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无论是探究景观作为一种“此在”的本体论解释,还是获得超脱于设计师“原意”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抑或是找寻一种围绕“理解”的主体间性设计方法,解释学都具有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向度,可称为风景园林一般方法论。在知识论层面,阐述了解释学与批评学的差异,并通过贝蒂的四原则架构解析作品解释的原则;在本体论层面,分析了2种理论路径与2种典型解释理论;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解释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机理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由于丧失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所具有的那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没有了铸合整个民族精神走向的统一精神标尺,因而呈现出某种疲沓、松散与萎靡之态。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受到整个文学与艺术批评的影响。相对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甚至建筑批评,风景园林批评由于其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影响,还处于起步摸索与萌芽阶段。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论、对象论、价值论、生态论、土地伦理和方法论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的重点。其中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论和方法论是批评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吴承照 《中国园林》2006,22(5):12-15
与发达国家相比,同LA对应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4个方面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特点,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尤  章明 《风景园林》2024,(3):51-59
【目的】基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以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定位调整,拓展面向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在建成环境再生中的引领作用。【方法】在理论上,结合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指出城市建成环境再生范式的三大转变,即“场域”关系的视角转变、城市更新的路径转变、设计主体的身份转变。在实践上,依托从上海“一江一河”到全国“大江大河”的滨水空间营造、街区综合环境提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与景观化的大量实践,深化建成环境再生的“六维空间再生体系”。【结果】强化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的影响,包括空间营造的系统性知识、历史文脉的文化性知识、基础设施的复合性知识、场景节点的建构性知识、环境修复的生态性知识和公共空间的艺术性知识。【结论】倡导“大设计观”下多学科、多领域、多工种的设计跨界与融合,优化范式转变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拓展路径,推动风景园林共同体为建成环境再生创造新价值、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6.
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影响学科的观念建制和社会建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初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在研究方法论上面临着"相关性"与"严谨性"的矛盾。如何从方法论的层面进行思考,推动风景园林研究方法发展为既满足设计思维和设计行为独有的内在特点,又满足学术研究标准的体系?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学科自立与健康发展,应该在学科的观念建制中认可"设计研究方法",并在学科的社会建制中重视规划设计实践单位的研究能力,丰富学术共同体和专业知识生产主体的背景,从而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平台的设计"相关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被动地应对科研成果压力,更是学科主动创新的发展动力。在"相关性"与"严谨性"的矛盾面前,学术共同体需要深入文化传统和学术传承,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脉络,综合评析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从而促进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方法】从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同视角或维度出发,归纳、比较和反思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的途径、思路和方法,发掘看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相关现象的不同方式。【结果】辨别和剖析了传统体系、设计体系、空间体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5种理论体系的异同与关联,以及对学科理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剖析了学科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论】理论体系的建构能够促进对学科内在和外在关系的思考,可视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理论发展的结晶,借此把握学科理论的发展动向,并以开放式的答案与认知面对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沈洁  林诗琪 《风景园林》2019,26(7):51-56
“设计研究”为设计学科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分支“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更是为“设计研究”范式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对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而言,RtD在该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从本质上有助于风景园林学术研究体系的发展。介绍以Creswell的知识观框架(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变革主义、实用主义)对风景园林RtD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引用此框架爬梳了近5年间(2014—2018年)发表于《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本刊物的设计研究成果,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果3方面对中国RtD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设计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湮废园林涉及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园林,以及现存园林经重大改变前的早期风貌。中国园林早期的历史风貌是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研究是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方法】探索多重证据在湮废园林复原研究中的运用:首先将复原证据分为现场实存、遗址考古、诗文文献、绘画图像、口述证言、相关实存和造园理论7种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言辞证据,按关联性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进而逐一辨析7类证据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复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指出湮废园林复原过程中应注意证据的可用性与可靠性,关注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证据的持续更新。【结论】尝试建立一套依据可靠、过程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为湮废园林复原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20,(3)
哲学范式是认知事物的最根本模式与体系,统领整个认知过程。规划设计学科具有自然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因此可以在研究中应用不同的哲学范式。基于研究实例,剖析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研究的三种不同哲学范式:实证主义、批判理论与构建主义。介绍不同哲学范式在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及方法论层面的不同观点,及其积累知识与评价知识可靠性的不同方法。同时,对不同哲学范式在规划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