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厘清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简称“核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利用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热史、生烃史模拟,综合分析核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及时间。结果表明:①核三段储层发育2期油气包裹体:第Ⅰ期丰度较高,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微裂隙、次生加大边中,以灰褐色、淡黄色液烃包裹体为主,发黄色、黄绿色荧光,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75~100 ℃,反映低成熟—成熟油(0.5%<RO<1%)充注;第Ⅱ期丰度较低,主要赋存于穿石英颗粒微裂隙及长石溶蚀孔隙中,以淡黄色、灰色或无色气液烃包裹体为主,发绿色、蓝绿色、蓝色荧光,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110~120 ℃,反映高成熟油(RO>1%)充注。②核三段烃源岩存在2个主力生烃期:第一期为核一段沉积早期—廖庄组沉积末期,因地层持续沉降烃源岩进入低成熟—成熟阶段并不断生烃,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因地层抬升剥蚀,生烃作用减缓;第二期为新近纪抬升剥蚀后地层再度沉降期,烃源岩进入高成熟阶段并再度生烃,第二期生烃量低于第一期。③核三段储层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形成于核一段沉积中期—廖庄组沉积末期(29.1~23 Ma),为低成熟—成熟油充注,该期是核三段储层主成藏期;第二期形成于新近纪中期—现今(10~0 Ma),为高成熟油充注。④应用Basinmod软件对成藏关键时刻(23 Ma)核三段顶界油气运移路径进行模拟,显示南阳凹陷核三段存在6个有利勘探目标区,其中Ⅰ—Ⅲ号为现有勘探区;Ⅳ—Ⅵ号是潜力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已经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南部和北部扇三角洲体系大多数都伸入生油区内.形成纵向交互叠置的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裂系统构成。在砂体内部,由于孔隙结构分布差异导致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运移成藏从核一段沉积末期-廖庄组沉积期开始,延续到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时期,而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剥蚀期是主要的充注成藏时期。根据油气成藏特征,在泌阳凹陷划分出3种典型的成藏模式,分别为早期成藏晚期连续叠加成藏模式、早期成藏晚期断层调整成藏模式和早期运移、断层调整、晚期充注成藏模式;在油气成藏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北部斜坡带和南部陡坡带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古地貌是控制盆地内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因此研究古地貌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文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求取现今残留地层厚度,并用声波时差法计算剥蚀量校正,恢复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古近系各主要沉积时期(核三下段,核三上段,核二段,核一段,廖庄组)古地貌,探讨了其古地貌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对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不整合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泌阳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剥蚀量计算可以分为2段:(1)各井各组(段和亚段)选定现有地层的分层和测井曲线数据进入"旋回地层学研究系统"(Version1.0),寻找0.405Ma周期,求最大优势旋回,计算出现有沉积时间;(2)把现有地层沉积时间以外的剥蚀掉的时间,用0.405Ma周期转化为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凹陷的核心地区,仅廖庄组遭到剥蚀,凹陷东南部安棚一带剥蚀量小于100m,向凹陷西、西北以及北部边缘方向逐渐增大,至廖庄组缺失线附近,剥蚀厚度在650m以上。凹陷边缘附近,核桃园组也遭到剥蚀,核桃园组的剥蚀厚度主要介于4.1~666.5m,总剥蚀量在1000m以上。泌阳凹陷已知油田分布于剥蚀厚度大于200m地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其目前普遍存在超压,高值区分布在齐家——古龙和三肇凹陷中心处,最大值可达到12 MPa以上.主要形成于嫩四段沉积时期,之后超压值逐渐增大,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曾因T2断裂活动释放,超压值降低.通过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可以得到4点石油地质意义:①确定出青一段源岩主要排烃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②青一段源岩排出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最大可达350 m以上,在大庆长垣、三肇凹陷和齐家——古龙凹陷等大部分地区可“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的范围略小于进入扶余油层的范围;③超压形成时期早于大量排烃期,对于封闭其油气是有利的;④青一段泥岩超压自形成后,虽在嫩江组沉积末、明水组沉积末和古近系沉积末曾发生释放超压降低,但封闭能力逐渐增强至今.  相似文献   

6.
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二段储集层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阳凹陷东庄、张店和北马庄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二段储集层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资料,对核二段储集层油气充注史和主成藏期进行了研究。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观察等综合分析表明,核二段储集层共经历3期热流体活动,前两期发生油充注。时间温度埋藏史研究表明,第一期油充注发生于凹陷逐渐抬升的廖庄组沉积期及之后的整体抬升剥蚀阶段,第二期油充注发生于凹陷再次下沉接受沉积的拗陷期。综合油包裹体荧光分析、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和油充注时生油凹陷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认为,第一期油充注以低-中成熟原油为主,对成藏贡献不大;第二期以中-高成熟原油为主,为南阳凹陷主要充注成藏期。图7表1参14  相似文献   

7.
