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研制的辊缝检测仪的原理是:(1)检测工作辊轴承座位置的变化,间接检测辊缝。(2)检测工作辊颈位移间接检测辊缝。分辨率为±0.0006mm。该辊缝仪已应用在8台四辊可逆式带材轧机的液压AGC辊缝位置闭环控制中。  相似文献   

2.
不均匀压下板带面内弯曲模拟装置加载辊缝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锥辊不均匀压下板带面内弯曲成形结果取决于加载辊缝,而成形装置的加载辊缝与原始辊缝不等.在模拟装置上实现了成形过程,给出了加载辊缝的变化参数.基于梁的弯曲变形理论,建立了用于预测辊缝变化参数数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以冷轧机系统的垂振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冷轧机垂振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冷轧机垂直振动的振源在辊缝.冷轧机在高速轧制时,辊缝润滑状态发生变化导致辊缝阻尼改变,从而引起轧机的垂直振动.建立了冷轧机简化模型,并对冷轧机轧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辊缝阻尼与轧机垂直振动之间的关系,得出辊缝阻尼变小导致轧机的垂直振动.通过增大辊缝间的摩擦系数和增设阻尼设备的方法维持合适的辊缝阻尼,可消除轧辊的垂直振动,保证轧机平稳运转.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铰链点结构型式扇形段存在的不足之处,研发了无间隙辊缝调节扇形段,并在连铸生产中进行了应用。在研发过程中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样机的测试,掌握了扇形段强度、刚度及倾动对辊缝精度的影响,并提出补偿措施,达到对扇形段辊缝精确控制的目的。新扇形段辊缝精度较铰链点结构型式扇形段有显著提升,在线辊缝精度达到±0.5 mm以内,消除了二冷导向段锯齿形辊缝现象,使辊缝收缩更平滑。在动态轻压下实施过程中,消除了辊缝升降过程中的累计误差,能够对扇形段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补偿,对压下量的控制更精确。扇形段在生产中辊缝控制更稳定,维护更方便。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市场上连铸机二冷段用辊缝仪不可在线测量且使用不便的缺点,介绍一种分体式辊缝仪,可在线测量辊缝值、辊列对弧精度和辊子转动状况.一套辊缝仪由多个分体单元组成,各分体单元简单连接在引锭链上,测量时不需要更换引锭头,简单易用,可显著提高辊缝仪的使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承载辊缝的横向刚度表示承载辊缝凸度抵抗轧制力波动而保持不变的能力。为分析板带轧机整个辊缝宽度的板形控制特性,提出了轧机全辊缝横向刚度的概念。以实验室四辊板带轧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建立了耦合支撑辊轴承箱、轴承、轧辊和轧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轧件宽度、压下率、变形抗力和张力对辊缝内各点横向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辊缝内各点横向刚度随着轧件宽度和张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压下率和变形抗力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王继光 《轧钢》1991,(2):49-51
450mm热轧窄带钢轧机生产时,对轧机辊缝设置的精度要求较高,如辊缝设置不当,将使成品带钢厚度超差;辊缝设置失真时,会造成堆钢、拉钢,甚至设备事故。所以,轧机的辊缝设置工作值得重视。板带轧机设置辊缝的基本方法是人工零位操作法。由于现场轧制力检测仪的使用维护存在一定问题,所以也用近似法设置辊缝,但这种方法的精度不高。经现场实践,用轧铝板的方法设置辊缝很实用,即利用轧铝板时的压力来消除弹跳曲线上不稳定的非直线  相似文献   

