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分析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借鉴香港“地铁+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基于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获得轨道交通1号线客运量与沿线人口、总建筑面积、詹住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的相关性,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郑翔 《建筑知识》2014,(7):117-117
本文基于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开发的相关案例,结合西安地铁四号线工程特点,对轨道交通站点与物业连接方式,以及轨道交通物业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为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开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城市建设方针要求城市政府对轨道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保持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的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注重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这两个关键要素进行规划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备工作是TOD综合开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然而,国内大部分城市都缺乏相关具体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结合上海、深圳和东莞的探索实践,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分为增量开发和存量开发两种类型:在增量开发类型中,关注未批让土地一级使用权的取得以及车辆段(停车场)的复合利用;在存量开发类型中,对已批未建用地的协议调整和轨道沿线的更新改造进行研究和总结。文章为其他需要开展综合开发的城市进行土地整备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前,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轨道交通发展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文章以香港地铁(后文简称港铁)东涌线为例,系统研究了东涌线的土地开发、开发模式、开发时序、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轨道与物业关键环节的工程衔接问题,以对港铁"轨道+物业"开发模式作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在梳理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成都轨道交通运营情况的基础上,对成都轨道交通开发运营的资金情况作了测算。最后基于港铁东涌线的经验及成都实际,提出对成都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8,(Z2)
文章在《广州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建设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实施细则(试行)》指引下,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龙洞站为例,探讨其周边土地TOD综合开发规划在工作思路、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以期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使沿线土地增值,引导土地再次开发,因而市域铁路的建设应与沿线土地保持良性互动。文章阐述了轨道交通站点圈层辐射效应及廊道效应,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土地功能的关系。借鉴国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经验,对成都市域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中有机结合,提升开发价值,体现轨道交通综合开发的公益性,促进城市的发展与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城市空间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促动因素,是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轨道交通自身可持续发展、运营及建设的重要保障。研究结合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实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归纳、总结出综合开发的总体目标,并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多种模式,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策略进行探讨,为下层次及相关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背景下,从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大这一现实困境出发,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要点和实践情况的分析,探讨轨道站点周边农用地优化利用与沿线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互促互利关系,并提出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农用地优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一、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现状及困境 宁波轨道交通经过近 10 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已全面启动实施,已开通运营轨道线路 4 条,总里程数约 154.4 千米,全面构建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新格局.同时,在轨道交通 TOD一体化开发层面,宁波积极探索一二三级土地联动开发新模式,目前已形成"轨道交通大区块专项收储开发项目"和"企业自主经营开发项目"两大类型,实践案例包括东鼓道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杨柳郡、未来道、公园道等拆迁地块再利用开发,以及正在实施推进的前殷区块、李家洋区块大区块专项收储开发等,已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随着地面空间越来越有限,开发地下空间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综述了深圳在地下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快速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商业中心及其他地下市政设施方面的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情况,并提出了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结合几个深圳已建成或拟建的典型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实例,介绍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地下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建设概况,分析了其中的技术创新及重难点问题。最后,针对深圳地下空间在统筹规划、开发程度、施工难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关于深圳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echnical transport models are commonly relied upon in planning pract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y considering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impacts in th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of two rail megaprojects (the North-South Metro line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Parramatta Rail Link in Sydney, Australia), we found that technical approaches continued to overlook social impacts, and had an overemphasis on economic and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s. We conclude that good practice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 offers opportunities to better consider social issues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ransport projects.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综合性公交枢纽用地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及土地供应方式着手,以重庆大佛寺公交枢纽站场上盖为例,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配套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从规划选址、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配套等方面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规划控制导则,希望能够对这类用地的规划控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齐峰 《城市规划》2002,26(11):76-79
介绍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规划的工作过程。在轨道交通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方面提出多方案比选等建议 ,在轨道交通网络编制方法方面提出轨道交通网络应在与城市总体布局、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相协调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经济性、可操作性并重视网络的可拓展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需要面对如何进行城市多个系统综合协调等复杂环境与问题,如何处理好复杂多变的前期工作,成为城轨交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轨道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厦门借鉴深圳、武汉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体系方面的经验,以轨道交通规划为抓手,制定面向土地使用的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各个层面的衔接,并以厦门1号线为例介绍在中观层面引入线路综合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与规划特色.最后结合目前轨道规划编制的效果与问题提出下阶段优化的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 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 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 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 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 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 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 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 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 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 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 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导致线路之间的交叉穿越日益增多,地铁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土建技术尚无统一认识。在国内工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现有穿越技术措施,并以国内目前穿越规模最大的北京地铁6号线苹果园站下穿1号线苹果园站工程为例,介绍了各类土建技术措施在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1)可从既有车站沉降的影响来源、传播路径和保护对象3个方面归纳常规采用的各类技术措施,并可从上述3个方面进行既有站的沉降控制;(2)针对超大规模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工程,创新采用的丝杠横梁支顶辅以高压补浆工艺在PBA工法梁柱体系形成后对抑制既有车站后期沉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3)工法选择、超前加固、开挖跨度、施工顺序等措施应在分析各施工阶段沉降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本文成果可为类似穿越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城市更新活动已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深圳为研究区域,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深圳市2010年至2016年间的城市更新单元项目的立项与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区位条件、用地现状、规划等多个维度对城市更新活动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更新单元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深圳市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总体实施效果较好,但呈现实施率逐年下降的特征.交通区位、项目用地规模、产权主体数量与项目改造类型均对城市更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影响明显,体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活动的市场主导特征.城市规划密度分区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区位选择有明显影响,城市更新项目主要分布在规划容积率较高的密度分区,从密度一区至六区实施率递减.  相似文献   

19.
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问题是筹集资金.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项目是中国首例成功运用BOT融资模式建设的非赢利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本文阐述了BOT融资模式在4号线建设中的应用,剖析了每个阶段的具体做法.将土地和物业开发与BOT相结合是4号线融资模式的独到之处,增加了BOT成功的可能性,这对我国类似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Improved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planning in guiding urban growth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rderly spatial control systems. Few findings emphasized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ed on the effects directly caused by urban planning. Thus, the effe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its detailed urban functional planning, as well as different planning combination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us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2000–2010, urban planning has had a conspicuous controlling effect on urban growth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SEZ). However, disordered growth has occurred outside the SEZ. 2) Urban planning plays a not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role in guiding urba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on residential renewal is not significant. Commercial renewa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the distance from subway stations. Industrial renewal onl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ustrial planning. 3) The planning combination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guiding role in land development. The renewal probability of residential land equipped with rail planning is increased 19.22 times compared by it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