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顾齐 《山西建筑》2009,35(24):186-187
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人行过街地道在给排水及消防等设计方面应注意的有关问题,阐述了设计的内容、原则和参数,介绍了生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的设计,以积累人行过街地道工程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2.
吕昀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7,25(6):91-92
对城市人行地道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设计对策,指出人行地道的设计应作为城市空间节点的组成部分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珠海市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方案设计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庄代文  何帆 《山西建筑》2009,35(18):344-346
从珠海市现状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使用情况入手,分析其设置形式及影响因素,并以人民西路人行地道方案设计为例,从建设条件、方案设计及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实际工程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有成 《山西建筑》2014,(32):153-155
以新晋祠路改造工程为背景,为解决新晋祠路与龙城大街节点的交通组织问题,以及满足晋阳湖公园地下停车场的出入要求,提出了互通式地道方案,从立交选型、平面设计、横纵断面设计等方面对方案的设计方法作了阐述,并结合人行地道完善了整个节点的交通组织。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建设中,人行地道作为重要的立体过街设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慢行交通的功能.文章结合广东省珠海市南湾大道范围内的人行地道,从其出入口雨棚、内部装饰以及沿线巴士站一体化设计3个方面阐述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汲取古典建筑工艺和工法中的形式,在细节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在造型、色彩以及细部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为缓解城市交通,人行过街地道建设也需要适当增加,以适应新的交通变化和发展。由于软土地基的特殊性,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工程结构及基坑开挖要比在一般地基基础上复杂很多,故文中以珠海市双湖路4#人行地道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工程结构及基坑开挖的相关关键技术,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需要相关规范的支持。在总结《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浙江省《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设计规范》(DB33/1058-2008)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基础上,对我国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相关规定展开分析。建议适度降低设置条件,进一步规范、明晰、强化关于立体过街设施的设计层面的相关要求,从而保障立体过街设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乌鲁木齐市新华路为例,对比行人过街设施形式的特点,在充分调查交叉口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交叉口地下人行地道的设置条件,分析不同覆土深度的适用条件。通过地道覆土深度方案比较,论证推荐覆土深度采用4 m。再进行了方案优化,确定采用2个台阶式平面的地道布局。  相似文献   

9.
郭永红 《山西建筑》2010,36(35):27-28
针对阳泉市赛鱼桥南口交通拥堵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现状交通量进行调查,明确了该路段适宜修建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部分,经比较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最后阐明了建设人行天桥的要求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软土地区的工程在施工时容易出现软土的变形,产生沉降。本文以温州附二医人行地道为例,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和结构物产生变形的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分析可以作为相关工程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钱江隧道为例进行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火灾时影响人员疏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火灾发生时隧道照明度、横通道宽度和长度、人员载客系数对于人员疏散效率影响,获得在隧道中人员的行走速度、人员间隔时间、人流层数等特征参数;使用FDS+EVAC进行隧道人员疏散模拟,研究了疏散滑梯和楼梯不同人员荷载密度和通过条件下的人员疏散时间特征,得出了载客系数和速度折减系数对疏散能力的影响,为大直径盾构隧道防灾的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特长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特性是救援站结构形式和防灾通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文针对某一单洞双线隧道平导救援站工程,深入研究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防灾通风系统和自然风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速分布呈现出W型,中部和两端横通道内风速较大,沿两侧风速相对较小。自然风对横通道内风速分布有一定影响,靠近自然风入口一侧大部分横通道内风速显著增大。建议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基础上,可适当减小救援站中部和两侧横通道面积以及减少相应横通道内风机配置。  相似文献   

13.
王长江 《山西建筑》2011,37(11):183-185
系统介绍了机场路隧道跨越城市既有人行天桥进行的桩基托换的设计、施工步骤和监测,本项技术对成都地区人行天桥托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今后同类桩基托换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小间距浅埋地铁隧道下穿人行天桥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巨宏博 《山西建筑》2006,32(5):264-265
在深圳地铁一号线侨城东-华侨城区间暗挖隧道施工中,人行天桥基础采用钢管桩托换加固,洞内超前预加固、微震控制爆破、小间距岩柱加固以及信息化施工等综合施工技术,顺利穿越了人行天桥,保证了天桥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温度作为影响城市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流场的作用机理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为揭示温度场对流场的影响规律,基于大尺寸风洞,对不同热力条件下的平均风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不同理查逊数Rb作用下的人行高度风速、相关测点顺风向速度和雷诺剪切应力分布并进行详细分析。以长沙市某小区为研究背景,探究了不同热力效应下人行高度风场的分布规律,获取了热力条件下典型测点的相关性系数,并利用超越概率的方法定量评估了热力效应下的小区人行高度风环境。结果表明:在-0.38<Rb<0范围内,空风洞流场随着热力效应增大,在近地面风速增长相对较大,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其增幅逐渐减缓; 实际中小区人行高度风环境受温度影响整体较小,主要影响集中在风速比0.6以下,最大均方根为0.635,风速比在0.6以上时温度对风速影响效果相对较小; 热力效应对人行高度风场的相关性与舒适度影响较小,其最大影响值分别为8%和3.87%。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根据系统工程理念提出相应设计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市政管线纳入大型隧道的可行性、注意事项及保护措施等,得出电力、供水和通信管线可纳入隧道内敷设的结论。通过珠海市横琴新区马骝洲交通隧道新建工程和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环廊工程两个工程的示范应用,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整合了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各自的优势,可高效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是一种绿色的创新作法,极具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邓文龙 《山西建筑》2012,38(13):208-209
结合自身近几年从事隧道设计的经验,简要介绍了隧道洞口方案设计的考虑因素和隧道洞口设计应遵循的几点原则,重点论述了隧道洞口开展综合设计、艺术设计的必要性,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岭公路隧道的洞口景观问题,随着隧道工程的迅速发展已经显得愈发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发展总体情况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洞口景观的主要作用,包括消除旅途疲倦、文化展示和传递、地标及环保等作用。进而对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过程及表现形式等展开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艺术作为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亟待更多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华丽的洞口景观是否又对安全行车造成了不利影响,以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的评价问题值得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