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永青  王睿  朱曼  张健鹏  张咏梅  同军 《金属学报》2004,9(10):1123-1127
目的: 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 期间E. 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观察, 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 coli 的PAE的同时,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 期间4MIC 、128 MIC 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 coli. ATCC25922 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 、128 MIC 头孢美唑的体外PAE 分别为-0. 03 h和3. 65 h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 MIC)时细菌呈丝状体, 高浓度(128 MIC) 时细菌呈球状体, 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 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 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 期间E. coli 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 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 期间对E. coli 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2.
文军  张懿玮  聂亚莉  徐明 《金属学报》2004,9(9):983-987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 诱导CNE2 细胞凋亡及p42/44 MAPK 信号转导通路对此过程的作用。方法: DADS 处理CNE2 细胞24 h 后,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计数,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42/44MAPK 表达。结果: DADS(50 ~ 150 μmol·L-1) 作用24 h 后, 诱导CNE2 细胞产生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核浓染核碎裂),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 随着DADS 给药浓度增加, 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逐渐升高, 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所占百分率的变化无规律, DADS(50 ~ 150 μmol·L-1 ) 浓度依赖性刺激磷酸化p42/44 MAPK 的表达, p42/44 MAPK 抑制剂U0126 显著增强DADS 致凋亡作用。结论: DADS 诱导CNE2 细胞凋亡时激活磷酸化p42/44 MAPK 表达, 磷酸化p42/44 MAPK 抑制剂能增强DADS 诱导CNE2 细胞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维甲酸衍生物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4-amino-2- trifluoromethyl-phenyl retinate, ATPR)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方法: ATPR作用于细胞株SKOV3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吉姆萨染色法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加药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卵巢癌标志物糖链抗原125(CA1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 ATPR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KOV3细胞增殖,明显抑制作用出现在药物作用 48 h,但在 72 h 后则更显著;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形态学趋于成熟分化;SKOV3中CA125水平下降;流式细胞仪测定G0/G1期细胞表达量增加,S期细胞表达量减少,细胞周期进程受影响,细胞阻滞在G0/G1期。结论: ATPR对SKOV3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 抑制剂NS-398 对人肝癌细胞HepG2 凋亡的影响, 及其相关蛋白Bcl-2 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 应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NS-398 对HepG2 的凋亡诱导作用,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Bcl-2 在人肝癌细胞HepG2 凋亡中的表达。结果: NS-398 处理HepG2 细胞后, 电镜下可见到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成新月型紧靠核膜周边,核碎裂、染色质片断化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检测则未见凋亡征象。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 NS-398 处理后的HepG2 细胞,其Bcl-2 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COX-2 选择性抑制剂NS-398 对人肝癌HepG2 细胞有显著的凋亡诱导作用;抗凋亡基因Bcl-2 在NS-398 诱导的HepG2 细胞凋亡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蓉  武栋栋  刘国卿 《金属学报》2005,10(11):1266-12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芍药苷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细胞存活率,DNA凝胶电泳观察DNA的断裂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500μmol·L-1硝普钠(SNP)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下降。预先经过0.1、1和10μmol·L-1等浓度芍药苷处理后,SN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同时明显减弱一氧化氮对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结论: 芍药苷可抑制一氧化氮诱导PC1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稳定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吕正光  刘莉  梅其炳  曹尉  王志鹏  刘新友  余璐 《金属学报》2005,10(11):1257-1265
目的: 探讨来源于不同组织肺泡、腹腔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acrophagemannosereceptor,MMR)与配体的亲和力差异。方法: 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和腹腔冲洗法获得肺泡和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经纯化、鉴定后与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的甘露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M-FITC-BSA)孵育20min,分别加入D-甘露糖、D-半乳糖、EDTA,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与配体的结合情况。结果: Mφ上存在MR,MR与配体的结合属于Ca2+依赖性,其结合可被D-甘露糖、EDTA抑制,而不受D-半乳糖的抑制;腹腔MMR与配体的亲和力高于肺泡MMR。结论: 腹腔MMR与配体的亲和力高于肺泡MM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甲磺酸加替沙星与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对182 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等5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82 株临床试验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加替沙星对葡萄球菌属的MIC90比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低。葡萄球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其他G+球菌的MICR 也较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低。G-杆菌中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加替沙星对埃希菌属、肠杆菌属的MIC90比左氧沙星低2 倍, 比其他3 种抗菌药物低8 倍;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其他G-杆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与左氧沙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具有广谱而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rimycin, ADM) 热化疗诱导人肺腺癌A549 细胞凋亡及对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 的影响。 方法 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A549 细胞, 42.5 ℃ 作用30 min 后, 37 ℃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内检测。用电镜、MTT 法、流式细胞仪检测。 结果 阿霉素热化疗明显增强对A549 细胞的抑制作用, 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显著高于化疗组(P < 0.01);阿霉素浓度为1.0,2.0 mg·L-1时, 热化组与化疗组比较, 凋亡率增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 <0.01)。 结论 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可能是ADM 热化疗诱导A549 细胞凋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汪霞  黎七雄 《金属学报》2004,9(4):420-422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 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经脂多糖诱导后, 分别应用噻唑蓝(MTT) 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因子-1 的表达。结果:川芎嗪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并阻止细胞由G0/G1 期进入S 期;使系膜细胞间粘附因子-1 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结论:川芎嗪能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间粘附因子-1 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贵平  张维文  区彗坚  魏毅  吕嘉春 《金属学报》2005,10(12):1389-1393
