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根据岩心裂缝观察和测井资料研究,发现红车断裂带裂缝类型主要包括4 种非构造缝(层间缝、缝合线、溶蚀缝和成岩缝)以及4 种构造缝(水平缝、低角度缝、斜交缝和高角度缝)。统计发现,红车断裂带约50%裂缝全充填,37%半充填,13%未充填。充填物有方解石、硬石膏、沸石、硅质、绿泥石以及其他自生矿物。裂缝宽度0.1~20 mm,以1~4 mm 为主;90%以上的裂缝倾角分布在10~50°,裂缝走向以北东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裂缝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主要是构造高点、构造交汇点和断层发育区,裂缝发育程度随储集层岩石的脆性增加而增加,裂缝发育程度与开度均随储集层埋深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3.
裂缝对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的储层发育和产能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室内实验测试,对该区裂缝发育特征、期次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区主要发育构造缝和成岩缝,以大于75°的高角度缝和直立剪切缝为主,裂缝具有宽度小(闭合)、间距大、密度小的特征。储层裂缝形成期次分为3 期,第1 期为成岩缝,多充填泥质或炭;第2 期裂缝为构造缝,形成于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常见方解石充填;第3 期裂缝也为构造裂缝,形成于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反转运动,充填程度低。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EW 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识别,进而评价不同类型裂缝与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地质成因。研究表明,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2种成因类型。其中,绝大多数构造裂缝为剪切裂缝,按其倾角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有效性较好,对整体上改善储层物性贡献较大。新场须二段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以发育低角度裂缝或网状缝为主的储层表现为产水或快速高含水,而以高角度缝发育为主的储层往往为高产气层,且稳产时间相对较长。研究认为,基于该区气藏气水分布的复杂特点,储层中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是影响气藏动态气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沙雅隆起北部潜山油气藏白云岩储层裂缝、溶蚀孔洞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段。常规测井资料在评价缝洞型储层时存在一定的多解性,运用XRMI成像测井则能准确识别裂缝类型,计算裂缝产状以及分析溶蚀孔洞发育情况。通过对成像测井资料的研究表明,白云岩储层裂缝为未被充填的高导缝,主要的类型有斜交缝、网状缝与高角度缝,将白云岩储层划分为裂缝型、孔隙型与孔隙—裂缝型三种类型。利用裂缝充填度以及裂缝走向与地层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裂缝的有效性好,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滤通道。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普光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特征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东北普光地区陆相地层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利用 岩心、薄片、EMI 成像测井3 个方面的资料对普陆1 井须家河组裂缝开展精细描述与分析研究,探讨了裂 缝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了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和气层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发 育有高角度构造缝和低角度非构造缝,裂缝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碳质充填,裂缝发育程度高但纵 向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分析认为,裂缝不仅成为流体的储集空间,还是重要的 流体渗流通道,对于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蕴藏量巨大,裂缝对页岩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声发射实验以及(U-Th)/He年龄测定等,对该区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野外露头和岩心裂缝均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以高角度、大切深、高充填为特征,据其交切关系及产状特征可划分为平面剪切缝和剖面剪切缝。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可分为3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82.5~72.1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充填程度较高,均一温度为295.6~325.2℃,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7.06 MPa,主应力方向为135°±15°,裂缝方位主要为NWW-SEE、NNE-SS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以及NE向剖面剪切缝;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中期(72.1~31.2 Ma),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其次为硅质或铁质,均一温度为189.1~232.4℃,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0.71 MPa,主应力方向为45°±15°,裂缝方位主要为近SN向、NEE向平面剪切缝以及NW向剖面剪切缝;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现今(31.2~0 Ma),仅形成少量的NW向剖面剪切缝,裂缝充填程度低,充填物为少量方解石,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76.55 MPa。第1期和第2期为主要的成缝期,第3期主要对前期裂缝进行叠加和改造。结合地质力学理论,最终建立了3期裂缝发育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杏树岗油田储层为低孔一低渗(特低渗)储层,裂缝对该区储层的油气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该区主要发育构造缝和成岩缝,其中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和张性缝最为发育,是该区的主要裂缝类型。