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阳 《中国科技博览》2011,(29):531-53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和传承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内画艺术作为"中国一绝",在国际艺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阐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创新性途径及开发与保护中遇到的难点等。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五十六民族先辈留下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犹如浩瀚的海洋,承载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速,使人们逐渐认识了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相似文献   

4.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将非物质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从大街小巷,从身边点滴去影响市井百姓,提高全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积极发扬非物质文化,增强人们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对景观民族认同感的营造,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的宣传,都会对人类精神文明永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形和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王亦敏  刘元寅 《包装工程》2015,36(10):13-16
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形和意进行分析。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的有效联系为基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结晶,其中的传统工艺、思想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设计中,给当代的产品设计增加了新的活力。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通过与产品设计的结合,以新的形式融入到生活中,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并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张弢 《上海包装》2023,(7):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数量、类型、主要形态以及功能定位,提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的相关举措,以期对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将非遗文化解读、传承、创新,应用于包装设计,寻求中国特色包装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上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包装设计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传承与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包装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大众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及当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应用,为佛山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梁玉娴 《上海包装》2023,(2):180-182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为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数字藏品,从而突破传统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发展滞后现象依然突出,通过利用文创设计的手段来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可以防止其消亡。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文创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完整、不系统;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三是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二、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三、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法规建设。五、加快建立协调有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周辰 《包装世界》2016,(1):84-85
杭州武林版画衍生出在木版面上刻作印刷形象雏形,从而演绎出我国民族特有的以刀代笔,以线造型,以水性颜料为主印制的木版画,并赋予了武林版画插图技艺特殊的文化身份,成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门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和分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策略。方法运用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剖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结论通过品牌化传播策略,为忻州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创新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忻州市政府要完善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邀请高校科研机构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搭建平台,统筹规划,提升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效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服饰是各族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产业在推动我国各地经济、旅游、文化及各族人民生活生产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一些具有传承和标志性特色的民族服饰,将其进行有效规范和深入,细致的标准定位与梳理,对加强其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更是从科研和技术层面,对民族文化的一种高质、高端的保留、继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加之贵阳"大数据""互联网+"和"大生态"等战略的开展,将该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对其保护和传承、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而针对贵阳贵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4条路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数字技术、旅游业,对于丰富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