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是整个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了解各地区地域文化的特色及形态表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豫东地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文章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其传统民居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荥阳民居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分布广泛、特征鲜明,代表了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砖雕装饰的技艺水平。本文基于对荥阳地区现存大量传统民居砖雕的实地调研和测绘,从题材内涵和砖雕载体两个方面对砖雕的装饰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得出荥阳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砖雕的地域文化特性;在记录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希望能为"美丽乡村"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砖瓦》2021,(8)
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物质经济生活。可以说,传统民居装饰就如同一本地方史书,记载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历程。对苏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吉祥图案进行研究,对于了解苏北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该文基于台儿庄地区古运河遗产村落现存茅草屋的调研,通过对民居原型的历史追寻、院落形制的考察,以及与国内现存茅草屋的比较等纵横向的研究,科学探析了茅草屋内在的价值,即古运河遗产村落现存的茅草屋建筑具有穴居的历史印记,完整的保存并再现了穴居演变的重要一环节,其院落形制具有合院与井厅混合交叉的特色,同时,现存茅草屋建筑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类型.彰显了回、汉族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洋溢出浓郁的古运河与大战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杰  乔兴亚 《华中建筑》2008,26(8):166-171
该文基于台儿庄地区古运河遗产村落现存茅草屋的调研,通过对民居原型的历史追寻、院落形制的考察,以及与国内现存茅草屋的比较等纵横向的研究,科学探析了茅草屋内在的价值,即古运河遗产村落现存的茅草屋建筑具有穴居的历史印记,完整的保存并再现了穴居演变的重要一环节,其院落形制具有合院与井厅混合交叉的特色,同时,现存茅草屋建筑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类型,彰显了田、汉族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洋溢出浓郁的古运河与大战文化。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客家地区现存有大量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载体起着重要的场所延续作用。多数传统民居处于使用状态,一些民居由于建筑结构受损正逐步失去它的历史作用。随机选择广东省客家地区3个市县的4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受损类型、程度与数量,并对民居结构受损原因和能够经受近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磨损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有关水族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于水族建筑文化的探究甚少。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贵州省三都县怎雷村的水族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平面形制、结构特征和装饰装修等三个方面探究水族建筑文化,发现水族传统民居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能展现"干栏式"建筑原始面貌的建筑。首先,水族民居"左-中-右"的平面布局呼应了我国春秋时期"一明两暗"的建筑平面形制;其次,水族民居的"干栏式"结构保持了较为原始的"栅居"特征;最后,水族民居的横向装板体系又展现出"仓廪建筑"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水族民族文化、迁徙历史、政经背景、图腾崇拜等的分析与讨论,追溯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华中建筑》2021,39(8)
选取湖南传统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湖南传统民居进行文化区划,运用建筑类型学与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根据文化区的基本概念,参考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选取屋顶、山墙、平面布局、立面形态、主体建筑材料、承重结构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将湖南的传统民居划分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与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丰"字形大宅以及"四方印"大宅等民居类型;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窨子屋、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等民居类型;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吊脚楼等民居类型。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实施"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的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文化等价值。文章结合永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从具有湘南地域风格的传统民居研究着手,通过对永州特色民居、古村落长期的调查及数据收集,不断挖掘与提炼出湘南传统民居文旅元素,助力永州区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0)
文章以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分布状况,探寻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手法,总结现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题材及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通过梳理与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劳动人民的淳朴民风、特有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关中地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记者分别在三四月份两次来到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安徽省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市场一线情况。传统挖掘机大省的市场情况一直以来,安徽挖掘机市场销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是中国挖掘机的消费大省,也是各挖掘机品牌的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2.
吕红医  尹亮 《华中建筑》2010,28(7):180-182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的黄土地层东出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带延伸至郑州。在这片黄土地上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就是具有独特自支撑结构特征的窑洞民居。该文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豫西窑洞民居的构筑形态与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恒  李俐 《重庆建筑》2007,(8):53-56
本文从泉州民居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泉州民居中呈现的几种文化构成——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探讨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泉州民居的文化整合根源,给国际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新地域性建筑的生存与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郭芬 《山西建筑》2012,38(14):24-25
以长江中游区域传统民居厅堂为例,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地区,通过调研与分析归纳了厅堂现存形制并将其划分为三类主要形态,阐述了不同形态厅堂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与尺度,并分析了其功能与禁忌,从而深刻理解了传统民居的空间意蕴和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县位于大别山内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均比较特殊,处于南北文化过渡的区域,南北文化交融处。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山地民居,文化习俗共融性较强,迁移文化频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部位、装饰题材等的分析,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进行初步研究,试图归纳总结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了解边界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在共融性与本土性中产生的装饰手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防灾是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为例,客家先人为躲避战争灾害而进行迁徙,由此导致的对故土建筑的“移植”决定了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的早期建筑形式;在客家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对自然灾害认知和防御的结果导致建筑平面和体型的演变;成熟阶段的传统民居因为各种有效的防灾措施的应用而提高了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在地处湘、黔两省交界的巍巍雪峰山西麓的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东部的大桥江乡豪侠屏村,有一处明清民居集中成片的村寨,它被建筑和文物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宅村落的一部古建筑史。漫山杜鹃盛开的阳春时节,我追赶着春声儿,来到大山深处的苗乡山寨。啊,真是名不虚传。只见一座座青瓦的屋顶,犹如一页页翻开的历史古籍,密密集集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相似文献   

18.
现令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其文化价值属性和内容十分丰富,是地域性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在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展开对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该文基于地域性文化的视角,明确地域性文化的认知基础是当地的景观风貌特征。在对豫西地区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村落布局、院落形式、入口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以巩义市传统民居为例,对豫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南辉县百泉风景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期望能为之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苏建辉  李秀  王爱萍 《山西建筑》2010,36(30):33-34
通过对豫西传统民居的建造形制、环境适应性特征、现实性优点的分析和总结,试图探究其价值表现形式,找出一些对我们现今城市和乡村建设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地方。最后,阐述了豫西传统民居的现状以及如何保护、利用和延续这一特有的建筑形式,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