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德华 《家饰》2013,(6):150-157
对于很多人来讲,家是一个生活的空间,对于安德华来讲,家是一个特别的空间,可以体现自我的地方。通过设计,他呈现给大家的是只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别人无法照搬,但是可以借鉴这种为生活投入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软装陈设已经慢慢地渗入于人们的家居空间中,成为家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每一个家居空间都有其专属的气质,如何通过软装去呈现这种气质,需要设计师根据不同的空间,将业主的个性、喜好以及生活习惯等融入到整个软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软装元素表达出不同风格的特点。本期,我们为读者呈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家居空间,分别以"不一样的北欧"和"Art—Deco"风格为主题,带给人们更多的回归自然与生活情趣的全新感受。  相似文献   

3.
正本案选择"豆米博物馆"的概念作为设计主题,当用餐不在只是简单的食用,而是从味觉到视觉再到心灵的过程,空间寄存了太多的朴实而变得静怡。这样的一个餐厅,将给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品尝美食,同时也可以享受最原始的农家气氛的朴实角落。其设计理念是让城市消费者感受"大自然静逸深处的农家朴实",用现代的手法呈现最朴实的豆与米的文化。浓浓豆香,真情共享!让一切可见更自然,更深入了解豆文化,带来视觉上的互动感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正>本案选择"豆米博物馆"的概念作为设计主题,当用餐不在只是简单的食用,而是从味觉到视觉再到心灵的过程,空间寄存了太多的朴实而变得静怡。这样的一个餐厅,将给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品尝美食,同时也可以享受最原始的农家气氛的朴实角落。其设计理念是让城市消费者感受"大自然静逸深处的农家朴实",用现代的手法呈现最朴实的豆与米的文化。浓浓豆香,真情共享!让一切可见更自然,更深入了解豆文化,带来视觉上的互动感受。  相似文献   

5.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9):138-138
只有呈现个性生活的醇香,才能让每一个空间都拥有独特的灵魂。唯有用心去体会真正的设计内涵,施以精妙绝伦的灵感调配并融汇独有的艺术语言与生活态度,方可成就空间艺术的巅峰。世尊家居艺术廊正是以这种对艺术的热情,在设计生活大师Ben Wu(吴滨先生)的构想下,让空间、生活与人这三者关系平衡的如此优雅,掀起了一场引领中国家居艺术的全新生活体验。整个艺术廊的设计从"生活、美学、梦享"这三个角度,在情感与理性间完美诠释了"艺术、空间、人"这三者共融互通的关系。生活不仅是不同区域血缘方式的整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思维中,展览总是固定而严肃地呈现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展品静默不动地等待参观者的到来。而移动的盒子画廊希望通过新的展示方式来打破这种常规,给人们展示流动的艺术展。为此,画廊制作出一个特别的展示区域,区域由12块相互铰接的面板构成。每块面板内侧都展示有一件艺术作品。面板之间灵活的铰接方式实现了画廊空间的多重组合,可根据场地条件、展览主题以及艺术品形式的不同从一种展览空间转换为另一空间,从为单个展览设置的单独展厅到为系列展品设置的共同展示空间。这个展示区域就是“移动盒子画廊”。  相似文献   

7.
  ;姜敏华 《现代装饰》2014,(11):24-25
<正>马贾画廊此次为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展览,展出了来自伦敦的荷兰籍艺术家Adeline de Monseignat的最新力作。该展览主要通过整合建筑、雕塑和绘画,大规模呈现装置艺术来追忆作者过往的童年。艺术家将自己家中遮阳篷上所用的红白色条纹布料设置于马贾画廊的中央,并根据其童年时期卧室的确切尺寸进行创作,作品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某种特定的联系。重建的"房间"伴有儿童卧室的趣味性,其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野性十足,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空间由此产生。"房间"内部创建出一个高1.7米的狭窄走廊,设计高度与艺术家的身高一致。随着参观的慢慢深入,参观者会看到一系列采用皮毛创作于玻璃球中的触觉性雕塑,  相似文献   

8.
<正>印度RENESA建筑设计室内事务所最新的项目"The Geometrication"为我们带来一个的集餐厅、酒吧、咖啡馆为一体的多样化体验空间,项目是印度第一家棋盘游戏为主题的餐吧,RENESA从原始的解构主义建筑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充满体积感的画廊空间和看似分离实则连通的功能空间,对解锁空间体验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空间被概念化,让顾客感觉自己是游戏设置中的主角,并提供一种"Out of the Box"的体验,这种体验充满了不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正>印度RENESA建筑设计室内事务所最新的项目"The Geometrication"为我们带来一个的集餐厅、酒吧、咖啡馆为一体的多样化体验空间,项目是印度第一家棋盘游戏为主题的餐吧,RENESA从原始的解构主义建筑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充满体积感的画廊空间和看似分离实则连通的功能空间,对解锁空间体验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空间被概念化,让顾客感觉自己是游戏设置中的主角,并提供一种"Out of the Box"的体验,这种体验充满了不确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地址_中国成都项目面积_345平方米陈设艺术_千墨设计万科推出"有空社区客厅"概念后,首选成都万科第五城作为试点,并找到千墨设计担任陈设顾问和实现。此次,万科推出这样一个城市客厅,是对社区中心新生活方式的大胆尝试,希望能为社区提供一个身心存放的空间,犹如自己的"第二个家"。关于"有空",一个看似异形的空间盒子。常规设计里大部分围绕着空间与光影的关系去呈现一个  相似文献   

