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双关之对比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因其言在此而意在彼,便于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巧妙曲折地表达内容而成为汉英修辞格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表现形式。通过对英汉双关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英汉双关的异同,并介绍一系列英汉双关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深涵义特点的概念,它对词句的语义选择具有巨大的制约影响作用。语境分析是准确理解原文和进行翻译的前提。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的语境,并援引一些英汉、汉英翻译实例说明:只有正确地理解、分析语境,才能保证译文得到准确、完整的传达。  相似文献   

3.
广告文本的特殊性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实现广告语言的注目价值、记忆价值、可读性以及表达功能、引导功能和美学功能。彼得.纽马克交际/语义翻译理论和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修辞特色的对等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比喻、双关、夸张、拟人、反语、仿拟、对照等修辞方法,探讨了英汉广告翻译中的修辞等效美学效果并对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原则及表现特征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言外之力的角度探讨疑问句的翻译,认为准确传达原文疑问句的言外之力有助于实现疑问句翻译的语用功能,从而有效沟通作为说话人的作者和作为听话人的读者的言语交际.对此,重点探讨在译文中再现疑问句言外之力的三种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型、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在汉英译文中分别偏重不同言外之力指示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我们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和精神上同时保持一致 ,或称“形似”和“神似” ,这是翻译的更高标准。本文从选词、语序、语法结构、修辞、习语五个方面 ,用回译、比较的方法 ,对如何翻译英汉之间没有完全对应 ,无法直译的一些典型句子进行了分析 ,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喻的翻译     
一些语言和文章之所以流传广泛,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极有表现力,其中不乏准确恰当的修辞手段,从而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并且引人入胜。而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貌,本文通过对翻译技巧的方法的运用,英汉双语文化的探悉,分析了常用修辞方法——比喻的译法。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其视角下的解释体进行深入挖掘,结合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探讨修辞理据问题,得出解释体的特点决定了语言符号的特点,从而形成修辞在表达层面上存在的根源。据此,修辞翻译的标准就统一到原文解释体在原文中的可接受程度和译文解释体在译文中的可接受程度是否一致的问题上,将修辞在翻译中的再现落实到对解释体处理方法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意境关,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汉英翻译过程中词句的增补与省略。增补词的目的一是使译文语法结构更加完整 ;二是使语义表达更为明确。省略词语的目的在于 :去掉可能影响意义或修辞效果的词语 ;省去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把句子简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义成分分析的角度出发,粗略地探讨一下英汉词语的对应关系并试图将成分分析理论用于翻译实践,在尽可能准确传达词语意义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翻译的“信达切”原则。  相似文献   

12.
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译文在形式上尽量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翻译方法上采取直译为主,并辅以各种补偿手段能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汉英翻译过程中词句的增补与省略,增补词的目的一是使译文语法结构更加完整;二是使语义表达更为明确。省略词语的目的在于:去掉可能影响意义或修辞效果的词语;省去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把句子简化。  相似文献   

14.
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美双语文化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译文在形式上尽量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翻译方法上采取直译为主,并辅以-各种补偿手段能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变异及修辞变异是种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首先提出变异修辞格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并重点阐述变异修辞中的拈连、移就、矛盾修饰等变异修辞手法;最后重点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翻译时对变异修辞格的处理手段,处理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拆译法和融合法。  相似文献   

16.
以信息焦点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机械工程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标准,用具体的翻译实例详细论述此类文本英汉互译的翻译策略,如对应原文与译文中的信息焦点或调整原文与译文中的信息焦点,以此验证以信息焦点理论指导的翻译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译文是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与原文等值。本文探讨了翻译中,无法使译文与原文完全等值而如何处理的问题。文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视不同语境、不同语篇、不同类型进行不同取舍。取与舍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交际值。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修辞格发展的历史及内涵,比较了中英修辞格的异同,其不同之处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活动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造成的。以纳西族英雄史诗《黑白之战》英译为例,基于对隐喻、明喻、夸张、拟人、等几种修辞格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详细分析了以上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探讨少数民族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有助于修辞格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所以,翻译是不可能做得到完全忠实的。所谓好的译本是指对特定的目的语读者群比较好地传达到了原文意义的译文,因而,好的译文应体现与目的语读者相适应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