根据与烃类流体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结合典型井的埋藏史、热史确定了王集—新庄地区成藏期次和时间:早期油气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核一段末期—廖庄组沉积期;晚期油气成藏期主要发生在廖庄末抬升期,是形成现今油田的主要成藏期.油气主要运移期应早于王集—新庄地区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断层的形成导致原生油藏的破坏和再分配,也...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精细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核一上亚段至核三下亚段生成的大量低成熟油气缓慢向古城鼻状构造充注,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一期充注成藏);早喜马拉雅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构造运动造成区域性地层抬升剥蚀和大量断层活动,导致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和核三上亚段生成的成熟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驱替核三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形成了大量断块、断鼻油气藏,奠定了现今古城油田油气分布格局(第二期充注成藏);晚喜马拉雅期(新近纪凤凰镇末期)构造运动导致第一、第二期形成油气藏的调整和少量高成熟油气的再次充注,形成了现今的古城油田(第三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9.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烃源岩及构造演化历史控制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的成藏与演化。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油气小规模充注,形成早期古油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中期南部陡坡油气聚集带,是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系凤凰镇组沉积末期,晚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导致部分早、中期古油藏遭受破坏与调整,是形成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时期。总体而言,早、中期隆起背景控制南部陡坡带的油气富集,晚期构造调整决定南部陡坡带的油气分布。南部陡坡带浅层系发育的小规模隆起构造、大型隆起构造翼部发育的岩性圈闭及基岩裂缝型圈闭,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泌阳凹陷油气勘探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核三上段,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发现新的油气藏越来越困难,为了在油气勘探上有所突破,必须放开勘探视野,扩大勘探领域,经研究认为,泌阳凹陷下一步应重视深层系和浅层系的油气勘探,深层系包括核三下段和大仓房组,浅层系包括核二段、核一段和廖庄组顶面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11.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样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该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其成藏样式可分为安棚-赵凹型和下二门型两种主要类型。安棚-赵凹型油气藏样式的最大特点是油气具3期充注过程,且以中、晚期为主成藏期。下二门型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形成→破坏→再形成的过程,核桃园组一段和廖庄组沉积时期形成早期背斜油气藏,但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因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遭受改造或破坏,至上寺组沉积末期,形成现今油气藏格局。除上述两种主要样式外,该区还可能存在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上段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Ⅰ型和Ⅲ型,反映沉积环境的生标化合物以低Pr/Ph比值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泥岩有机质成熟度Ro值介于0.5%~1.4%,主要处在生油阶段,现今门限深度约为1820m。在凹陷南部陡坡带和深洼区,核三下段底部最早在37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2500m,温度约为100℃;上段顶部最早在23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1950m,温度约为90℃。核二段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主体未进入成熟门限。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 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盘沙四段为正常压力,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并且向凹陷中心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胜坨地区沙四段超压对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超压抑制了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已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超压形成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放的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了不稳定矿物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由于超压作用,胜坨地区沙四段储层中普遍发育网络状、炸裂状超压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南阳凹陷东部核二段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阳凹陷是一个单断式的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核二段沉积时期是南阳凹陷的主要沉降期,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师崩凸起和东北的社旗凸起,其次来自南部的新野凸起。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识别出不同的沉积相标志。认为南阳凹陷东部地区核二段主要发育2种沉积相,即北部斜坡带的三角洲相和南缘凹陷边界断层的水下冲积扇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的相层序和相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地层超压预测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井曲线组合、声波速度-垂向有效应力交会图、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和超压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各层位的超压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压力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下油砂山组地层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和构造挤压作用;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上段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和超压传递。(2)用单一方法如平衡深度法或伊顿法均无法有效预测研究区的地层压力,基于不同超压成因机制的差异,对下油砂山组地层压力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对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上段则使用伊顿法计算,结果更准确。研究区压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的误差小于7.00%,平均误差为4.30%。(3)超压的预测可为油藏描述、储量估算、安全钻井作业提供数据支持。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方向,估算油气运移距离,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临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的主要富烃洼陷,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洼陷内及其南北两侧的断裂构造带,临南洼陷深部沙河街组超压较发育。利用钻井、钻杆测压(DST)、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Eaton超压预测经验公式,对砂岩实测压力特征、超压测井响应、超压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砂岩DST实测超压深度约为3 005~4 355 m,剩余压力约为7.95~30.45 MPa,压力系数约为1.21~1.78;超压带内的泥岩和砂岩均表现为偏离正常趋势的高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并对应泥岩高电阻率异常;层位上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下亚段地层主要发育弱超压,局部出现中—强超压;剖面上深洼区超压带分布的深度范围约在3 000~4 500 m;平面上发育多个小的中—强超压区,超压区主要分布在深洼区和中央断裂带范围,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 500~3 700 m。临南洼陷古近系砂岩占比高是超压发育比较局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凹陷超压砂岩储层主要为含油层,含烃流体充注为临南洼陷深层沙三、四段砂岩超压的主要原因;优质烃源岩埋深大,超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约为0.5%~1.5%,处于生油阶段且不具有低密度特征,表明生油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T—R旋回基本理论,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层序地层学以及区域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3级层序地层格架,将该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廖庄组划分为1个Ⅰ级T—R旋回和4个Ⅱ级T—R旋回,并将核桃园组进一步划分为9个Ⅲ级T—R旋回,并进一步分析了泌阳凹陷T—R旋回层序中的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模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分布受凹陷地质构造与沉积特征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生、储、盖组合,对泌阳凹陷油气藏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有利区带和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的测压、测井数据建立全井段地层压力曲线,划分其垂向超压带,并根据垂直有效应力-速度交会图、烃源岩发育层段及镜质体反射率分析了超压成因和类型,完善了超压成因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至沙三段均发育异常超压,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流体传导,随着地层年代变老,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