11.
自由伸展     
DAG设计事务所为德里艺术画廊设计了新的画廊空间,设计了一个新的架构。带来一个有利于艺术品零售的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2.
展览概况     
《城市环境设计》2015,91(4):28-31
<正>"纽约·北京·纽约——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继2012年在英国伦敦策划的"从北京到伦敦——2012当代中国建筑展"的又一次国际建筑展。展览以八张桌子的形式呈现了八家事务所的设计现状,让观展者好似穿越在轻松的纽约街头;八本书籍和八个模型则集中展示了他们在中国的建筑作品和一贯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槃达建筑"新近完成的北京鸿坤艺术活动中心项目,主要通过拱廊、台阶和镜子等元素来塑造空间,完成了一件"埃舍尔式"的艺术空间作品。让人们可以走进埃舍尔的魔幻空间,感受空间与视错觉互动的独特体验。鸿坤艺术活动中心项目位于北京西大望路,紧邻多个画廊和美术馆。设计团队接受业主委托,设计了一个可用于举办讲座、阅读活动、小型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的多功能空间。业主希望能拉近区域内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进而创造公众与艺术之间的直接互动。  相似文献   

14.
王海涛 《现代装饰》2008,(1):147-147
11月24日,影像艺术家刘韧、崔元准的影像作品在798艺术区墨画廊展出。 他们把影像融入到生活的空间中,用国际性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存在方式,塑造出超越时间的空间世界。在他们的影像里,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对生活中新的空间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图书馆空间中The Experience Economy——"体验经济"的逐步渗透,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成为了图书馆除了文化价值之外的商品价值。如何体现文化与商业的"双赢","体验设计"的实施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让读者体验空间,得到精神、感官的多重共鸣,更深入地体验空间所表达的内在和外在意义,给读者呈现一个内涵丰富、服务优质、思想深邃的场所空间。  相似文献   

16.
网络     
“网络”是为Also Space2展览所创作的空间装置,展览由荷兰艺术家Reinaart Vanhoe策展,中文名称“也是个地儿”,策展人摒弃画廊内的展览空间,让艺术家选择各自的非正式空间作为展场,意在让观众产生对非正式空间的思考。“网络”选择C—Space画廊的楼梯间,装置本身是一个由特定算法计算得出的复杂拉力结构,安装于楼梯问这一大家必经之地,使得观者有机会“走进”装置,体验他的特性,同时更加关注楼梯这个交通空间。棉绳作为装置的主要材料,内部所受的拉力使其表现出绷紧的状态,而使用弹簧作为节点则具有方向自调节性,使得搭建变得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7.
正由Ofist设计的Eye-D眼镜店位于伊斯坦布尔。它不仅是一家商店,更是一个多用途的社交场所:一个博客点、会议点、艺术画廊、咖啡厅,或是一个音乐演出场地。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空间。客户在这不仅可以购物,还可以参与其他活动。为了让客户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设计师运用铁框架和面板创造了一个多用途的背景,可以方便地安排不同的需求,如展示眼镜以及艺术作品,可移动的软木座凳也可担当各种用途。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位于包头市复正大厦19层,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业主在多年从商过程中收藏众多艺术品,希望借此空间进行展示。空间定位为综合艺术中心,功能包括艺术品展示、画廊、会所、办公等。艺术中心与会所、办公的功能结合是业主的主要需求。"折,廊"空间为项目的核心区域,作为高端艺术品展示区,设计师围绕现场的两根柱子,打造了一组装置设计,以长方形体反复转折变化和穿插组合所形成的空间廊子,是以长方体块为基本单位的立体空间组织,亦是对一组以廊子为基本形态的造型进行解构重组所得到的空间体系。装置将空间进行重新划分与组合,它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与内外部流线能让观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间体验,每转一个角度就有一种视觉画面,也让艺术品以一种多层次的展示方式呈现。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一直在追寻,追寻一个梦,在不同的项目实践中反复坚持着一个理念-- □建筑是有生命的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空间不仅是"二维"、"三维"的空间(视觉冲击与身体感知) 空间也是"四维"的场所(随时间变化而生长) 空间更是"五维"的境界(随心灵升华而感动) □设计不仅是设计建筑,而是设计生活,倡导一种健康人性化的生活模式. □生活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一种真爱. □人与自然共生. □建筑与城市共生. 让建筑成为城市交响乐中的一部分,或是序曲,或是高潮,或是背景,虽各得其所,却同样可以感动人们.  相似文献   

20.
设计说明:该设计体现了"场域"意识,让"建筑从土里生长出来"。在自身限定的区域中,设计从场地到建筑统一采用水刷石饰面,对光形成漫反射,使建筑"折旧"而易于融入周遭,结合坡地地形设置的舒缓台阶他不,在逐级上升过程中自然渐变为建筑本体。完成一个共同的"场域"。尝试用湘江中的石子作为材料,用水刷石这种传统工艺做外墙。把石子墙面延伸到室内,水刷石对光具有漫反射和折射效果,在不同季节、天气和阳光角度下可以呈现不同的色泽和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