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金属粉末温压工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压工艺是对传统的一次压制/ 烧结工艺的改进,即将预合金粉末在一定温度下压制,然后常规烧结,以获得较高的产品密度。其关键技术,一是预混合粉末的制备,二是温压系统的设计。温压工艺生产的零件,主要用于制备高磁性材料、高密度复杂形状的零件,特别是在高强度汽车零件制造方面,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粉末冶金温压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填补了传统的一次压制和复压之间的空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为扩大粉末冶金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SiCp/Al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iC颗粒(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其制备工艺灵活,热物理性能优异及可设计性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SiC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进展,阐述并比较了几种该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搅拌铸造法、压力铸造法、无压渗透法、喷雾沉积法、离心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温压工艺及其在硬质合金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表明:温压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硬质合金压坯密度、强度,拓宽硬质合金成形剂的设计空间;而且新近发展的流动温压工艺还具有以较低成本制备高密度复杂零件的能力;另外,温压工艺是一种潜在的硬质合金精密成形技术。温压工艺在硬质合金制备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简要报导了自2001年以来,国外某些公司开发的温压工艺用铁基混合粉、MIM用超细不锈钢、含钼水雾化合金粉,采用AncormaxD工艺及复压复烧技术制造的高密度粉末冶金制品,用磁各向异性粉制造的粘结磁体和软磁复合材料等新产品。还介绍了粉末冶金生产用设备和电子商务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粉末冶金温压工艺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温压工艺的粉末原料、聚合物、温度、压力、烧结环节对温压工艺的影响和温压工艺的致密化机理。详细介绍了温压工艺的新进展—流动温压、高压温压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温压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压工艺在制造低成本、高密度、高强度、高精度异形复杂的粉末冶金零件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而,详细介绍了该工艺所具有的诸如压坯密度大、强度高,烧结密度高、密度分布均匀,脱模压力低,制造成本低等技术与经济特点;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如温压用粉末制备、新型润滑剂和温压系统;总结了其致密化机理,即颗粒重排和塑性变形,并概括了其应用状况。最后指出发展我国温压工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温压工艺及温压工艺在粉末冶金Ti合金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其应用前景.指出了润滑剂设计在Ti粉末温压工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粉末冶金温压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温压是一项以较低的成本制造高性能粉末冶金零件的新型成形技术,本文综述并讨论了温压工艺的粉末原料、聚合物、温度、压力、烧结环节及致密化机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温压工艺的新发展——流动温压、高压温压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TiB2-Cu基复合材料SHS工艺的正交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SHS技术制备了性能优良的TiB2—40%Cu基复合材料。SHS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压坯相对密度、压坯轴向压力、预压力、延迟时间、高压压力、高温保压时间等,对这些参数和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了研究不同的延迟时间、高压压力和高温保压时间对材料致密度的影响,设计了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TiB2—40%Cu基复合材料的SHS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坯相对密度为59.0%,压坯轴向压力为135MPa,预压力为18MPa,延迟时间为7s,高压压力为360MPa,高温保压时间为10s。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粉末热锻工艺制备耐热铝基复合材料的过程以及SiC颗粒增强Al-Fe-V-Si耐热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室温、中温耐磨性。研究结果表明,SiC颗粒提高了复合材料强度和耐磨性,在250℃以下为轻微磨损,达到300℃时由于机制改变而发生严重磨损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纯铁软磁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将不同粒径铁粉压制成生坯,并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烧结。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铁粉混合有助于压坯密度的增加,适宜的压制温度可以有效地促进粉末流动,避免大尺寸孔洞的形成,优化组织。140℃、800 MPa温压条件下雾化铁粉压坯密度最高可达7.35 g·cm-3。对比常温压制,温压压坯烧结后孔洞分布均匀。烧结体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雾化铁粉压坯在1250℃烧结后密度最高可达7.47 g·cm-3。在一定范围内,软磁材料磁性能与密度成正比,混粉压制试样的密度接近理论值,但在混合铁粉中,较细的铁粉夹杂于粗粉中,阻碍磁畴壁移动,造成饱和磁化强度(Ms)偏小、矫顽力(Hc)偏大的现象,Ms为205.51 emu·g-1,Hc为7.9780 Oe。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冷等静压法(cool isostatic pressing,CIP)制得大尺寸钼骨架,对骨架进行渗铜制备Mo-30Cu合金,并在350℃进行温轧,研究CIP压力及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合金致密度的影响以及合金的轧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冷等静压法在120~180 MPa压力下可制备孔隙分布均匀,无分层等缺陷的钼骨架,熔渗后坯料的线收缩率随CIP压力增加而逐渐降低,最佳CIP压力为160 MPa;在一定范围内升高熔渗温度与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助于提高合金致密度;冷等静压–溶渗法制备的高致密Mo-30Cu合金具有较好的温轧性能,有效提高了大尺寸试样的加工性能。CIP压力为160 MPa压制的骨架在1 350℃渗铜6 h后相对密度达到99%以上,合金的温轧变形量可达到65%。  相似文献   

13.
