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评价深圳市自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建立以来“三旧”改造的实施效果,在收集了2010 年以来全部已立项的459 个“三旧”改造项目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GOOGLE EARTH 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判定项目实施状态的技术方法,通过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对深圳市自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建立以来“三旧”改造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更新单元制度相比过去阶段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三旧”改造项目的实施。不同类型项目在产权主体、土地类型、现状容积率以及政府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旧工业区项目实施率最高,旧城区项目次之,城中村项目最低。已实施项目更新改造后的用地类型以商住用地为主,工业用地为辅。  相似文献   
2.
王鹏  赖亚妮 《南方建筑》2006,(11):120-123
上海石库门旧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从城市设计、旧城改造的角度,对上海市北外滩一个石库门街区地块进行城市环境分析,提出改善策略,并对不同改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城市改造更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香港公营房屋建设与发展历程回顾,着重分析了香港公营房屋政策演进及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尽管香港庞大的公营房屋规模获得了"扶贫"的美誉,但有关严控土地供应与"稳定楼市"等政策而助推的高房价,也常被批评为政府与地产霸权共谋而形成的畸形增长机器下的产物。而公营房屋也由于"早期居住条件恶劣需要推倒重建"以及存在严苛的转让限制,不仅导致可观的资源浪费与社会效率损失,也致使大量居民被"捆绑"在公营房屋内成为另类"房奴",由此衍生的"双元城市"与"悲情市镇"不能不说是房屋政策惯性下的"副产品"。此外,在香港回归后日益泛政治化的约束下,受各方角力与牵制的香港房屋政策一直裹足不前,"退后一步是泥淖,往前一步可能是陷阱"。香港公营房屋所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城市更新活动已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深圳为研究区域,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深圳市2010年至2016年间的城市更新单元项目的立项与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区位条件、用地现状、规划等多个维度对城市更新活动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更新单元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深圳市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总体实施效果较好,但呈现实施率逐年下降的特征.交通区位、项目用地规模、产权主体数量与项目改造类型均对城市更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影响明显,体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活动的市场主导特征.城市规划密度分区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区位选择有明显影响,城市更新项目主要分布在规划容积率较高的密度分区,从密度一区至六区实施率递减.  相似文献   
5.
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对于滨海城市的空间特色塑造十分重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遮挡、风貌混杂、绿化减少及断崖裸露等问题,从而影响眺望的观感。对于这一问题,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在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日本相关城市为例,对其山海眺望要素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将相关规划控制方法总结为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参照眺望对景边界特征界定眺望范围,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保障眺望景观的建筑高度管理,风貌景观引导和建设行为控制相结合,以及通过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这些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为我国同类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土地发展问题: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亚妮  桂艺丹 《城市规划》2019,43(7):108-114
城中村问题因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吸引了国内外不同领域专家与学者的持续关注与研究。土地问题是分析城中村发展与空间特征的重要线索。本文对与城中村土地发展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两者的重点、方法与成果进行区分,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在研究视角与范式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城中村研究存在显著差异,但近几年来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未来相关研究需在理论层面建立明确、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在机制探讨层面需将村集体组织的土地发展行为纳入分析;在特征解析层面应加强定量方法的应用,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指引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迈入存量发展的中国城市更新,更加重视自下而上式的更新模式,更新决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机制发生了改变,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仍显薄弱.借鉴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逻辑,探讨构建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深圳市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为例,从微观视角来阐释城市更新中多元主体的决策因素,以及多元主体在土地价值提升和公共利益落实两大决策场中的合作与制衡机制.研究发现,在深圳市新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权利主体达成三方合作共赢的格局.三方联盟保障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落实,保障了市场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保障了权利主体获得合理补偿以及物业分红.其中,市场主体成为核心参与主体,分别与市政府、区政府和权利主体形成围绕经济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制衡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平衡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两大方面提出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制定城市空间规划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以中国深圳市为例,基于全市2010、2015和2019年兴趣点(point-of-interest, POI)数据,综合考虑功能密度与功能多样性,构建城市中心性指数,基于空间聚类法并结合阈值法,识别不同年份的城市中心,进一步通过区位熵对城市中心的功能类别进行判定,从空间格局、中心级别和功能类别等多个维度对深圳市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特征及变迁进行分析,并评估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多中心结构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深圳城市中心体系从原特区内向原特区外蓬勃生长,城市中心性空间格局呈现从原特区内集聚向全市范围均衡发展的总体特征;至2019年末,深圳已形成“1主6副多组团”的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深圳市原有城市中心在面积规模、中心性水平和社会公平性功能占比等层面均强于新兴中心,但差异程度随时间发展逐渐缩小.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城市更新活动的实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均对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中心识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可实时评估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为城市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