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湛江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析湛江的地域文化资源,为设计开发具有显著湛江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方法以湛江的地域文化为核心,对湛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文创产品的具体属性,对湛江文创产品进行设计梳理;构建基于湛江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模型,并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展示。结论通过对湛江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归纳,探析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构建设计模型,为湛江地域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思路,有利于提升湛江地域文化和文创产品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奇勇  王一仁  余果  李冠达 《包装工程》2023,44(12):391-399
目的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文创产品需求量的加大和对其品质要求的提高,在设计者对情感体验的理解实验基础上,以最真实和客观的角度构建出文创产品设计模型,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支撑,并结合武夷山当地的文化内涵,设计出新型的武夷山文创产品。方法 通过分析武夷山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对文创产品设计可用因素进行调查,并结合关于文创产品创新及福建文旅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找出目前武夷山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以文化和产品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实地考察,构建新的文创产品设计框架和思路。结果 研究发现,武夷山文创产品的设计在发挥设计者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对当地的生态资源及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满足大众对文创产品的需求,通过文化底蕴分析及设计方案构建,运用地域性文创产品情景构建理论与叙事设计理论设计出武夷山特色倒流香炉,运用文化构成到产品设计转化理论与叙事设计理论设计出创新型茶壶和创意茶叶罐。结论 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征在于其创意价值与文化价值高,在设计文创产品时要先对当地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一切有利于产品设计的因素后,设计者再基于自身对文化的情感体验发挥创造力,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吸引力并且能够传播当地优秀文化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3.
肖优  王洪亮 《包装工程》2020,41(20):228-233
目的 研究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标志,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方法 对地方文化元素及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综述,分析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探索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结合永州地方文化中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结论 在符合产品设计观赏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文创产品传承地方文化和实现区域特色发展的潜力,所提出的产品设计案例为同类型区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姜仁峰  王莉 《包装工程》2023,44(10):373-376
目的 以“故宫文创”的设计与营销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带来启示,从而丰富现代文创产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将“故宫文创”中的一些产品作为案例,为现代文创设计提供参考。结论 在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实用性、创新性、特色性原则,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相似文献   

5.
张云彦  张少楠  邢博 《包装工程》2024,45(2):397-405
目的 深入研究殷商青铜鼎文化,对其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并应用到殷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促进殷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的太极文化、气韵生动理论,从“虚”“实”两个方面对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深挖殷商文化基因,构建文化基因库;其次,运用形态矩阵法,将殷商文化要素、文创产品功能与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类别相结合,提出文化基因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方法,详细列举产品设计的诸多可能性,为文创产品设计带来丰富的创新方案。结果 构建了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可视化模型,阐述了基于形态矩阵法的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进行了殷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结论 通过对殷商青铜鼎文化进行可视化解构,并将其转化成设计元素,进行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促进殷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发展,最终通过案例设计验证方法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林菁  谭欣 《包装工程》2023,44(10):451-458
目的 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增强文创产品在美育方面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大众的民族审美情趣。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多个优秀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案例,并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在这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分解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多个要素指标,包括设计因素、建构主义要素和美育观念;引入模糊Kano模型分析用户对不同层次和特征的偏好程度,并建立不同特征属性对博物馆文创设计的理性评价体系。结论 结果表明,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引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增强其美育功能,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大众的民族审美情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侯佳  谢臻  夏敏燕  胡昊琪 《包装工程》2022,43(4):376-382, 422
目的 探析在地实践语境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以此寻求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法 通过对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分析确立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分层整理,并深入研究在地性背景下消费主体各层级的情感需求及文化转译的方法。最终构建出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红色文创产品在地性实践模型,并通过设计团队的实践案例进行展示。结论 从情感满足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本能层级上以红色文化符号的地域识别性为提取原则并确保文化转译过程中的准确性;行为层级上在以海派崇实性为基准设定产品功能的同时强调产品的文化体验;反思层级上侧重通过产品理念、寓意、品质等要素的设计构建红色精神与上海价值的双重认同并将其长效延续的思路,力求为上海红色文创产品的地方性特色呈现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柳瑄 《包装工程》2020,41(20):234-239
目的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并分析漳州陶瓷文化多维内涵,为开发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方法 以漳州窑陶瓷文化为核心,通过分析漳州陶瓷文创产品行业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提炼城市文化符号和地域人文特色,对漳州陶瓷文化资源进行再挖掘和再归纳,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意产品系统设计与开发进行融合,构建基于漳州陶瓷文化的创意产品开发模型,并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进行论证。结论 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寻传统文化与创新产品的平衡点,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并有着较大地缘辐射影响力的重要文化遗产,综合提升陶瓷文创产业良性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双重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婕 《包装工程》2023,44(14):419-428