目的: 探讨生物碱类中药成分小檗碱(berberine)诱导人肺癌GLC-82 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处理GLC-82细胞48 h,用Hoechst33258 染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用QWin 图象分析软件测量细胞核面积,计算凋亡率。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小檗碱作用GLC-82 细胞36 h后,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SABC-Cy3 法测定Caspase-3 和PARP蛋白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用QWin 图象分析软件测定Caspase-3 和PARP荧光强度值。结果: 小檗碱剂量依赖性的抑制GLC-82 细胞增殖,半数生长抑制剂量IC50 为19.9 mg·L-1,上调凋亡促进因子Caspase-3,PARP蛋白表达增加,使GLC-82 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胞核缩小,核质浓集,呈斑块状,有凋亡小体。结论: 小檗碱通过上调Caspase-3 诱导人肺癌GLC-82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pG ODN 对细菌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细菌脓毒症小鼠模型, 给予不同剂量的CpG ODN 后, 再给予热灭活E.coli 攻击小鼠, 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有效剂量的灭活E.coli 攻击小鼠后收集血清, 测定血清中TNF-α浓度。结果:10 mg°kg-1 CpG ODN 预处理小鼠, 可缩短灭活E.coli 攻击后小鼠的死亡时间;提前给予3 d 2 mg°kg-1 CpG ODN, 能提高灭活E.coli 攻击小鼠的存活率;CpG ODN 预处理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结论:适当剂量的CpG ODN 预处理对灭活E.coli 攻击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h1 型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谢刚  安昌勇  张才全  唐华 《金属学报》2013,18(4):433-437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口服肠道抗生素行肠道准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要求的10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口服肠道抗生素 1 d,对照组口服肠道抗生素 3 d,于术中采集每例病员结肠黏膜附着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两组大肠杆菌培养阳性率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 d 组和 3 d 组结肠黏膜附着物大肠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和40%, 3 d 组大肠杆菌较 1 d 组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增加(P<0.05);两组均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及哌拉西/他唑巴坦全部敏感。结论: 肠道抗生素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 3 d 方案致大肠杆菌对部分药物耐药性增加,术前肠道准备宜尽量减少服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 MIC)时也存在PAE, 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 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 A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清除脂多糖/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endotoxin, LPS)和吞噬大肠埃希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网格蛋白抑制剂(monodansylcadaverine, MDC)、内体酸化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 CQ)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以选择恰当的药物工作浓度;激光共聚焦法检测青蒿琥酯及MDC、CQ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FITC-LPS的影响;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和菌落集落形成计数实验观察青蒿琥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大肠埃希菌的影响;逆转录PCR检测青蒿琥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class A scavenger receptor,SR-A)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DC和CQ浓度分别小于 25 μg/mL 和 20 μg/mL 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无影响;MDC、CQ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LPS,青蒿琥酯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LPS的内化,而且青蒿琥酯可增加MDC和CQ处理的巨噬细胞内化LPS的功能。激光共聚焦和菌落集落形成计数实验均显示青蒿琥酯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大肠埃希菌的内化能力。逆转录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可增强LPS处理或未处理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R-A mRNA的表达。结论: 青蒿琥酯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LPS、大肠埃希菌的能力,该作用可能与SR-A mRNA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曼  王睿  张永青  梁蓓蓓 《金属学报》2004,9(5):500-503
目的 建立大鼠肝微粒体蛋白含量以及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含量与活性测定的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方法。 方法 应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肝微粒体, Lowery 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 应用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含量及活性。 结果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25 ~ 250 mg·L-1, 最低检测限为25 mg·L-1, 相关系数r 为0.997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色素P450 和细胞色素b5 含量及NADPHCytC还原酶活性的结果显示方法灵敏;测定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的甲醛标准曲线, 线性范围为0.05~0.5 mmol·L-1, 最低检测限为0.05 mmol·L-1, 相关系数r 为0.9988;测定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活性的resorufin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8 μmol·L-1, 最低检测限为1 μmol·L-1,相关系数r 为0.9998。 结论 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方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中6 种酶的含量及活性的灵敏可靠, 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杨会志  荚恒敏  张莉莉 《金属学报》2012,17(12):1338-1342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人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12年1~6月份医院分离出的所有病原菌,采用VITEK-2对其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791株,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 18.99%、15.84%、11.03%、8.53%、7.45%;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高,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最严重。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逐年增加,为控制多重耐药菌的蔓延,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 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 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 可达2 h 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 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 倍MIC 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 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 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 显著增加, 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 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较明显, 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 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 评估连续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耐受性。方法: 根据GCP 原则设计试验方案, 选择10 名18 ~ 40 岁健康男性受试者参加连续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耐受性试验,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 mg, 每日1 次, 连续10 d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结果: 入选受试者给药后及给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 有2 例受试者出现GPT 、GOT 轻度升高, 可能与药物有关, 停药1 wk 后恢复正常。结论: 10 名健康受试者连续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10 d, 每日400 mg, 可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