole municipal area, not only for certain parts of the city. Further, the decision-making history of the UMP is described step-by-step. Some examples of underground space usein other cities are also given.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sustainability issues related to urbanunderground space use, including its contribution to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nd aestheticallyacceptable landscape, anticipated structural longevity and maintaining the opportunity for urbandevelopment by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ground planning enhances overall safety and economy efficiency.The need for underground space use in city areas has grown rapidl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t thesame time, the necessity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work has also increased. The UMP of Helsinki reservesdesignated space for public and private utilities in various underground areas of bedrock over the longterm. The plan also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the city's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work and allows suitable locations to be allocated for underground facilities. Tampere, the thirdmost populated city in Finland and the biggest inland cit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is also a good exampleof a city that is taking steps to utilise underground resources. Oulu, the capital city of northern Finland,has also started to 'go underground'. An example of the possibility to combine two cities by an 80-kmsubsea tunnel is also discussed. A new fixed link would generate huge potential for the capital areasof Finland and Estonia to become a real Helsinki-Tallinn twin city. 2014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