目的 总结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文化内涵提炼与再现的方法,实现乡旅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为乡村旅游产业赋能。方法 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以及对昔阳游艺民俗活动进行分类介绍,提出了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将乡村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化设计思路的方式,使产品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和体验需求。利用Kano模型将问卷调查得出的全部用户体验需求指标作出筛选,选择用户亟须解决的体验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出昔阳游艺民俗文创产品和其体验系统。结论 提出开展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融入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理念,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愉悦感。建立有效的现代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活化了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颜廷旻  陈子禾  王璐瑶  李轶南 《包装工程》2023,44(8):368-374, 390
目的 探索叙事理论在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提出基于叙事的校园文创设计模型,设计开发凝聚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丰富校园文创产品的种类,传递校园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力。方法 对叙事理念引入校园文创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高校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梳理,进而探索出校园文创叙事设计流程,从叙事主题的确立、叙事情节的表达、叙事修辞的运用、叙事途径的选择与叙事目的的实现五个方面构建校园文创叙事模型,并进行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结论 将叙事学引入校园文创设计,应用叙事模型指导的校园文创产品可以更好地引发用户情感,传播与交流校园文化,成为诠释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为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步骤参考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蓉  赵丽  康华西 《包装工程》2023,44(14):401-410
目的 对巴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文化要素模型。方法 以巴文化资源为研究基础,从设计出发将巴文化与文创融合,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分类中进行设计元素提取与转化。提出文创设计载体选择需遵循相似性、相关性、匹配性与融合性原则,基于此进行外部接触层、中间行为层、内部感知层的设计元素转译,并针对不同文化层级的特征提出静态、动态、动静结合的三维度设计表达方式,以此完成文创设计应用。结果 研究发现巴文化要素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地域文化特征提取和原始创新,同时运用文化结构层次更能有效驱动巴地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为地域文化相关设计活动提供借鉴。结论 在文化需求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语境下,文化模型构建有利于在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高效实现文创设计从“文”到“创”的创新性转化,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宁 《包装工程》2021,42(18):380-387
目的 以乡村振兴政策下的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研发为目的,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创设计发展现状入手,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通道侗族地域文化与设计融合的价值与意义,探索通道侗族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方法 通过阅读和梳理大量的通道侗族文献,归纳整理通道侗族文化形式,针对通道侗族文创产品发展现状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探索侗族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潮文化融入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模式,分析侗族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完成了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结论 通过侗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完成了具有通道侗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系列,对乡村振兴以及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汪军  黄展 《包装工程》2024,(10):339-345
目的 当下中国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创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与特性,决定了情感因素融入的必然性。为了谋求更好的情感与设计体验,“不确定性因素”需要适时介入文创开发中,完善与增益文创产品本身的价值。采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不确定性”独特设计因素与思路,以期为文创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开放的研发途径。方法 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理念,采用“不确定性因素”介入研究和结果导向的辩证研析法。通过对设计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介入原理、设计方法的分析,解决“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情感价值的体现问题,并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利用以谋求更为合理化的用户需求。结论 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利用,研究文创产品开发的一种设计方法,在设计前端、设计流程、设计终端的利用上做系统与辩证的分析。构建了情感因素与文创产品开发的依存研究,提炼出文创产品开发中完整、趣味、合理且有效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4.
莫军华  刘蓓蓓 《包装工程》2019,40(22):247-252
目的研究"喜"文化创意产品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探讨传统"喜"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的现实意义及创新设计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阅读和综述等方法研究传统"喜"的文化内涵和构成"喜"图式的形态元素的相关资料,以其象征、谐音和通感表达的艺术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对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和文创产品市场的调研,从产品造型、产品包装、"喜"文化熟语、喜色提取4个方面阐述"喜"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结论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在生活中落实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以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以品质、趣味、时尚的新面貌进行"喜"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5.
邱巧  张勃 《包装工程》2023,44(16):343-351
目的 以国道G318“两路”精神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为契机,提升“两路”精神的群体认同和代际传承,突破目前“两路”精神相关文创产品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比较匮乏的现状,提高“两路”精神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能力,并为当下其他红色文创设计提供思路和指导。方法 明确国道G318“两路”精神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剖析目前“两路”精神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困境和不足,梳理国道G318相关的“两路”精神资源,最终在“两路”精神传承的视角下,紧扣“继承-融入-传播-生长”的内在逻辑,立足文创产品与文化传递、设计创新、品牌与业态融合等关系的思考,提出国道G318“两路”精神文创产品设计的系列策略。结论 要实现“两路”精神的传承,既需要在文化元素、设计技法、设计思维等方面实现文创产品对“两路”精神的准确表达,也需要基于国道G318的资源禀赋、历史文脉、红色旅游开发、交旅融合等因素拓宽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16.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