提高粉末冶金制品压坯密度的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末冶金是一项以较低的成本制造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的生产技术。然而 ,其制备的粉末压坯密度通常较低 ,因而影响了零件的性能。在此介绍了几种提高粉末冶金零件压坯密度的新技术 ,如温压、流动温压、高压温压以及高速压制等 ,并指出了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穿甲弹用钨合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对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实施添加微量元素合金化强化和旋转锻造、扭转变形、静液挤压等形变强化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于绝热剪切机理和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钨合金复合粉末、温压成形及预氧化活化烧结等特种制备技术方面的最新试验研究进展。通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试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我国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今后研制的主攻方向,以及促进高性能穿甲弹用钨合金研制应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用温压法制备铁氧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成形性,拓宽其应用领域,研究了一种介于干压成形与热压铸成形之间的新的铁氧体成形工艺——温压成形。该成形方法将干压成形与热压铸成形有机结合,汲取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干压成形中压力不均匀、压坯内应力过大,热压铸成形中粘结剂过多、收缩率大、磁性能低的缺点。在温压成形过程中,只掺入少量粘结剂与添加剂,使其既能保证粉料良好的成形性与取向性,又能保证脱脂与烧结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的收缩与变形。结果表明,用该成形方法压制得到的压坯烧结性较好,可以得到90%以上的烧结相对密度。磁性能比热压铸磁体高很多,与干压磁场成形方法相当。该工艺能够适用于形状较为复杂并对磁性能有一定要求的中小型产品。  相似文献   

16.
磁轭温压模具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末冶金温压工艺是最近两年国外开发的一种新工艺。我们在温压模具结构和温压加热装置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上,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适合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温压模具系统,已经生产出单重为950g的汽车软磁零件——磁轭,其一次压制密度达到7.4g/cm~3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铁粉的动态压制曲线的研究认为粉末的温压成形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粉末颗粒重排起主导作用, 对温压致密化起了重要作用。温压成形过程颗粒重排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冷(室温)压。常规温压的颗粒重排占总压制行程的44%, 比冷压的颗粒重排份额提高了15%。而有模壁润滑温压的颗粒重排占总压制行程的50%, 比冷压的颗粒重排份额提高了31%。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Ti-V-based solid solution alloy,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nergetic effect of Ti0.10Zr0.15V0.35Cr0.10Ni0.30-10 wt.%LaNi5 hydrogen storage composite electrode prepared by two-step arc-melting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SEM-EDS) showed that the main phase of composite alloy was composed of V-based solid solution phase with a BCC structure and C14 Laves phase with hexagonal structure, while secondary phase also existed in the composite allo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e alloy elec-trod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synergetic effect appeared in the maximum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alloy, synergetic effect of the discharge capacity appeared in the activation process, in the composite process, in the cyclic process, in the discharge process at low/high temperature and at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ies, and synergetic effect existed in the charge-transfer resistance and in the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which seemed to be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