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包括岐东构造带、白东构造带、新港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的恢复是基于对3个井区的回剥分析进行的。构造沉降曲线表明,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快速沉降,为裂陷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沉降速率减小,为裂陷坳陷过渡时期。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沉降量明显减小,为坳陷时期。对3个构造带位于同一测线上的3口探井的比较表明,南部岐东构造带的QK17-2-1井区新生代构造沉降量最大,中部白东构造带的BD1-1井区构造沉降量次之,北部新港构造带GH3-1井区的构造沉降量最小。盆地构造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反映盆地基底的伸张量变化趋势,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伸展量的大小与裂陷发育的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亲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包括岐东构造带、白东构造带、新港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的恢复是基于对3个井区的回剥分析进行的。构造沉降曲线表明,黄骅坳陷东猛士喧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快速沉降,为陷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沉降速率减小,为陷-坳陷过渡时期。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沉降量明显减小,为坳陷时期,对3个构造带位于同一测线上的3口探井的比较表明,南部岐东构造带的QK17-2-1井区的构造沉降量最小。盆地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3.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区域地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滨坳陷位于三江盆地西部.构造特征显示,绥滨坳陷是一个长期演化发展的一级构造单元,其二级构造单元为中伏屯凸起、军川-南大林子凹陷和四方林子斜坡.其中军川-南大林子凹陷是一个较有利含油气远景的凹陷,而四方林子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坳陷内主要发育23条断裂,主要发育压性和压扭性的逆冲断裂,北北西-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了区块内基本的断裂体系,三组断裂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地层特征发现,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9套充填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中侏罗统绥滨组、上侏罗统东荣组、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上白垩统猴石沟、海浪组、七星河组、雁窝组、下第三系渐新统宝泉岭组、上第三系中新统富锦组和第四系,各地层间以不整合或假整合面为界.地质演化史表明,绥滨坳陷从中侏罗世开始,经历了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新生代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断陷、挤压回返和走滑伸展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后期改造强烈.从现今构造格局出发,通过剥蚀量恢复并结合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原型结构重建及成凹机制探讨.认为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沉降中心在时空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始新世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涠西南凹陷D次凹与海中凹陷的西洼为同一沉积单元;断裂和隆起联合控制了洼陷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涠西南低凸起的活动对北部坳陷古近纪统一湖盆的分割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英强  何登发 《石油学报》2014,35(2):219-232
下侏罗统是四川盆地原油勘探的主力层系,研究其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可为油气勘探奠定重要基础。从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盆-山耦合作用等出发,结合沉积相研究,将盆地沉积充填演化与周缘造山带演化有机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各沉积期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规律。早侏罗世四川盆地构造动力学环境经历了强、弱伸展的交替变化,构造沉降经历了快速→缓慢→稳定的变化特征。自流井组珍珠冲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于晚三叠世的断陷-坳陷盆地之上开始稳定的坳陷盆地沉积;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期为弱伸展期,盆缘隆升和基底沉降减慢,促进了岩相和岩性都比较稳定的大规模湖相沉积;自流井组马鞍山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盆-岭、盆-山构造耦合作用加强,促进了盆地西缘、北缘以粗碎屑为主的辫状河和大型扇体的发育;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沉积期为伸展作用最弱、造山带活动最稳定的时期,盆地整体的拗陷速率远大于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导致了四川盆地早侏罗世最大湖盆的形成。早侏罗世四川盆地及邻区主体为陆内弱拉张环境下的大型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周缘造山、造陆的间歇性活动,湖盆或快或慢的沉降以及局部的古隆起、古坳陷控制着沉积中心整体向盆地北部及NE方向迁移,其演化过程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及分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准噶尔盆地基底地球物理异常和深部探测剖面以及盆地盖层断裂、构造格局、分区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基底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沉降中心在盆地南缘和加依尔山之下,盆地内部、西缘、东缘沉降中心不断变迁,构成了沉降与隆升不断变化的时空格局;基底构造格局受陆梁隆起和南缘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分为北部陆梁隆起区、南部大型坳陷区,盆地南部基底构造形态为方形的基坑状坳陷区,陆梁隆起西侧为玛湖坳陷.综合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将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划分为陆梁-乌伦古隆起区(Ⅰ)、玛湖坳陷区(Ⅱ)、沙湾坳陷区(Ⅲ)和昌吉坳陷区(Ⅳ),并在此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现今构造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之上,各坳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变形样式、裂后沉降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于陆内典型断陷盆地。裂陷期凹陷结构由珠一坳陷典型箕状断陷向珠二坳陷的断-拗复合型和珠四坳陷的岩浆底辟改造型断拗转换,控凹断层的结构样式由单组高角度犁式断层向多组断层构成的大型拆离断裂系统转换,湖盆由早到晚、由北向南断控作用减弱而拗陷作用增强,分隔性减弱而岩浆底辟的改造增强;裂后沉降具有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早期以整个盆地的缓慢沉降为主,约27.2 Ma进入差异沉降阶段,以陆缘外侧珠四坳陷的强烈沉降为主要特征,约23 Ma强烈沉降区域向北扩展至珠二坳陷,裂后的差异沉降形成了浅水与深水沉积环境,并控制了珠海组和珠江组-韩江组两大陆架坡折带的发育。珠江口盆地分带差异演化与其陆缘地壳的强烈伸展-薄化-破裂过程有关,初始岩石圈结构的差异、薄化过程中地壳流变性质的转换、岩浆底辟作用的参与共同控制了凹陷结构的分带差异;破裂过程中扩张脊向南的跃迁、裂陷期地壳薄化程度的差异共同控制了裂后沉降的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从而具有不同的构造-热演化史。珠江口盆地的分带差异演化,使得凹陷的结构、沉积充填、热演化史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均有所不同,必然导致其成藏规律和勘探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皎  何登发  梅庆华 《石油学报》2015,36(4):427-445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 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0.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特种油气藏》2012,19(6):17-21,141,142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J1-2处于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自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呈现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的规律;J1-2时期盆地整体展布方向为NE向,盆地展布主要受印支期所形成的挤压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三江盆地西大林子凹陷勘探程度较低,其主要目的层一直被认为是上白垩统,前参1井钻探揭示其为上白垩统之上沉积的一套新近系一古近系湖相地层,新近系富锦组不发育泥岩,古近系宝泉岭组、达连河组、新安村组和乌云组泥岩发育.对古近系烃源岩的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少量Ⅱ<,1>型和Ⅲ型,...  相似文献   

