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莱钢采用UHP电炉冶炼-LF精炼-连铸-热送-轧制短流程工艺路线开发生产J55级37Mn5油井管坯钢,采取了精料、精炼强化脱氧、连铸保护浇注等工艺措施,使生产出的产品成分均匀、残余元素含量低、氧含量低、夹杂物少、晶粒细小,满足了石油工业对高质量油井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柳钢150t转炉炼钢系统两种(转炉-钢包炉精炼-RH精炼-连铸和转炉-RH精炼-连铸)生产IF钢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转炉-RH精炼-连铸工艺生产的IF钢:(1)洁净度相对更高,生产成本更低;(2)RH精炼结束w(C)≤10×10-6、w全(O)≤31×10-6、w(N)≤20×10-6,中间包w(C)≤11×10-6、w全(O)≤25×10-6、w(N)≤20×10-6;(3)造成钢水洁净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RH脱氧合金化后循环时间偏短,且RH精炼炉渣控制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选用合适脱氧剂,采用两步脱氧法及氩气软搅拌,采用高碱度低氧化性钢包顶渣吸收Al2O3夹杂物,精炼末期钙处理,连铸全程保护浇注,用电炉-LF炉-小方坯连铸工艺,可生产优质低碳低硅铝镇静钢小方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莱钢70t转炉-70tLF炉-小方坯连铸机生产线采用低铝洁净钢精炼技术、连铸全程保护浇铸技术及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工艺生产优钢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转炉出钢到连铸各个关键工序,采用示踪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淮钢长流程(转炉-精炼-真空处理-连铸-轧制)生产的轴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来源,重点对精炼、真空处理、连铸3个关键工序钢液中非金属夹杂物情况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淮钢长流程生产的轴承钢非金属夹杂物类型为氧化铝、钙铝酸盐、镁铝尖晶石和二氧化硅,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来源于精炼内生、二次氧化和精炼搅拌卷渣或连铸钢包下渣,其中大颗粒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来源于钢包卷渣或连铸钢包下渣,大颗粒非金属夹杂物类型主要为铝酸钙。  相似文献   

6.
淮钢短流程生产线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英 《中国冶金》2005,15(11):20-23
淮钢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通过采用铁水热装、强化用氧、低铝洁净钢精炼和连铸坯热送热装等主要工艺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节能效果.自投产以来,钢质量逐步提高,电耗、电极耗却逐年下降,冶炼时间逐年缩短.  相似文献   

7.
采用转炉冶炼-LF精炼-RH真空精炼—连铸工艺,成功生产了国内最厚的320mm厚连铸大板坯。连铸阶段合理采用轻压下工艺,优化了连铸坯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8.
佳贝 《钢铁》1989,(5):24-24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在积累了大方坯连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钢包精炼-连铸方法生产高质量的铅系易切钢,其生产工艺如下。  相似文献   

9.
简化退火高强度冷镦钢SCM435盘条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开忠  孙维  于同仁 《特殊钢》2006,27(6):63-64
马钢采用铁水预处理-50t顶底复吹转炉冶炼-65tLF精炼-6流140mm×140mm方坯连铸-SMS控轧控冷高速线材轧机工艺流程,生产Φ5.0~22.0mm简化退火0.35C高强度冷镦钢SCM435盘条。通过LF精炼及连铸保护浇铸和电磁搅拌,铸坯中氧含量达18×10-6。经控轧控冷生产的线材抗拉强度平均为746.5MPa,较常规工艺轧制的线材低200MPa。因此,控轧盘条球化退火时间较常规轧制盘条减少50%。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电炉冶炼和大方坯流程,采用转炉冶炼加小方坯流程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根据天钢的实际生产情况,对采用“铁水脱硫扒渣→转炉冶炼→LF造渣精炼→VD真空精炼→小方坯连铸”流程生产高品质轴承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冶炼过程钢水及连铸坯中夹杂物可知:随着LF炉炉渣碱度的升高,钢液中wT[O]大幅降低,控制炉渣碱度R在一个较高范围(7.0~9.0)对于控制钢液中wT[O]很重要;LF精炼初期,夹杂物中Al2O3含量较高,随着精炼的进行夹杂物向着CaO-Al2O3-MgO系和Al2O3-MgO系方向夹杂物发展;VD真空处理促进钢-渣-夹杂物间反应向平衡方向移动,夹杂物接着向CaO-Al2O3-MgO系方向发展,夹杂物中CaO含量增加;在小方坯连铸过程中,采用两级电磁搅拌加低拉速、低比水量的模式获得了较小的碳偏析度。  相似文献   