构造缝以大于75。的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充填程度差,有效性好。裂缝发育方位为NE、NW及近SN,其中NE向裂缝在该区占优势 明水组沉积末期是该区裂缝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NE向高角度(直立)张性缝缝 裂缝的发育分布与岩性、层厚、构造位置等因素有关;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也不同;随着层厚的增大,裂缝间距变大,密度减小,裂缝发育程度显著降低;裂缝与构造部位(断层)关系密切,随着距离断层越来越远,裂缝密度呈递减趋势,发育程度也明显降低;裂缝发育好的地区位于工区中部较大规模断裂带两侧以及多组断裂带交汇地带。研究成果对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测井、扫描电镜和相关样品物性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四川盆地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页岩裂缝发育受沉积、成岩、构造与压力演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低角度滑脱缝与层理缝充填程度低,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贡献;高角度裂缝和水平层间缝通常被充填,裂缝有效性较低。低角度裂缝对高角度裂缝穿层性的调节对页岩气的富集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②页岩微裂缝以非构造成因为主,上部低有机质高粘土层段层理缝与大尺度层间微裂缝发育程度低,小尺度粘土粒间孔缝发育,宜采用"密切割"和"高砂比"等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以提高缝网控制储量。底部硅质页岩层理缝、层间微裂缝和刚性矿物粒缘缝发育程度高,裂缝力学性质薄弱,它们与密集发育的低角度及小尺度高角度裂缝共生形成了有利的天然缝网系统。③中-浅埋深下层理缝和层间微裂缝渗透率显著高于基质,利于储层改造与页岩气的渗流。深层条件下裂缝与基质渗透率均较低且大致相当,储层渗流能力与压裂改造效果是影响深层页岩气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构造解析技术,对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根据裂缝预测理论,建立地质模型,对罗家寨构造嘉二1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预测。研究及预测结果表明:罗家寨构造主要是在早期南东向和晚期南北向构造应力场影响下形成的;嘉二1储层裂缝主要发育于北东向断裂带、核部与翼部过渡带、构造高点;裂缝的主要方位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主要以高角度剪切缝、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纵张缝为主。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红涛  高楚桥 《石油物探》2005,45(1):37-38,57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储渗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裂缝和溶蚀孔洞。而储层的孔隙空间结构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地层原始流体的分布以及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此,提出了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导电效率、分数维及裂缝密度的方法。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具体情况,利用交会图方式,确定了通过采用导电效率和裂缝密度来划分储层类型的标准,即导电效率大于0.03或裂缝密度大于1.4,储层裂缝发育;否则为孔洞性储层。此外,分维数越大高角度裂缝越发育。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陈堡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模糊识别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堡油田陈2断块砂岩储层裂缝以水平缝和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受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和构造位置影响比较明显.粉砂岩中裂缝密度最大,薄砂层中裂缝密度比厚砂层大,浅部地层裂缝密度比深部地层大,鼻状构造高点处裂缝最发育.水平缝和低角度缝在声波时差、微侧向和微电极曲线上具有一定响应,建立了响应模型,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裂缝识别体系,初步实现了裂缝的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储集层定量评价--以塔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一套低孔、低渗缝洞型、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多样化的复杂储集层,断层多、构造形态复杂。对于裂缝性储集层,电成像资料可以很直观、形象地反映裂缝的倾向、倾角,孔洞和溶蚀洞的发育程度,是目前最先进和最优越的适于裂缝地层的测井技术。另外,双侧向幅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裂缝的特征。因而,可综合利用常规、电成像资料、多极子声波XMAC等资料识别孔、洞、缝储集层。在结合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权重”评价法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集层进行分类定量评价研究,经试油验证,符合率达92.3%.在此基础上,又对奥陶系Ⅰ类储集层发育厚度进行了横向展布预测,结果表明,符合塔河油田的地区规律,应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油气资源丰富,储层实施压裂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构成的缝网系统控制着油藏的渗流。开展缝网系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于油藏压裂方案制定和开发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分析了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和地应力的发育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裂缝较为发育,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是其主要类型。裂缝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末期两期构造作用下形成。发育有NEE-SWW向、NW-SE向和近EW向3组裂缝,其中以NEE-SWW向裂缝最为发育。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75°~85°E,受现今地应力影响,NEE-SWW向天然裂缝开度大,是油藏渗流的优势方位。