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16,(5)
合作翻译是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的重要译介模式之一。本研究对中外翻译史上典型的汉语文化典籍外译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自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平等和谐"伦理原则,提出为了保证汉语文化典籍外译本顺利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同时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应积极鼓励外籍译者与精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汉语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2.
古城中的传统建筑元素是古城历史文化的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修缮,是留住古城历史文化、使古城再现其历史风貌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以安庆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项目中的传统建筑"越人茶馆"为例,通过对小木作构件、制品的修缮,探索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方法与修缮技术,可为类似的传统建筑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2)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华典籍文化外宣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作为一种文化翻译手段,借鉴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翻译法"通过添加注解、阐释、评注等策略,能很好地翻译出英语中缺省的文化意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是典籍文化外宣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邱岚 《安徽建筑》2011,18(5):31-32
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9)
成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所以成语的成功英译有助于国外读者理解接受中国文化。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大部分成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等值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灵活处理成语的英译,以最大限度再现汉语文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20世纪建筑学的现代性问题分解为一组组成对的命题。文章第一部分建立了建筑形态化过程中"再现"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讨论了两种再现的模式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其一是抽离式再现,它将导致文化被狭隘化为"技术化";其二是参与式再现,其不可避免的内向性可能导致主观的随意性。这两点都在密斯·凡·德·罗和汉斯·夏隆的思想和作品中有所体现。作者将两位建筑师置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并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裂隙,回应了现代文化的断裂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汉语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途径,全球"汉语热"正在进行中。近年来,中泰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汉语教学在泰国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泰国的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成为了阻碍汉语教学的最大问题,困扰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找出可行的对策,解决同学们汉字学习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加强"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及途径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为此,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增加"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加强"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强化"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为主要方式;以构建"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格局,激活"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拓宽"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为基本途径,对"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也期待学界同仁明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
在河北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形式背景下,着手于典籍英译研究的切实问题,即译者的翻译素养的培养模式的建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为典籍英译在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要证明北京话里哪一种语音现象是外来影响的产物,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应该关注这种现象在系统中的地位,关注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的联系。在某个方言的整个语音系统没有表现出北京话明显影响的情况下,说它的儿化韵来自北京话的影响就缺乏牢靠依据。儿化韵在汉语方言中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功能的能产性,表明这种语音现象不是北京话中孤立产生出来的。满语没有儿化音,不会促使汉语产生儿化韵,古代典籍反映出明代汉语就有了儿化音。因此,儿化韵不是"满式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日前主办了一次装饰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交流会议,南京倍立达集团、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作了CRC、装饰混凝土轻质挂板的介绍.倍立达的GRC可以把建筑做得像飘逸的丝绸,宝贵石艺的挂板则把建筑包裹在柔顺的"条绒"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2)
<正>语言中有很多表达使用了"鼻子"和"耳朵"这两个词。我们首先来说一说"鼻子"这个词。鼻子对人的呼吸和嗅觉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人能够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例如,如果一位妻子牵着丈夫的鼻子走,她想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相似文献   

14.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18.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9.
刘颖 《中国建材》2005,(3):57-59
我国是具有13亿人的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十分有限。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为我们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指出了方向。在许多大政方针上,在许多涉及长远发展的规划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与"逆国际化"的混沌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万不要以为现代建筑发展已经登峰造极地球表面人类空间的所有构成在宇宙时间序列都只是刚刚开始。即使是“五千年文明”也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瞬间。其实,人类在生存空间构成方面的进化至今仍然处于混沌时期。无数空间表层错觉、幻觉、假象、迷信和盲目崇拜导致人类对于建筑与城市的心态浮躁直至分裂——这是混沌空间的底层。如果以全球视野透视世界建筑状况,可以发现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一片土地上建筑与城市普遍呈现种非秩序现象——这是混沌空间的中间。建筑哲学贫困,建筑信仰危机——这是混沌空间的上层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