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某制革园区污水处理系统不能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的问题,对现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整体改造。改造方案统筹布置事故水处理、混合水处理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其中事故水处理系统采用粗格栅+提升泵站+事故水调节池+絮凝沉淀池+事故水储池;混合水处理系统采用预处理+絮凝初沉池+缺氧池+MBBR与PACT组合好氧池+二沉池+絮凝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臭氧接触池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中水回用系统对处理后达标水进行二氧化氯消毒,出水水质满足制革企业生产用水要求。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项目的现状、设计水质、工艺设计方案、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调试运行等。  相似文献   

2.
除碳器可除掉反渗透出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减轻混床强碱阴树脂的负担,有利于混床除硅,提高混床的周期制水量和出水水质,减少再生用碱量。但是混床在工程设计中也存在设备本体较高,自重较重。如在反渗透加混床工艺中在反渗透出水的储存水箱上部加设除碳器的话,额外增加水箱间顶板高度约2m左右,大大增加了土建造价。本文主要根据我公司在山东某干熄焦项目上化学水处理工艺中采用的原水进水水质分析,探讨加装除碳器后的必要性。从原水水质层面分析解决是否在化学水处理中设置除碳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水是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中重要的工作介质和冷却介质,锅炉补给水水质稳定合格对机组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介绍了膜法+离子交换水处理技术(纤维过滤器/超滤/一级反渗透/一级除盐/混床)在某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详细讨论了反渗透+离子交换水处理工艺特点、系统运行方式、控制参数和注意事项,比较了膜法+离子交换和全膜法工艺特点和经济性。运行结果表明,膜法+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稳定优良,符合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补给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流行于热电行业的反渗透+混床制水工艺流程。总结了此类制水流程节能降耗的方法和措施。主张应根据当地水质情况和要求,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进行制水系统的流程设计和技术改造,以不断提高制水系统节能降耗水平。  相似文献   

5.
英国ELGA公司是一家著名的研究和制造超纯水处理技术成套设备的专业公司,该公司提供的超纯水处理设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预处理系统中无需投药;反渗透装置后取消脱气塔;采用复合膜;初级离子交换系统以混床代替传统的复床;回收清洗水降低制水成本;采用固体电路及微机编程控制和整个超纯水系统为全自动操作。现将主要技术座谈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南方某自来水厂原来的水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在混凝前投加石灰作为酸碱调节剂调节pH值,由于取水源水质偏酸性,加上工艺自身原因,导致出厂水pH一直较低,易导致管网被腐蚀。为提高水质pH,该自来水厂改造工艺,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添后投加碱工艺,即在待滤水后投加液体氢氧化钠。此文通过实验与实际运用中研究改造工艺的必要性和改造后工艺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本。结果说明,若不断增加石灰投加量会导致水质余铝升高,必需在出厂水前再次补加液体氢氧化钠;改造工艺后系统运行情况正常,出厂水氨氮都0.02mg/L,浊度控制在0.50NTU以下,pH值能达到7.0~7.4范围,工艺调节pH更加灵活,并且可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系统的水处理是暖通与空调设备运行维护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系统管路的复杂性,使水处理系统的腐蚀、结垢和菌藻滋生三大问题成了影响空调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物理水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二次投入,水质不容易控制.化学水处理方式需要针对不同水质进行投加药剂,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8.
双级纤维过滤器技术原理及应用  某热电厂制水车间原除盐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 1。图 1 原除盐水处理工艺流程实际运行中机械过滤器存在如下问题 :①滤层中局部滤料易结球、结块并形成硬壳层 ,滤出水浊度偏高 (3~ 5NTU) ,不能满足阳浮床入口水的水质要求 ;②运行周期短 ,反洗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的进水水质可以选择不同的反渗透系统.使出水达到分析实验室用水标准(GB6682—92)。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采用二级反渗透可达到分析实验室三级水标准,采用二级反渗透加混床可使出水达到二级水标准,具体工艺见图1。  相似文献   