人工裂缝近似为垂直缝,延伸的优势方位为N80°~90°E,平均缝长136 m,平均缝高17.4 m。高尚堡深层断块油藏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受控于人工裂缝与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耦合关系,缝网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天然裂缝、地应力和断层。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4区古地貌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一直为世界性难题。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岩溶、构造运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为主,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构造的精细解剖,认识到断层纵横向展布控制油气成藏,断裂发育的地区溶蚀孔洞发育;通过对中-下奥陶统顶部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的恢复,发现塔河4区奥陶系潜山储层分布主要受岩溶古地貌影响,并明确了缝洞储层有利发育区。综合分析认为,在后期开发方案调整中应该避开古地形低洼区;而在储层精细描述中,应根据古地貌特征调整属性预测参数。通过古地貌恢复,为油藏精细方案调整和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该思路和方法对塔河油田其它相似区块的研究和寻找奥陶系油气高产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西油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裂缝分布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西油田主要为裂缝性储集,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控制油富集的因素,为了更好地预测裂缝的分布区域和发育程度,用有限元方法对主要储集层下沟组一段和下沟组三段喜马拉雅运动期进行了构告应力场数值模拟。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和测井资料确定青西油田储集层有效裂缝的主要类型为低角度斜交缝、层间缝和少量高角度缝。应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库伦-摩尔破裂准则,进行了构造裂缝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普遍发育,发育程度较高地地区主要位于油田的东部和南部,而高产井均位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裂缝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是较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杨家坝油田砂岩储层裂缝以水平缝和低角度倾斜缝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受岩性、厚度和构造位置影响明显。粉砂岩中裂缝密度最大,薄砂层中裂缝密度大于厚砂层,边界断层对裂缝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靠边界断层附近,裂缝密度高,沿鼻状构造轴部裂缝密度大于翼部。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裂缝的存在提高了油层的产量,但边水和注入水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导致油藏采收率低;薄砂层裂缝发育,水淹严重;杨家坝油田开发后期的挖掘潜力仍在厚油层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塔河油田9区多口井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认为塔河9区奥陶系凝析气藏的产气层主要为一间房组,部分为鹰山组,岩石以泥晶灰岩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储层基质物性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洞、裂缝,孔隙型发育较少,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溶洞型及裂缝型3种。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局部构造、断裂和裂缝及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发育至关重要,构造高部位岩溶作用较强烈,储层较发育;平面上,断裂和裂缝系统为多期岩溶作用提供渗流通道,有利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及断裂相切部位呈片状展布;纵向上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以下0~60 m的砂屑灰岩段,受到正常潜水面的大气水岩溶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四区缝洞性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开发,划分缝洞单元的重要性逐渐的表现出来,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的划分方法没有统一模式,文章通过实例列举出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地层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示踪剂检测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将塔河油田进行单元划分,为指导油藏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小型缝洞及其充填物测井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藏为主的古生界海相大油田,洞穴和其周缘的裂缝是其主要储集空间。由于数量众多,小型缝洞成为缝洞型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小型缝洞可以在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上识别,但在非取心和非成像测井段还不能有效识别,影响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利用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常规测井信息,优选出5个洞穴敏感参数和3个裂缝敏感参数,建立了塔河油田小型缝洞归一化加权识别函数,并利用DEN-VshRLLD-Vsh交会图版识别出了洞穴充填物类型:碎屑充填物、垮塌角砾岩和化学充填物。识别效果与岩心及FMI成像对比,洞穴符合率超过81%,裂缝符合率超过82%,洞穴充填物识别成功率超过84%,基本满足了小型缝洞识别要求。利用此方法对塔河油田117口井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该方法也适用于洞高在0.5 m以上的缝洞及充填物识别,并提高了识别精度,为精细研究古岩溶缝洞型储层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