12.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属于伸展断陷盆地,由于其复杂的构造作用、独特的几何形态、多物源供应、具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以及侧向相变快的特点,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钻井岩性、地球物理、古生物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结果显示,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由老到新划分为双阳组、奢岭组和永吉组,指出了相应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并与渤海湾盆地进行了古生物化石地层对比,阐述了二者在成因上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庆外围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扩大勘探领域,运用古生物资料对大庆外围盆地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外围盆地株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发育的地层有早侏罗世海拉尔盆地的东宫组,中侏罗世三江盆地的绥滨断陷的绥滨组,晚侏罗世三江盆地的东荣组,虎林盆地的裴德组,七虎林组,早白垩世早期鸡西盆地,三江盆地的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虎林盆地的下云山组,上云山组,在这些组中除晚株罗世东荣组,裴德组,七虎林组外,其它各组都产有比较丰富的孢粉化石,未发现孢粉化石的层位,依据植物化石,得出早株罗世东营组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中侏罗世绥滨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晚侏罗世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下云山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城子河组、上云山组为潮湿的中亚热带气候,穆棱组为潮湿的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4.
对三江盆地前进坳陷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与依舒地堑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泥岩发育,其中宝泉岭组泥岩最为发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从宝泉岭组二段—宝泉岭组一段—达连河组逐渐增大,有机质类型也有逐渐变好的趋势,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达连河组和宝泉岭组一段下部的泥质岩是西大林子凹陷的有效烃源岩。西大林子凹陷应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对比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东北地区株罗-白垩系界线划分对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界线划分的标准与方法,对饶河地区东安镇、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冀北地区大北沟等界线上、下3条有连续沉积的剖松辽、辽西、海拉尔、鸡西、虎林等5条非连续沉积的剖面进行了研究,以双壳类Buchia化石、沟鞭藻化石和孢粉化石等为主要媒介,并结合岩性对东北地区海、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进行了划分与对比,饶河地区划分在上、下东安镇组之间、三江盆地划分在滴道组和东荣组之间,冀北地区划分在大北沟组上、下段之间,虎林盆地划分在七虎林组和下云山组之间,松辽盆地、辽西地区、海拉尔盆地、鸡西盆地划分在火石岭组、义县组、阿尔公组,滴道组之下,从而解决了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与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庆外围盆地勘探潜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庆外围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层和多种类型的储层,各盆地区域构造条件不同,盆地的沉积盖层和成藏条件也不同。从烃源岩厚度、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资源量等几方面入手,对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依—舒地堑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漠河盆地、大杨树盆地等外围重点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各盆地的有利含油气区带,研究确定了外围盆地主要四套勘探层系,其中主要发育于大杨树、汤原、三江的下白垩统第二勘探层系和发育于汤原、方正断陷的第三系第四勘探层系是目前主攻重点。由此确定了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和依—舒地堑为战略突破盆地,漠河盆地和大杨树盆地为战略展开盆地。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type, vertical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are studi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fan delta, delta,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and lacustrine facies developed during the Dainan Formation period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s and paleogeography. The fan delta and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facies predominantly occur in the southern steep slope region where fault-induced subsidence is thought to have created substantial accommodation, whereas the delta facie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northern gentle slope 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experienced less subsidence. Finally, the lacustrine facies is shown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center of the depression, as well as on the flanks of the fan delta, delta, and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facies. Vertically, the Dainan Formation represents an integrated transgressive– regressive cycle, with the E2d1 being the transgressive sequence and the E2d2 being the regressive sequence. This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dimentary fa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favorable reservoir belts for th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and similar areas.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sandstones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fan delta and the subaqueous branch channels in the delta are characteriz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中-强幅度超压,钻井实测压力换算的最大压力系数为2.0,最大剩余压力达40 MPa。分析发现,储层含油性与超压发育程度具有相关性,认为现今储层超压主要源自烃源岩生油超压流体传递。综合盆地模拟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古压力的演化历史,认为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快速沉降作用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而形成第一期储层流体超压的主要原因,但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构造抬升的泄压作用可使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至常压;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由于烃源岩主体仍然处于主油阶段,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大量含油气超压流体充注砂岩储层是形成第二期储层超压的主导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