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一般采用注水开发,在水驱油开发过程中,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微观随机性常会导致指进现象的产生,并随着注水开发进一步发展。准确揭示黏性指进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提供合理的开发决策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黏性指进问题,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水驱油黏性指进模型,引入了指进小瘤的概念,通过描述指进小瘤的运移距离来表征指进发展情况,在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后,分析了渗透率、密度差、地层倾角、驱替速度和油水黏度比对黏性指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在驱油过程中,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得指进现象严重,而重力能有效减缓指进;渗透率、密度差和地层倾角越大,指进程度越轻;驱替速度和油水黏度比越大,指进程度越严重。为了减缓指进,应采用从油藏底部注水的方式,并且驱替速度应该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CO2在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中的驱油特征与在单层储层中存在差异.为明确非均质多层储层CO2驱油特征,通过三管并联平行长岩心驱替实验,模拟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注CO2驱替过程,评价非混相和混相压力下连续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后高、中、低渗透层的驱油效率,明确沥青质沉淀对非均质多层储层的伤害特征.结果表明,在非混相或混相压力...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窜现象。为了研究非均质性及裂缝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均质岩心模型、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人造非均质模型、高渗透气窜通道模型及裂缝模型4种室内实验模型,用以模拟低渗透储层的非均质性及裂缝发育。利用4种模型依次开展水驱和二氧化碳连续气驱实验,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岩心模型采取相应的封窜体系对二氧化碳实施气窜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连续气驱的采出程度与渗透率级差呈幂函数下降趋势,岩心非均质性越强,气体窜逸现象越严重,气驱效果越差。针对不同非均质级别的岩心,可采用不同的封窜体系实现二氧化碳的窜逸控制。其中,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渗透率级差小于等于100的非均质模型的高渗透层,改性淀粉凝胶与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岩心内渗透率级差大于100的高渗透气窜通道以及裂缝。  相似文献   

4.
非均质性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确定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规律,通过采用合注分采方式测得不同渗透率级差CO_2驱替实验得到不同阶段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气体的波及体积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严重,在渗透率级差较小的情况下,采出程度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加而降低,当级差大于100时,采出程度急剧下降,气窜严重,低渗透储层难以波及到,造成总采出程度低。通过优选高性能乙二胺作为高渗层的封窜剂,该封窜剂与CO_2反应生成胺基甲酸盐(白色晶体和黏稠液体,黏度14 000 m Pa·s),突破压力高,能够稳定封堵基质中的相对高渗层的窜流,有效扩大CO_2驱的波及体积,室内提高采收率30%以上。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挥发性油藏注烃类气驱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注烃类气驱实验研究,了解文留油田低渗透挥发性油藏注气开发的一般机理和开发特点。采用PVT分析方法分析地层流体的物理性质、注入溶剂的组份;通过细管实验研究地层流体同注入溶剂在130℃时的最小混相压力;长岩心驱替实验分析气驱、水驱、水气交替注气的采收率、压力的变化规律。细管实验研究表明,最小混相压力为47.1MPa,长岩心注天然气驱替实验表现出近混相的特征。天然气驱注气压力低,采收率高,适合于文南油田低渗透挥发性油藏。  相似文献   

6.
文南油田文72块沙三段中亚段油藏烃气驱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文南油田文72块沙三段中亚段低渗透油藏,开展了烃气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研究认为,在目前地层条件下,虽然拟定的注入溶剂与该块油藏原油形成47.10MPa的最小混相压力不能达到完全混相,但驱替效率较高;长岩心驱替特征则表明该体系是一个近混相体系,与相同条件下的氮气驱和水驱相比,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8.43%和22.08%;影响气驱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是“混相”程度和气窜问题;水气交替注入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但注入压力很高,现场实施困难。  相似文献   

7.
层状厚层油藏在纵向上通常表现出非均质性强、油层厚、储层物性差异大等特征。水驱开发厚层油藏会受到非均质性影响,从而造成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准确预测驱替效率是水驱开发厚层油藏的关键。考虑到层内流体窜流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引入拟相对渗透率函数,结合Welge-Craig水驱油理论,建立了厚层油藏驱替效率计算方法。矿场实例计算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流度比越大,原油驱替效率降低,造成水驱开发效果差。对于水驱开发层状厚层油藏,应加强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认识,完善注采井网,增大驱替效率,从而提高厚层油藏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并联填充砂管水驱试验来研究砂岩油藏长期开采后的窜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程度越高,窜流形成时机越早,并且窜流程度越严重,即造成的注入流体低效循环现象越严重;非均质油藏中,高渗透层中流体流动符合高速非达西流模式,常用Forchhimer公式和指数型公式来描述;高渗透层中流体流动的非线性渗流指数较小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加剧,表现为高、低渗透层产液比远远大于它们的渗透率级差.  相似文献   

9.
CO_2在驱油过程中能否与原油达到混相,直接影响驱油效果和最终采收率。因此需对CO_2在低渗透油藏中与原油的混相条件及近混相区域中最小混相压力进行系统研究。选取YC油田低渗目标区块,以室内油藏物理模拟为基础,通过均质和非均质长方形岩心实验,在评价影响CO_2驱油效果的渗透率、采收率、驱替速度、气油比和渗透率级差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岩心驱替实验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可模拟低渗超低渗孔隙介质以及油藏非均质等性质,在模拟YC目标区块油藏非均质条件下测得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18.5 MPa,与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结果相同,比传统细管实验测值17.8 MPa高出0.7 MPa。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用岩心驱替实验法可以探究渗透率及其非均质性和驱替速度等不同因素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该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可用于确定CO_2近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为深化CO_2近混相驱油机理的认识及矿场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冀东油田高13断块烃气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冀东油田高13断块属于低渗透深层油藏,目前水驱开发效果差,注烃气是动用此类油藏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高13断块油藏进行了烃气驱室内实验研究。注气相行为特征实验表明,注烃气对高13断块油藏流体的降黏、膨胀效果显著。细管驱替实验测试确定高13断块的混相压力为29MPa,在目前地层条件下能够混相。长岩心驱替结果表明,气驱比水驱效果好,优选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烃气驱在冀东油田低渗透油藏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