11.
建筑用耐火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火钢是建筑钢结构的首选绿色钢铁材料。国外钢铁生产企业通过不同的成分设计思路相继开发了不同级别的耐火钢,并已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国内也进行了研究开发,且性能达到与国外耐火钢相当的水平,但是应用业绩较少,其原因是传统耐火钢Mo含量高,合金成本远高于普通建筑用钢。耐火钢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贝氏体以保证良好的高温性能,而贝氏体属中温转变组织,对轧制及冷却工艺要求高,是耐火钢开发的难点。开发低Mo含量的低成本、高强度、高韧性耐火钢,并逐渐取代普通建筑钢+耐火涂层,是现代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以铁水为主原料采用"转炉+VOD+LF+方坯+热轧"生产管坯T91钢的生产工艺。通过工艺控制,转炉冶炼生产的T91钢纯净度高,残余元素含量低,完全满足管坯用钢要求。管坯轧后质量与模铸产品相当,可以替代长流程工艺生产的同质量水平的管坯。  相似文献   

13.
试验的低碳冷镦钢(/%:0.14~0.20C,≤0.20Si,0.3~1.0Mn,≤0.030P,≤0.035S,0~0.001 9B)连铸坯的生产流程为80 t BOF-LF-280 mm×325 mm坯连铸工艺。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机研究了0.14%~0.20%C和0~0.001 9%B对该冷镦钢600~1 200℃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第Ⅲ脆性区为700~900℃,当钢中C含量较高时,最低塑性的温度较低,硼促使该钢700~950℃脆性区出现两个低谷,但当硼含量增加到0.001 9%时,该钢的高温塑性得到改善。在850~1 200℃,各试验钢的塑性良好,适合较大程度的变形,矫直温度和热加工温度宜控制在8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用连续退火模拟机研究了850℃奥氏体化时间(30~100 s)对1 mm厚DP780冷轧双相钢板(%:0.15C、1.80Mn、0.08Ti、0.04Al)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为850℃,以24℃/s冷却至460℃停留12 s,再以7℃/s冷却至室温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奥氏体化时间,可改变钢中马氏体含量和钢的抗拉强度。当奥氏体化时间较短时,马氏体呈带状连续分布,当奥氏体化时间较长时,马氏体带状连续性减弱;当奥氏体化时间在30、45、100 s时,该双相钢马氏体含量分别为13.7%、21.6%和15.6%,抗拉强度分别为800、840、805MPa。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低碳、添加Al+Ti+Nb+V合金组合细化晶粒元素的设计成分,优化转炉(LD)或电炉(EC)加LF(VD)精炼工艺,优化Φ400 mm和Φ650 mm生产线轧制工艺,成功开发了A36高强度球扁钢,产品性能达到了船级社认证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6.
姚文献  康永林  韦弦  于爱民 《河南冶金》2012,20(3):16-17,35
介绍了微合金化结合TMCP+回火工艺生产40 mm 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实验过程。通过对40 mm厚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合理的成分、工艺设计和关键工艺控制的研究分析,制定合理的TMCP+回火工艺,成功开发出40 mm厚规格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  相似文献   

17.
易文 《特钢技术》2014,(4):33-37
从2013年开始与某公司合作,陆续开发出了D-SF690-Ⅰ、S44SY、45钢、42Cr Mo A(+Ni+V)、D-SFCM860-Ⅰ、40Cr Ni Mo A等船用曲轴钢产品,并已实现了批量供货。目前课题组已基本固化了船用曲轴用钢的生产工艺,掌握了锻材的主要性能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量相分析研究了Nb-Ti微合金化超低碳烘烤硬化钢(%:0.002C、0.01~0.02Nb、0.01~0.02Ti、0.002 8~0.004 2N)的析出相,建立了试验钢固溶C含量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随固溶C含量计算值的增加,钢板的烘烤硬化性BH2值增大;随冷轧板退火温度(810~850℃)的增加,BH2值增加;820℃退火时,640℃卷取的钢板BH2值高于710℃卷取的钢板BH2值。  相似文献   

19.
王忠英 《中国冶金》2010,20(4):29-29
介绍了淮钢70 t超高功率电炉-LF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采用铁水热装技术、强化用氧技术、低铝洁净钢技术和铸坯热送热装技术所取得的节能效果及品种开发和产品质量情况。目前该生产线年产钢已达74万t,优特钢比达到97.1%,冶炼总电耗(EAF+LF)降到140 kW.h/t以下,冶炼周期在43 min左右。  相似文献   

20.
摘要:硬线在加热、轧制等过程中会发生表面脱碳,严重影响工件的性能。通过等温加热实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和碳含量对硬线60、70和82B钢表面脱碳层类型和深度的影响,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弹簧钢60Si2MnA表面脱碳类型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90min后,60钢在700~750℃时仅存在完全脱碳层,在850~900℃时仅存在部分脱碳层,其完全脱碳层深度随温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部分脱碳层则相反。70钢仅在850~900℃时存在部分脱碳层。82B钢的脱碳层深度随着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至消失,然后又逐渐增加。硬线在碳含量处于γ单相区时主要发生部分脱碳,且深度随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碳含量处于α+γ两相区时主要发生完全脱碳,且深度随着碳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弹簧钢60Si2MnA的完全脱碳层深度随着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