8.
结合辊缝润滑技术在酒钢CSP的开发与应用,阐述了热轧工艺润滑的作用,探讨了辊缝润滑对轧制力、带钢表面质量、组织性能和轧机振动的影响。对比了不同条件下应用辊缝润滑的效果,为同类企业使用辊缝润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勇华  邸洪双  刘光明  郝亮 《轧钢》2011,28(2):8-11
开发了四辊CVC冷轧机承载辊缝凸度调节域预报模型,其将承载辊缝分为空载辊缝凸度与变形辊缝凸度两部分。以某厂CVC轧机为例,计算的凸度调节域与影响函数法计算的凸度调节域相吻合,可在线对不同工况下的轧机进行板凸度的预设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精确控制扇形段的辊缝,本文介绍了宝钢4#连铸机扇形段的结构特点及辊缝控制原理,阐述了该扇形段辊缝标定和计算:采用压力控制方式对四个夹紧油缸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扇形段上下框架压紧定距块,利用位移传感器检测油缸位置并通过计算转化为辊缝值,使辊缝偏差控制在0.1 mm内;并总结了扇形段标定故障的处理方法,为现场扇形段辊缝维护和操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辊缝调节装置在铝连续铸轧机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辊缝调节装置的使用进行了表述,并通过计算,描述了辊缝调节的正常使用,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强调在轧制过程中要正确使用辊缝调节装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轧机刚度系数未知波动影响板带厚度控制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板带厚度误差PI反馈的轧机辊缝调节方法。首先,建立轧机弹跳方程、液压辊缝调节动态方程,以及从辊缝设定值到板带出口厚度的动态方程;其次通过测厚仪和测压计,获取轧机出口处的板带厚度,以及轧机施加的轧制压力;然后设计基于板带厚度误差量PI反馈的辊缝大小的设定值,同时引入比例反馈增益系数与积分反馈增益系数的单参数化设计;最后将辊缝大小的设定值输入轧机液压辊缝调节系统进行辊缝调节,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轧机辊缝调节方法。该方法提高了轧制参数的预设定精度,大大减小了轧机刚度系数波动对板带厚度控制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板带厚度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冷轧厂在线轧制过程中轧机的振动问题,从辊缝油膜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其对轧机振动的影响,得出轧制过程中辊缝间距的减小导致辊缝油膜需提供更大的承载力来维持轧机稳定。从乳化液浓度、轧辊转速、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方面探讨了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的方法,得出乳化液浓度与轧辊转速在增强油膜承载力的同时减小了辊缝的摩擦系数,也易导致轧机振动。通过试验得出,调节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能够在原有摩擦系数的基础上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从而保证轧机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郭庆华  杨建桃  刘玉宝 《连铸》2012,31(6):19-23
某中厚板坯连铸机在投入动态轻压下系统过程中,发现辊缝漂移、辊缝偏差等现象,经组织现场测试和机械受力分析计算,确定辊缝漂移来源于冷热态变化,辊缝偏差来源于浇钢过程中机架上下框架受力变化引起连接关键部件的弹性变形量变化,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结合辊缝实际测量数据和扇形段结构特征的分析,查明了引起板坯铸机扇形段内部辊缝变大的主要原因.基于扇形段内弧辊架梁受力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扇形段预变形优化方法.按照扇形段内部辊缝变大的程度确定铸机实施调整的区域,实施后将扇形段内部辊缝增大量控制在0.2mm以内.  相似文献   

16.
介绍辊缝收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辊缝收缩技术在安钢板坯连铸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伟  尹家凡 《机床与液压》2014,42(14):68-71
矫直机主液压缸辊缝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稳定性、产品质量、设备安全。重点研究主液压缸的辊缝控制策略,针对矫直机主液压缸平行压下的同步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单缸辊缝闭环控制与倾摆辊缝闭环控制的改进的4缸同步控制策略。该策略不仅能够实现矫直机的倾斜、摆动辊缝控制,也能提高4缸平行压下的同步性。通过在东北某厂热处理生产线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控制策略及技术的有效性,可在矫直机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宋勇  苏岚  荆丰伟  何安瑞 《轧钢》2010,27(5):1-3
辊缝的设定精度与轧机弹跳、辊缝零点漂移和系统误差等因素有关。本文将轧机弹跳分为两部分:辊系的弹性变形和轧机牌坊及其他部分的弹性变形,采用在线解析模型计算受轧制条件变化影响很大的辊系变形量,提高了轧机弹跳的计算精度;利用二维有限差分模型周期计算轧辊的温度场并确定其热膨胀量,可主动补偿其所引起的辊缝零点漂移;通过优化换辊后自学习初始值,可改善辊缝零点修正的效果。改进后的辊缝设定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对于3.0~4.5mm厚度规格,95%以上带钢的头部厚度控制偏差小于±0.075mm。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基于PC机的可视化组态软件在辊缝实时显示应用方案的介绍,并对辊缝电气控制中的一些实用技巧方法进行探讨;相信对矫直机辊缝控制这一常见技术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众所周知,辊缝控制精度对管棒材的矫直精度起决定性作用。以往传统方法主要靠人工观察或机械表盘显示,根据实际生产经验需要反复调整辊缝及其角度值才能使管棒材的最终矫直线度达到实际需要的精度,因为机械表盘的显示精度基本上维持毫米级,但管棒材矫直过程中对  相似文献   

20.
以三机架可逆连轧机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万能孔型中辊缝调节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X-H法生产H型钢的过程。为了准确快速地在线调节各轧机的辊缝值,以辊缝及其相配套的电机调节的时间最小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和轧制规程相匹配的辊缝调节电机的控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