10.
某化肥厂水处理装置采用混合离子交换器生产精制水,针对现存的阴阳双层离子交换树脂交叉污染问题,在不改变设备结构及工艺的前提下,采用三层混床技术将阴阳离子树脂彻底分离,有效消除了交叉污染问题,再生次数减少,混床运行周期平均延长到10 d,周期制水量由原来的3.02×104 m3提高到4.32×104 m3;再生酸碱消耗量、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都得到了降低。  相似文献   

11.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9月以来海安美亚热电有限公司的二级除盐水处理系统中阳床和阴床周期制水量下降,酸耗和碱耗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锅炉水pH低于正常值,影响了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通过对补给水和炉内水处理系统进行水质检测、试验分析和故障排除,确定了水中的有机物污染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采取了在二级除盐系统前增设无阀滤池和活性炭过滤器,并将炉内加药方式改为平衡磷酸盐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印胜伟 《供水技术》2008,2(3):44-46
以仪化热电厂出现的阴床中混入阳树脂为例,介绍了所采用的对混床补加新的阳树脂,对水质恶化的阴床更换新的阴树脂,并维修其进水装置、更换损坏的不锈钢绕丝支管等处理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阴床中混入阳树脂对出水水质的不利影响.该厂的经验对同类水处理系统处理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轻油制气装置中水处理的工艺流程、混床的再生步骤,文章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对混床再生过程作一些调整,并在技术、经济、节能效果上与调整前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5.
邝演彬 《广东建材》2009,32(6):264-265
本文针对现时中央空调水系统水处理的不足,并对中央空调各系统的特点及其受到水质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水处理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针对不同系统水质要求制定相应水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哈尔滨绍和水厂自控系统改造的情况,对改造前、后净水工艺(加药、反应搅拌、刮泥排泥、加氯、过滤等)控制方式以及自控系统运行效果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自控系统运行两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改造结果表明,除了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外,制水成本降低了17%,产水能力增加了343×104m3/a.  相似文献   

17.
水厂送水水样的浊度值是衡量饮用水水质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出厂水浊度是由水处理工艺效果决定的,出厂水浊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滤池是否有漏沙,是否应该缩短过滤周期,混凝效果是否有问题,投加量是否可靠等。因此出厂水浊度是否稳定对制水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分享了一个特殊的案例:泵的填料(盘根)密封性差导致了浊度计示值波动大。本案例是本人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并协助解决的问题,能给制水行业人士以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分流制排水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存在雨污混接问题,污水混接进入雨水系统,通过雨水管网排入受纳水体,导致受纳水体污染;雨水混接进入污水系统,增大污水设施运行负荷,影响污水设施正常运行。针对上海市分流制排水地区内雨污混接问题,明确了雨污混接改造研究背景及目的,介绍了雨污混接调查内容及方法,并根据雨污混接类型,结合混接程度,制定了雨污分流改造方案,总结了雨污分流改造的意义,可为分流制排水地区雨污混接改造设计及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迎春  潘理黎  徐飞 《城镇供水》2010,(3):83-85,97
由于自来水厂出水浊度上升,对已运行7年多的部分滤池进行了更换滤砂的改造,用显微镜观察了改造前后的滤砂外观,检测了滤砂的级配、含泥量、滤池的膨胀率和反冲洗效果;对滤池的出水水质进行了千余次对比检测,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寻找滤后水水质波动的原因。比较了加氯或加高锰酸钾等不同化学预氧化剂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加氯和高锰酸钾的组合工艺,提高了铁、锰和浊度的去除率。加强预氧化可以延长滤池的寿命,节省滤池改造的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扬州第一水厂提标扩建改造工程已竣工投产,自运行以来,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原水水质呈周期性变化。夏天原水水质变差,应对高藻原水和淮河泄洪这些季节性微污染原水时,采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冬天低温低浊、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时,采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应对不同的原水水质,采用了不同的组合工艺,保障了供水安全,使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