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魏皓严  郑曦 《室内设计》2012,93(4):23-26
城市设计在指向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个相反相成的局面:一方面所涉及的社会理论知识越加深广,另一方面对空间形态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缺一不可。针对于此,本次城市设计教学改革试点实施"齐步走"的程序,以角色分析和空间计策作为主要手段,从社会分析与空间形态设计这两个基本方面引导和训练学生。最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混搭"作为统一的空间计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多样化且合理的空间形态设计成果,证明了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2.
格网——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正  韩冬青 《城市规划》2003,27(3):69-72
讨论了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格网方法 ,从过程性和复合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方式 ,对认识城市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视角及组织城市区段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相关国外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从格网的生成、调整和深化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运用格网模式组织城市区段空间的基本方法。最后 ,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引介了格网方法的理性特征和应变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客观实在的空间形态实体,是一种形象特征,由实体结构和实体的构成要素所反映和表达.本次研究通过介绍沈阳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演变过程,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沈阳今后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段进  姜莹  李伊格  兰文龙 《城市规划》2022,46(3):7-14,80
空间基因承载着“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互动演化模式的空间信息,在城市空间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一直以来,以建成环境遗产保护、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方式进行的城市文脉传承,忽视了对空间基因的关注,导致即使存“物”,也失“脉”。因此,在城市研究中运用空间基因理论,深入理解空间基因的内涵与作用机制十分必要。城市空间形态(性状)的发展规律可以运用“空间基因”解释:通过“变异”与“选择”,生成空间基因这一地域性空间组合模式,从而决定城市空间的某些性状;然后,通过“编码”“复制”与“表达”,实现城市空间文脉的传承。“空间基因”研究可以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规划设计方法产生方向性转变,使其从感性的空间形式模仿或创作,走向理性的空间建构规则分析,是修正当前对城市空间发展错误认知、改进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2016年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做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承诺,以应对全球城市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拓展转向存量提质更新的重要阶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应不断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把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导向,将空间塑造作为满足多样发展需求,实现社会包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基本路径.旨在重申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重要阶段,加强“社会-空间”视角研究城市发展,关切城市设计价值导向的重要性.分析论述了在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开展城市设计实践所应对的城市发展特征和社会需求变化,强调了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特性和价值导向,结合我国当前城市现实背景提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践转型中,以人居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寻在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三个重要方面体现城市设计领域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活作为联结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纽带,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态。香港这个特殊城市,它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因素,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了高效率的特点。这种高效的社会生活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包括了交通、休闲、工作、学习、生活空间)的发展模式。本文从高效率方面分析了香港的社会生活状况特点同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物质空间环境问题的多样与复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已于2001年在上海召开。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我们从“城市设计”、“物质形态”、“空间环境”等相关论题中选取5篇论文,作为本期的主题文章,并采用了“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主题称谓。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实践似乎更关注“政策规划”、“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Internationally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that creative industries play as a strategy by which post-Fordist cities can revive stagnant urban economies. Among those sectors of the economy that form part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filming sector counts as one. On the whole, these debate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ost-industrial cities of the north.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laced on the role of the filming sector in the developing south general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ies in those urban places. The paper provides a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filming industry in urban South Africa and relates it to general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ies in two South African cities that have identified the filming industry as a ke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addition,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in particular pertaining to urban South Africa is outl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broader urban planning and geography project at hand. Questions need to be asked about how the filming industry interacts with other government programmes and the ongoing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and symbolic spaces in urba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3.
熊国平 《华中建筑》2010,28(12):180-182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是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相对比较理性、抽象,在教学中学生兴趣并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课现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迫在眉睫。该文在教学研究中,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抽象条例,直观案例;讲授知识,启发能力的教学理念,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授课方法,过程分为讲授、讨论、问答、评论,寓规划管理于规划实践中,寓规划法规于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迈入存量更新阶段,增存并行的、小尺度渐进式改造在各地涌现,其中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花园探索出一种创新式内涵服务的新路径。为挖掘社会创新理念与社区花园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为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创新视角剖析社区花园实践过程,对其协作式组织与协作式接触进行详细分析。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带来了空间更新效果并激活了社区自组织力量,但于半年后被迫终止,鉴于此提出两点可持续设计策略,一是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式组织使居民参与到共同营造中来,二是运用灵活机动的社区资源降低营建成本并增强可持续运营的可能,以期为今后相关社区营造设计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历程做了系统回顾并进行对比,然后重点介绍了不同地方的城市社会空间的主要作用因子,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社会空间关注的内容作了系统的整理和概括,最后对今后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趋势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时空间行为的研究与规划是构建人本城市的关键。大量动态的、带有精细空间信息及各种行为关联性的个体时空间行为数据带领城市研究与规划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是人本城市与信息城市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时空间行为研究成为最有效的粘合剂,能够全面革新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时空间尺度,使其更加科学化与智慧化。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与手段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倡导"始于行为"、"终于行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民智慧。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智慧城市研究框架,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智慧化改造以及智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等两方面,系统阐述了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新型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单位大院构成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构。单位大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是理解与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多元数据,通过复原其从50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过程,从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方面分析单位大院的空间性,试图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8.
Innovation networks have been analysed at several spatial levels, from the local to the global. There has still been much interest in innovation systems below the national level. A wide range of regions has been studied but there is still one type which has been so far neglected, the metropolitan or urban region. It is a region which reaches beyond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of a city, comprising the cor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suburban municipalities which are closely interlinked with the centre. In this paper the special case of the Vienna urban region is analysed with regard to the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city and the suburban area and, in particular, 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an innovation survey covering the Vienna urban region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is specific case the innov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s are not very strong and concentrated on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business sector. Firms located in the city focus most on relations within the city, which applies to the business, finance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ectors. Firms in the suburban area, on the contrary, are more oriented towards innovation partners outside the urban region.  相似文献   

19.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创新经济的时代。在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院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可持续设计理论的框架下,借鉴城市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探求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给校园空间带来的影响,分析得出新型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型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模式,并结合在实际校园规划项目中的运用进一步论证其科学性、实用性与合理性,以期能为目前正大规模展开的城市大学项目的建设与再开发工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